周天柱

安達盧西亞處于大西洋和地中海的交匯點。也許是受到了上帝的偏愛,這里每年擁有超過300天的日照,仿佛比其他地方更為明亮。當地流傳著一種說法—安達盧西亞是被上帝親吻過的地方。
它還有一種魔力,居住在這里的人似乎生來都很快樂。難怪西班牙著名畫家、雕塑家畢加索,在旅居法國多年后,最后還是回到了這里;英國大詩人拜倫也曾調侃道:“世上沒見過安達盧西亞的人真是可憐。”
當我提起“胡斯卡”這個地名,多數人會搖頭表示陌生;但若給它貼上安達盧西亞“藍精靈的家鄉”這一標簽,眾多藍精靈粉絲會歡呼雀躍地唱起《藍精靈之歌》。
胡斯卡位于交通不便的龍達山區。進入小鎮一路走去,才發現胡斯卡真的很小,小到僅有175座民房,最高為3層樓,全鎮只有250多位居民。鎮上的古老街道彎彎曲曲,狹窄小巷崎嶇不平;古鎮被群山環抱,依山而建,錯落有致。這里的房屋門窗僅有一種顏色—寶石藍,濃稠的藍色與藍天相映成輝。
據當地村民介紹,原先胡斯卡的主色調也僅一種—因夏季炎熱,外立墻刷上白色,以反射陽光降溫。2011年,索尼公司為3D動畫片《藍精靈》推廣宣傳,亟需宣導基地,這座山林小鎮便成了索尼的首選。
原因很簡單,藍精靈生活在蘑菇房,而胡斯卡就以盛產蘑菇聞名。每到秋季,小鎮周邊的山中長滿各類蘑菇,有150多個品種。該鎮房屋不多,但較為集中,與故事中“藍精靈村”有異曲同工之妙。

小鎮中隨處可見的藍精靈形象

藍色小鎮
西班牙人喝酒之隙,愛把一小片面包或肉片覆蓋在酒杯上。
粉刷之前,索尼就與鎮上居民達成協議,宣導季過后,就免費將房子重新刷成白色,恢復村莊原有的模樣。但是,由于當地居民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商機,以及“童話村”居民的榮譽,所以將藍色永存成了村民共同的決定。
不來胡斯卡,會認為這里所有的一切,不過是耗用了4000多升的藍色涂料,耗費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大功告成。這絕對僅僅停留在表象。
事實上,當地人為胡斯卡的升級拓展,使出了渾身解數。胡斯卡在獲得新身份后,第一時間重新設計了用于推廣的Logo:色彩即用藍精靈藍,將藍精靈的輪廓和蘑菇完美結合,非常精準地傳遞出小鎮的旅游主題與特色資源。為旅游配套,進村路牌、街道指示牌,乃至垃圾桶、報刊亭等,都一一換成藍精靈的形象,且沒有重復。
推出“藍精靈村”,旅游地圖必不可少,按圖索驥就能找到小鎮上以藍精靈為主題的小旅館。人頭簇簇的“藍精靈集市”出售藍精靈的玩偶、裝飾品等,以及當地特產。盛大的“藍精靈花車游行”、新奇的“藍精靈嘉年華”,給游客帶來一場場視覺盛宴。
“藍精靈村”還有繪畫比賽。比賽規則很簡單,參賽者不分國籍,但繪畫的地點必須是在“藍精靈村”及其周邊地區。組織者一聲令下,“畫家們”即刻奔向自己選定的寫生地點,按規定2小時內交卷。獎品是獲贈旅游產品、展示本人作品等。
告別胡斯卡前,我有一個意外收獲—以“不速之客”身份參加了一場婚禮。此婚禮濃聚藍精靈色彩:婚禮主題曲是風靡世界的《藍精靈之歌》,伴郎伴娘分別扮成俏皮的藍精靈與可愛的藍精靈小妹,而新郎的爸爸儼然成了上著藍衣、下套紅褲、留有雪白大胡子的藍精靈老爹。

弗拉明戈舞

美食塔帕斯
機靈的藍精靈,已在胡斯卡深入人心。窮鎮變富村,貴在抓住機遇,勵志圖新,這是我走訪“藍精靈的家鄉”后獲得的最大啟迪。
除了“藍精靈的家鄉”胡斯卡,塞維利亞也是西班牙的音樂與藝術天堂。它是許多世界著名歌劇的主要背景地,如比才的《卡門》、羅西尼的《塞維利亞的理發師》、威爾第的《命運之力》、貝多芬的《費德里奧》、莫扎特的《唐·喬望尼》和《費加羅的婚禮》等,也是名揚全球的弗拉明戈舞的發源地。每年3000多場藝術與文化活動,構成了塞維利亞四季跳動的脈搏。
塞維利亞的音樂元素隨處可見。那天我見車前一座米黃色塔吊上,懸掛著一塊偌大的淡藍色看板,手繪的紅色樂譜占滿了整塊塑膠板。
人坐在車上,目睹此景不由“想入非非”:此位吊車司機真是善用空間,能使塔吊與音樂結緣,稱得上是一位超級粉絲。可他為何要不厭其煩地將看板放置于塔吊上呢?是從感人的名曲中不斷汲取精神力量,使枯燥的工作變得輕松有趣,還是在工友群中尋覓知音,以便工余時可共同沉浸于音樂海洋?
我無法找到準確答案,但依此卻得出一條推論:也許塞維利亞人每天都離不開美妙的音樂。
承接從塞維利亞到龍達段高速公路的設計師,也許是“鐵桿莫迷”。他們將巧思充分運用到公路兩側的隔音板上,在一邊的隔音板繪上鋼琴的白鍵,對應一邊則畫了黑鍵。
我坐在大巴一塵不染的窗邊,此時正逢車內播放著莫扎特的《唐璜》,高速公路上的白鍵、黑鍵輪流交替呈現,樂曲旋律與飛快閃現的琴鍵相互對應。恍惚間,我以為是莫扎特的十指在巨大的琴鍵上跳動、飛躍、流淌,淋漓盡致地進行著現場演奏。
長久以來,豐富多樣的中國小吃一直譽滿全球,可去了西班牙才知道,一種名叫塔帕斯(西班牙語“ Tapas”)的伊比利亞小吃,現正紅透歐美。
權威的西班牙皇家學院將“Tapas”定義為“可與飲品搭配的小分量食物”,俗稱小吃或開胃菜。僅從字面看,“Tapas”是從西班牙語的動詞“Tapar”衍生而來,“Tapar”即覆蓋的意思。西班牙人最愛在小酒館里喝雪利酒,喝酒之隙,愛把一小片面包或肉片覆蓋在酒杯上。據說這是“Tapas”的原型,也是其名字的由來。
塔帕斯與中國名點的最大區別在于,前者的隨意性很強,從來沒有一本西班牙小吃專著定論,塔帕斯必須由哪些食材組成、該如何烹飪。聰明的廚師根據當日廚房提供的新鮮食材和配料,隨心所欲地制作,以至于即使是完全相同的材料,都可以讓每家酒吧的出品非常不同,頗有我國“私房菜”的概念。
一間酒吧人氣旺不旺,通常以它出品的塔帕斯味道好不好為主要指標。在下班至正式晚餐的兩三個小時之間,西班牙人喜歡串玩3~4間酒吧,每間酒吧來一杯酒加一道塔帕斯。
在所有塔帕斯中,最誘人的是西班牙伊比利亞火腿。與中國金華火腿不同,這種火腿要切片生吃,現吃現切。火腿薄片卷起小塊面包或是水果,直接入口,再狂飲一大口啤酒或雪利酒,這是當地最典型的食用方法。
在三面環海的西班牙,怎么能不吃海鮮?隨手拈來的加利西亞風味章魚,源自鄰近加利西亞地區的大西洋。嬌嫩的小章魚經橄欖油浸漬之后,清香四溢,更有一點咸鮮。
西紅柿面包則是風靡全球的典型加泰羅尼亞菜,由優質特級初榨橄欖油、新鮮熟透的西紅柿、海鹽和手工制作的面包烹制而成。在所有正宗塔帕斯中,西班牙油條在餐桌上最受歡迎。油條大得幾乎跟中國油條一個樣;小的則“瘦身”一大截,更酥脆可口。西班牙人吃油條,會撒上白糖或蘸熱巧克力吃。
對于西班牙人來說,塔帕斯不僅僅是一道配酒的小菜、飯后的小零食,更象征著西班牙人的熱情、對多元化生活的孜孜追求。方便、隨意、交友、快樂,這些關鍵詞代表著塔帕斯的靈魂,它時時在告訴人們:生活本就應該如此。
見過安達盧西亞以后,我便不再是拜倫所說的“可憐之人”。聽著莫扎特,品著塔帕斯,看著“藍精靈的家鄉”,在這里我可是個快樂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