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迎迎
【內容摘要】教師通過創設具體真實的情境,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踐性。從貼合學生的日常語言習慣和情感共識入手來創設真實情境,增加學生的代入感,從而提高學生與作家作品的共情能力,使語文學習更接近真實的語言實踐生活。并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建構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努力形成學生基于語言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創設真實情境? 共情能力? 語言實踐
近年來,高中語文教學格外重視情境教學法,強調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現在部編版語文教材要求以學習任務為核心,強調真實情境下的語文活動,追究結構化的任務設計。由此可見,創設真實情境對于語文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謂“真實情境”的具體含義是指“真實而富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情境”,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從而使語文學習更接近真實的語文實踐生活。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高中語文教學中對創設真實情境的實踐應用并不完善,需要重新加強對課堂真實情境的認知與思考,從而真正發揮創設真實情境對語文學習的促進作用。
一、創設真實情境對語文教與學的積極意義
1.改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隔閡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主動的參與者和創造者,而不是被動的學習者和聆聽者。學生為什么在語文課堂中有“隔”的感受?那可能是學生對作家、對教材或對教師的教法心存“仰視”,自覺低了一頭,而并不是平等的對話。所以,教師要創設真實的課堂情境,讓學生自己覺得自己與作家作品是平等的,擁有共同的情感體驗,只不過作家是用更為敏銳細致準確的語言將之表達了出來,這就喚起了彼此共同的情感記憶,為學生感悟作家作品中蘊含的深層豐富細致的情感體驗創造了可能性。通過創設真實的情境提高語文學習的實踐性,加強師生與作家作品間的情感聯結,旨在讓語文學習更有詩意和美感,讓心靈更加豐富而致遠。
2.改變教師的教學思維方式
由距離產生的疏離,由疏離帶來的缺乏興趣和投入度、參與感,讓學生的情感體驗與作家作品始終隔著一層,并且認為作家作品帶有一種居高臨下的眼光,俯瞰著學生。這種疏離感不僅僅體現在對文本情感視若不見和漠不關心,也體現在或無法看見或無法看清文本的真正情感內涵。我認為這是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鷹的視域”讓教師故步自封,沒有真正為學生搭建起與作家作品平等溝通的橋梁,而唯有平等對話,才能達到學生與作家作品的情感溝通,獲得啟迪。
所以,教師應該改變方法,從另一個角度認識與檢驗語文教學活動。教師要拉平學生與作家的視線,只有在同一視域下,才有可能彼此看見,進而才能引導學生對文本產生共情。面對中文作品,學生和作家即使年齡不同、處境不同,但擁有一個相對而言比較穩定的語言、情感共同體,這就為學生、教師、作家、作品四者之間提供了某些連接點。找到語言以及民族情感這個連接點,打通它,自然就會拉近彼此之間的心靈距離,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啟迪或激發學生的思考,建立起與自己相關的生命獨特體悟。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創設真實情境的實踐
在日常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創設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常見的有導入語、朗誦、音頻、視頻、圖片、問答等、介紹作家作品背景等方法,但我覺得這些設定的情境與其說是一個“情境”,毋寧說更像是一個“引子”,是拋磚引玉的那塊“磚頭”,拋出來后使命就結束了,而不是將整節課設置為一個過程化的情境,將教學情境貫穿到整節課中,乃至延續到課下。我所嘗試的語文教學中創設真實情境的方法,強調的是過程化,抓手就是貼著學生的日常語言習慣和情感共識。
舉個課堂教學中的實例,在上老舍的《想北平》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同學們理解“京味兒”,我嘗試播放兩段不同大家朗讀版本,一個是普通話朗讀版本,一個是演員雷恪生老先生帶有京腔的朗讀版本,讓學生評價喜歡哪一個,學生說喜歡老先生的,因為有京味兒,接地氣,很自然日常。沒錯,就是這樣一回事,老舍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說著北京話,講著自己北京城里的故事。這和一個上海人說著上海話講著上海這個地方的人和事,一個四川人說著四川話講著四川人的故事又有什么區別呢?于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我就請同學們用家鄉話朗讀課文段落,然后交流自己的情感體驗,用方言朗讀將整篇課文串聯起來,在課堂中呈現整個教學的過程。生動活潑、親切自然的家鄉口語,語言中自帶的對家鄉的懷念之情也真實自然地出來了,同學們興趣盎然,紛紛嘗試用自己的家鄉話朗讀課文,有上海話、崇明話、福建話、廣東話、湖南話等,共同合作完成整篇課文的朗讀。帶著自己對家鄉的情感,再來共情老舍對北平的情感,自然方便多了。
三、語文教學中創設真實情境的思考與啟示
1.我的思考
電子游戲為什么如此吸引人?除了及時反饋以外,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游戲為用戶在虛擬環境中提供一個接近于真實場景的心理體驗。向游戲學習,在語文課堂中創設真實情境,從貼著學生的日常語言習慣和情感共識入手,必然會真實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和心理情感體驗的程度。當然需要明確的是,學習是一場無限游戲,沒有終點,這就需要不斷調整語文教學中創設真實情境的策略,為此我想到的方法初步還有:
(1)過程化。將整個課堂時間營造一個結構完整的教學情境,有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突出過程化和探索性、結構化和任務型,有始有終。
(2)故事化。將作家的生命歷程用時間線的形式,用重大典型事例串聯起來,用講故事的形式再現課文故事情節。
(3)角色代入。“如果你是某某(陶淵明、李白、霍金、史鐵生等),面對人生困境,你會如何抉擇?”把自己代入主人公,跟著主人公的視角,體驗書中他者的人生,體驗虛擬現實中的逼真感。
創設真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萬變不離其宗,就是從無到有,創建一個情感體驗的“真實情境”,喚醒學生已有的內在情感,在此平等的基礎上,才能感受到作家更高一層的生命情感體驗和語言中的詩意,進而提高學生的生命敏感度和文學感受力。
2.我的啟示
古人和今人之間,隔著一條漫長的時間河流,能夠架起橋梁的是二者精神品質的流動性。即使這座橋有點像蹺蹺板,時高時低,但正因為情感的共同性和差異性,才使得文化得以傳承與發展。
通過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情境,打破當代學生與教材之間的“隔閡”,提高學生的理解、共情能力,從而使語文學習更接近學生的生活,能夠感受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語文實踐情境。這中間跨越的是知行分離的障礙,努力尋求知行合一,將語文課堂學習實踐中獲得的情感認知和感受到的精神品質,融入到自己的生命情感體驗中去,從而提高自己的真實情感精神品質,繼而引導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認知和行為。這既是傳統文化中最寶貴的精神傳承,也是對自己精神品質的錘煉,才能進一步達到精神世界的自由。
課堂中品味語文中所蘊含的人文情感,激起學生課下繼續學習和自主研究的愿望,通過過程化來慢慢體會語文的韻味,并在自己的真實生活中細細感受語文的厚味和余味。打破學生與作家作品“隔膜”的方法是——通過創設真實情境,拉近情感距離,喚醒共同情感記憶。這樣才能達成知識的共識,并一代代傳承下去,形成民族凝聚力。
【參考文獻】
[1] [美]簡·麥戈尼格爾 著;閭佳 譯. 游戲改變世界:游戲化如何讓現實變得更美好[M].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2] 徐默凡. 作者的寫作意圖能考嗎?——從2017年浙江高考題說起[J]. 語文學習,2017(15).
[3] 吳選選. 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情境創設[J]. 學周刊教學動態,2019(11).
(作者單位:上海市民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