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契訶夫言“簡潔是天才的姐妹”,木心《文學回憶錄》就是簡潔睿智的大手筆?!段膶W回憶錄》拆開來看就是一行行充滿智慧的詩句,精煉至極。學者童明把木心這種短句式文體風格稱為“碎片”式文體。木心點評作家作品時不事體系,所有的點評直接上升到詩性美學層面。
關鍵詞:木心 文學回憶錄 “碎片式”文體 詩性風格
木心(1927—2011),浙江烏鎮人。少年時有機會常去同鄉茅盾先生家看書。外界傳言木心和茅盾是親戚,木心說: “我們只是來自同一個地方而已……我在他的私人圖書館里看了很多書?!焙髞砟拘陌堰@段在茅盾書屋的讀書生活記在了散文《塔下讀書處》里。這段讀書經歷于木心很重要,“四野炮聲隆隆,俄而火光沖天,我就是靠讀這許多夾新夾舊的書,滿懷希望地度過少年時代”,這似乎說明木心注定是時代的局外人。由于讀得太急,少年的木心對很多書似懂非懂,以至于患下“文學胃炎”癥,但經過一次次“文學反芻”,滋養并奠定了木心的文學修養。
木心后來考杭州藝專,又考上海藝專,師從林風眠,后教畫、教鋼琴,依福樓拜所言“如果你以藝術決定一生,你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樣生活了”,遂辭職,找挑夫挑書挑畫具挑電唱機上莫干山,專心寫作、畫畫。木心說“讓你的藝術教育你”?!拔母铩睍r入獄,出獄后去美國,晚年回到故鄉烏鎮,2011年在烏鎮去世。木心文學館和木心美術館先后在烏鎮落成,木心無緣得見。縱觀木心一生,真正實踐了福樓拜言“藝術廣大已極,足可占有一個人”——木心仿佛伊卡洛斯,飛出世俗迷樓,飛向藝術里,終身靠藝術修養提升自己。
木心說孔子是“述而不作”,而自己卻“作而不述”。上下兩卷本 《文學回憶錄》 是其唯一的“述而不作”之作——其學生陳丹青速記1989年到1994年間木心五年講課筆記,于2013年整理出版。要謝謝陳丹青,記錄下這么珍貴的木心講課筆記,句句仿佛華彩樂章。
“講完后,一部文學史,重要的是我的觀點。綜上所述,雷聲很大,能講嗎?我有我的能講。結結巴巴,總能講完,總能使諸君聽完后,在世界文學門內,不在門外”。這是木心《文學回憶錄》的開課小引。陳丹青特意標注了開課時間地點:1989年元月15日在高小華家。結束在1994年元月9日陳丹青家。歷時五年的講課,仿佛文學遠征。木心深情講解世界各國文學家及其經典作品,有時也嘆息眼前的聽眾讀書太少。這樣的講課仿佛自言自語。蒙田曾說:“如果我有信心做我真正想做的事,我就會不顧一切,徹底地自說自話。”木心五年的講學其實就是自說自話。這是木心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講學,鄭重極了,心甘情愿自說自話,把自己和盤托出,于聽眾是持續五年的藝術修道,于木心是美學思維的整理凝練和完善。陳丹青后來感慨地說:“我可以想象不出國,但不能想象沒遇見木心?!笔钦娴模x陳丹青的書,處處可見木心的影子。木心說創作不怕受影響,要勇于受影響并最終走出自己的路。木心的藝術修養和美學目光影響并校正著陳丹青的藝術修為。木心曾說:“一個藝術家,與歷史上的藝術家的情誼是單向的,藝術在,人已不在。與同時代的藝術家的情誼可以由單向而轉為雙方,賞其作品,慕其為人,近之,晤之,受啟迪得教會,飲其玄奧,效其風范——這就是,一個藝術家雖然有足夠多的歷史上的先輩可以景仰追隨,模仿遵循,但也需要與同時代而不同輩活著的藝術家交往,否則,就有孤獨感,甚至悲惶煩躁,以致沮喪頹墮。”寂寞的木心,在紐約街頭,公園長椅上,風寒,街闊,和后生陳丹青討論詩歌與藝術,彼此見證成長。
五年的講學,于木心,仿佛孕育多年的珍珠,有機緣吐露于世。
一、 “碎片式”文體
木心《文學回憶錄》是簡潔睿智的大手筆?!昂啙嵤翘觳诺慕忝谩?,每一行每一詞都簡潔至極。福樓拜要莫泊桑敏銳透徹地觀察事物,“一目了然,這是才情卓越的特權”。“你所要表達的,只有一個詞是你最恰當的,一個動詞或一個形容詞,因此你得尋找,務必找到它,決不要來個差不多,別用戲法來蒙混,逃避困難只會更困難,你一定要找到這個詞”。木心說:“以我的經驗,唯一恰當的詞有兩重心意:一、要最準確,二、要最美妙的。準確而不美妙,不取,美妙而不準確,亦不取。”
《文學回憶錄》拆開來看就是一行行充滿智慧的詩句,精煉而美妙。學者童明把木心這種短句式文體風格稱之為“碎片”式文體:段落內、段落間、篇章間的那種不連貫,最終在秘徑上連貫。一旦識得其連貫,就覺得很是連貫。這樣的文體挑戰讀者的慣性思維,讀者一旦識得其內在的連貫性,就會將碎片連接在新的美學思維層面。這種“碎片式”文體并不是木心有意為之,是天性使然。如童明言,木心經歷過各個歷史時期的磨難,仍然保持自由的個性。這自由氣質與碎片式文體交相呼應,彼此映照與成全。
木心不愿聽到自己被叫國學大師,他更愿意稱自己為漢語的創新者,“如果文學不做語言的創新,有可能把某種現實的話語當作自然語言,失去的不僅是文學語言的陌生感,對現實的認知也會趨于保守”。語言呈現認知也限制認知,跳躍性思維需要跳躍性強的語言來承載,上下通達的認知需要碎片式文體來表現,比如《詩經》《道德經》《論語》。木心的《文學回憶錄》亦如是,簡潔,如“詩經”體,深刻,一針見血。用極簡描繪繁復。論說明亮透徹,不拖泥帶水?!皾h語和漢語文學必須要現代化,現代化的意思是要從世界汲取養分,但前提是恢復漢語本色”。木心說他是從急驟墮落的東方文化的絕境中,倉皇脫越而來到西方的,西方文化也在衰頹,然而總要尊嚴些,舒徐有致些。從東方文化脫越出來,汲取西方文化,中西文化融會貫通在木心的寫作里。看木心《文學回憶錄》里提到太多西方藝術家,這些人不斷不斷影響并滋養木心。但“脫越”不等于擺脫割斷,而是以東方文化為底色,“繪事后素”。木心中年以后離國去美,不可能丟掉漢語本色,何為“漢語本色”,我想《詩經》和陶淵明的詩文是最好的源證??刺諟Y明《桃花源記》,簡潔,生動,卻給人落英繽紛之感,木心一生都在閱讀陶淵明,陶淵明不斷滋養著木心,這被藝術滋養的過程就是木心所謂 “讓藝術教育你” 的過程。《詩經》簡約至極,木心由《詩經》衍生開來創作了一本詩集向《詩經》致敬,取名叫作《詩經演》。木心以返回初始的方式,承接中國文化的氣脈。舉《文學回憶錄》中一處行文,看看木心如何用極簡描繪繁復:
事物有它的規律性,可是事物變化,又受命運支配。
整本《道德經》,是這么二元的,既命運又規律,一會兒解釋命運,一會兒解釋規律。
其實講規律,就是樂觀主義;講命運,就是悲觀主義。
老子是上智,他始終知道,規律背后,有命運在冷笑。
文字如此簡潔,論說卻如此通透。這是童明所謂“碎片體”,其實就是擴大了的 “論語體”。簡約,通透。我不知道還有誰會這樣解釋《道德經》,一讀之后豁然開朗。
葉芝說:“使我和我的聽眾為之動情的是一種生動活潑的語言,它沒有任何規律,只是絕不能驅除這種幽靈般的聲音?!焙螢椤吧鷦踊顫姷恼Z言”?不做作,源自內心。何為“幽靈般的聲音”?是來自靈魂的通達潔凈之音。
木心言“文字的簡練來自內心的真誠”,比如“我十二萬分地愛你”,就不如“我愛你”。《文學回憶錄》雖是陳丹青記錄的木心講課筆記,但猶如文學作品,語言生動活潑,看出木心內心的真誠通達潔凈蒼翠。
二、詩性思維
“相對于邏輯思維,木心最擅長詩性思維”?!段膶W回憶錄》中 ,木心點評作家作品時所有的點評直接上升到詩性美學層面,不事體系。不事體系其實自有其內在的體系,自有其“內化的精密、微觀的精密”。能夠建立精密的微觀的體系,其前提一定是有廣博的哲學美學宗教藝術等諸多背景,漸悟慢慢成為頓悟,頓悟就是把一切內化在心。于木心,頓悟就是洞見,會呈現出字字珠璣句句如溫婉美玉之感,優美又深廣。仿若騎馬,要先學會抓著韁繩騎,游刃有余之后丟開韁繩騎也能縱橫沃野。他開課伊始就宣稱所謂“文學回憶錄”是他私人記憶里的文學史,是對中外古今文學全體的私人記憶和評點,他超然又平等地看待他所提及的藝術家和藝術品,評點仿若口吐蓮花,大珠小珠落玉盤,擲地有聲。陳丹青一邊錄著這聽課筆記,一邊感慨老師木心是如何詩意盎然地游走在世界文學的海洋里,他說:“我多么盼望各國文學家都來聽聽木心如何說起他們。他們不知道,這個人,不斷不斷與他們對話、商量,發出詰問、處處辯難,又一再一再贊美他們,以一個中國老人的狡黠而體恤,洞悉他們的隱衷,或者,說他們的壞話。真的,這本書,不是世界文學史,而是,那么多那么多文學家,漸次圍攏,照亮了那個照亮他們的人。”
在《文學回憶錄》里,木心對提及的作家作品剖析、提煉、總結、貫通,他胸有成竹,調動龐大的資源,舉重若輕,不事體系。木心說大思想家最有意思的是他們的短句,而不是他們的體系。他喜歡蒙田,喜歡尼采,因為他們不事體系,“詩意和哲理之類,是零碎的,斷續的,明滅的”。
再舉第十四講木心講《老子》為例:
老子是阿波羅似的,冷靜觀照,光明澄澈。莊子是狄俄倪索斯式的,放浪形骸,郁勃汪洋,老子是古典的,莊子是浪漫的……奇妙就奇妙在,兩者其實一體。
世界上所有的烏托邦構想,以老子最徹底,最有詩意,最脫離現實,絕對不可能。他的理想和當時的現實,他對他之后的一切歷史現實,都是宿命的叛逆。明知做不到,不可能,他偏要這么說。
這近乎蠻橫的心理,一定來自極大的痛苦。
這樣精絕的評點,自如揮灑。
他說,“我不遷就讀者,在我心中,讀者至少與我等量,多半是高于我”,“讀者在我心中是浩蕩的,儀態萬方的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幾乎是我全部的美學”。這是他開課伊始就定下的美學調子,不管你的水準高低,他始終平視聽眾,解說和評點從不做多余的解釋,有一說一,干脆利落,鏗鏘有力。
這樣的洞見,讀起來眼花繚亂,但自有其內在的主張和線索。跳躍著前行,好似跟著杜麗娘游園游春,激起我們對文學對經典無盡的懷想。激發我們找木心提到的書再看一遍,自己的體悟和木心的評點匯合、交融、碰撞,這樣的閱讀才是高質量的純粹的閱讀。
看《文學回憶錄》會激發我們沉睡的求知欲,像中國畫的留白,給我們足夠的討論空間,我們甚至因了這“留白”可以和《文學回憶錄》里的木心辯駁,詰問他,質疑他,或者信服他。這樣的文學史,不事體系,“全書都是令人目不暇接的洞見,猶如一片片美麗的花瓣,靜觀如孔雀開屏,雍容華貴;動察如天女散花,紛紛揚揚”。
忽然憶起木心在《雙重哀悼》一文中回憶其師林風眠時曾說:“ (藝術家)終于擔當了人性中的最大的可能,圓融通徹,光風霽月,含笑而逝?!蹦苓@樣舉重若輕評點世界各地藝術家的木心,也是圓融通徹的。
木心說:“浪漫主義者往往只顧美妙而忽視準確,現實主義者往往只顧準確而忽視美妙,所以我不是浪漫主義,也不是現實主義?!蹦拘挠眠@樣超然的態度講課,也用這樣超然的態度寫作。木心因此被稱為“時代的局外人”抑或“文學的局外人”。
看第三十八講談《紅樓夢》:
曹雪芹的偉大,分為兩級:
一是細節偉大,玲瓏剔透:一痰、一咳、一物,都是水盈盈的,這才是可把握的真頹廢。
再者是整體控制的偉大:絕對冷酷,不寵人物。當死者死,當病者病,當侮者侮。
如果有人問:若曹雪芹有足夠的自覺,那他會怎樣寫《紅樓夢》?我答:他會刪掉很多,改寫很多。舉例:
……
例二:寶玉游太虛幻境,可簡化,但加強神秘虛幻的氣氛。
……
例四:鳳姐毒設相思局,有點惡俗,故事不必改,但文字更求衛生。
但曹雪芹只有過與不及,高鶚則是錯與誤。
這樣的思維完全詩性,像禪語,像參悟,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就會點醒讀者,如堵塞的道路突然開出一個缺口,引我們通行。
木心說講文學史的目的,“乃觀察方法,思想方法,分析方法”,一言以蔽之,木心的《文學回憶錄》教給人關于文學關于藝術的體悟而非概括,觀察而非定論,思考而非斷言。
參考文獻:
[1] 木心.文學回憶錄(上下冊)[M].陳丹青整理.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李劼.木心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 木心.木心談木心[M].陳丹青整理.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作 者: 夏雨, 伊犁師范大學教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編 輯:張晴 E-mail: 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