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內容摘要】人地協調觀通常是地理課內容包含的核心價值觀,其通常包括持續發展觀、科學人口觀、正確環境觀、科學資源觀等,其不僅是高中地理學科素養的組成部分,而且還是地理教學的核心觀念,因此,在高中地理的教學中,對學生的人地協調發展觀進行培養至關重要。本文主要對高中地理人地協調的理論依據進行闡述,并提出地理教學中學生人地協調發展觀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培養人地協調發展觀
人地協調觀是高中地理具體教學中的核心觀念,及地理教材編寫的主線,并貫穿在高中地理的整個教材中,而地理學科的“活動”模塊也是對學生具備的人地協調觀進行培養的主要陣地。但是,在人地協調觀的落實方面卻存有相應的困難,在地理教學當中的人地協調觀的具體落實仍存有一定局限性。目前,高中生具備的人地協調觀還需不斷加強培養,并強化人地協調觀相關教學理念的落實,同時,教師還需在課程中強化人地協調觀策略。在高中地理的教學中,學生具備人地協調觀需遵循學生的主體地位、理論與實際結合、師生一起發展的原則,以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地理學科素養。
一、高中地理的教學中人地協調觀的理論依據
首先,《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當中表述出的人地協調觀。《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當中明確提出,地理學主要是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和地理環境之間相互關系進行研究的科學,其在課程的理念當中明確指出,對現代化公民需具備的地理素養進行培養,積極關注資源、人口、區域、環境的發展等問題,以促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人地關系,并形成科學持續發展觀,善待環境、珍愛地球,由此可知,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在地理課的教學中需注重人地協調觀的滲透[1]。
其次,歷史名人表述出的人地協調觀。詞語協調源自于古希臘,希臘文為harmonica,英語是harmony,日語是和諧,其原意是勻稱、聯系、和諧、融洽、協調一致。恩格斯曾在《自然辯證法》當中明確指出,理論自然的科學就是把自身的自然觀盡量制成一個和諧整體,其明確揭示出和諧的原理,呈現出自然界中差別當中的一致、對立當中的統一,并反映出自然界是個整體的本質,是協調理論實施的先驅。
最后,高中地理的學科素養中闡釋的人地協調觀,其作為地理教育與地理學的核心觀念,通常指人類和地理環境形成的協調關系的可能性及必要性認識與理解。學生構建人地協調觀,不僅能正確的認識到地理環境對于人們活動造成的影響,及其影響的方法、強度、后果,而且還能對人們對于人地關系階段性認識的表現與元原因進行理解,能夠與現實當中的人地矛盾具體實例相結合,對其原因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2]。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人地協調發展觀策略
1.基于問題引導的“人地協調觀”培養
高中地理的教學中,為了對學生“人地協調觀”進行培養,地理教師可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理解人地協調觀的思想。經過提出相應的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樹立人地協調觀,從而形成相應的思想[3]。例如,對“人口的合理容量”開展教學時,想要使學生自身的問題意識得到有效強化,地理教師可通過具體教學內容實施問題的設計,首先,想要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相應的地理概念,地理教師可提問:“環境的人口容量是什么?”通過基礎性問題,讓學生對基礎概念性知識具有一定認識;其次,想要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教學的整體背景,教師可提問:“你們知道該概念的形成背景是什么嗎?”最后,教師的提問需與社會實際相結合,鍛煉學生對相關地理知識的運用能力,如“你們認為環境的人口容量的概念提出,主要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經過相應的問題提出,使學生對相關地理知識具有更深刻的認識,并引導學生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實現人地協調觀的有效灌輸與培養,經過問題的引導,從而使學生形成有效的人地協調觀。
2.基于案例教學的“人地協調觀”培養
地理教學講解相關地理知識的時候,想要使學生形成相應的“人地協調觀”,不僅可通過提問的方式,而且還能以真實案例的呈現,引導學生對人地矛盾實施清晰了解與掌握。對于高中生而言,通過大量的文字說明后,再配上圖片或數字,通常可以使學生更加形象、直觀的對知識進行理解與掌握。因此,地理教師在具體教學時,可通過案例教學的方式加以引導,從而使學生自身的人地協調觀的意識得到有效強化[4]。例如,對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實施教學時,該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對城市形態和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實施理解,并促使學生可以對城市每個功能區及其區位特征實施學習。為了學生們更好的掌握與城市結構相關的知識,地理教師則可通過案例教學法的運用,將某個城市的相關信息呈現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中,對城市面積的人口實施計算,并將具體計算出的結果通過圖像的形式表現出來,從而使學生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與學習到人類活動和地理環境存在的矛盾。以江西省的上饒市的城市功能為例,教師可將其圖片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對其城市形態的特征實施分析,并對城市形態和地理環境二者的關系進行詳細分析,以促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城市功能的分區實質。由于人地間的矛盾理解相對復雜且抽象,致使學生在實際理解時很容易產生問題,而通過實際案例的呈現,不僅可以使學生對知識產生直觀印象,而且還能對學生具備的人地協調觀進行有效培養,從而使學生實現持續協調發展。
3.基于地理實踐的人地協調觀的培養
高中地理的具體教學時,地理實踐通常是較為基礎性的一種教學方式。地理教師在具體教學中對學生具備的人地協調觀實施培養時,不僅需注重教學法的進一步優化,而且還需注重學生自身主體地位的展現,并經過實踐活動的參與,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地理學科素養,并使高中地理課的教學效率與質量得到全面提高[5]。例如,對交通運輸的布局變化影響開展教學時,想要使學生更好的把握該節課的教學內容,也就是讓學生經過觀察城市中空間形態及其交通干線彼此的關系,并對交通條件對于聚落空間的形態造成的影響進行明確,以充分學習與了解到交通環境對當前地理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地理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相應的實踐活動。首先,想要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城市空間的形態和交通干線存在的關系,地理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教學內容及其經驗,通過小組問卷調查的形式,對各個人群對其關系的意見與看法進行認識。其次,地理教師需積極主動的爭取校領導的批注,根據高中生的實際地理學習狀況,選擇與其相應的實踐活動及地點,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從而對其關系具有更清晰的認識,從而使學生形成相應的人地協調觀[6]。同時,地理學科的實踐活動在具體開展時,地理教師需注重培養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學習的現實感、實踐能力以及學習興趣的有效培養,以促使學生的地理知識的學習能力得到有效強化的同時,實現其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高。
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地理的教學中,人地協調觀的培養,通常更強調人和自然、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并是人類實現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隨著環境和人的矛盾逐漸突出,且人地協調觀具備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這不僅有助于立德樹人的教學任務落實,而且還有助于教學方式的轉變,從而使教學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時,促使學生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滄田.高中地理教學中人地協調觀素養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20(12):190-191.
[2]范錦麗.基于地理核心素養理念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J].亞太教育,2019(12):114-115.
[3]畢貴榮,李洪琴.中學地理教學中人地協調觀的培養[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22):45-46.
[4]顧烽郁.談如何樹立人地協調觀、培養地理核心素養[J].才智,2019(30):138.
[5]張玉琴,楊霞.地理教學中滲透人地協調觀教育的實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9):41.
[6]李云志.淺談高中地理教學中人地協調觀的培養[J].當代教研論叢,2019(9):96+115.
(作者單位:甘肅省天水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