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高中地理是融合物理、化學、生物、歷史、政治等多學科的綜合應用的學科,歷來難教難學,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筆者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嘗試采用學歷案教學,讓學生體會 “深度游”學習經歷,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參與感和學習興趣,從而有效實現深度學習。
【關鍵詞】學歷案深度學習高中地理
在當前高中地理教學中,我們常發現“教了,不等于學了;學了,不等于學會了”的現象普遍存在[1]。究其原因,部分在于地理涉及了自然、人文、物理等多學科的基礎知識,同時需要有綜合思維能力,教與學難度較高。如何最大化地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中學習增值,做到“教—學—評”相統一,實現學生深度學習,這是當前高中地理教學中亟須解決的問題。筆者實踐發現,學歷案教學可有效地解決這一難題:教師充當“導游”角色,構思學習內容,確立學習目標,實施學習評價;學生以“游客”角色,體會 “深度游”學習經歷,從而實現深度學習。
1.何為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的目的指向具體的、社會的人的全面發展,是形成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途徑。郭華教授認為,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2]。深度學習并不能自然發生,其先決條件是教師的自覺引導;此外至少還依賴以下條件 :第一,學生思考和操作的學習對象,必須是經過教師精心設計、具有教學意圖的結構化教學材料 ;第二,教學過程必須有預先設計的方案,要在有限的時空下,有計劃、有序地實現豐富而復雜的教學目的[1]。學歷案教學就是圍繞深度學習構造上述條件而開發的一種有效教學模式。
2.何為學歷案
學歷案教學,要求教師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經歷,站在學生立場,從期望學生“學會什么”出發,設計并展示“學生何以學會”的過程,便于學生建構經驗或知識[3]。學歷案是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專業化預設的方案。一份學歷案的六個基本要素是:(1)學習主題/課時;(2)學習目標;(3)評價任務;(4)學習過程(學法建議、課前預習、課中學習);(5)檢測與練習;(6)學后反思[1]。
筆者以一節學歷案的研討課例,初探學歷案在高中地理深度學習的應用。教師以“導游”的角色告知目的地、安排旅游路線。學生以“游客”角色,作為旅程真正的主角,開啟充滿挑戰、高投入、高認知的學習之旅。
一、旅程主題與時長——告知學習主題和課時
旅游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目的地,二是游覽路徑與方式。學歷案的課堂,教師以“導游”角色深度規劃學習流程。對于《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主題,擬安排2個課時,其中第一課時學會運用農業區位選擇的原理解決旅途中的問題。
二、旅程景點——確立科學的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由“課程標準”決定的。“課程標準”體現著國家意志和學科核心素養目標。學歷案的學習目標既基于課程標準,同時兼顧學生知識儲備、認知水平及教師專業素養等,它應當是可以達成且可以檢測的。
本課的課標要求: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了解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和途徑。對本節的第一課時,筆者按課標要求分解為以下三個學習目標:(1)知道東北地區的范圍,了解東北地區因地制宜組織生產,形成不同特色的農業布局。(2)通過判讀地形和溫度帶、干濕區、人口密度等系列圖表,小組合作探究,辯證分析東北地區農業發展條件的利弊。(3)學會分析某區域農業發展條件、布局特點的基本方法。
學歷案教學,學習目標的行為主體是學生,故在學習目標設定的行為動詞 (“知道”“了解”“判讀” “學會”等)是學生發出的動作,這樣的敘寫更有利于學生理解與接受。學歷案教學更為關注的是 “學生學會什么”,故筆者嘗試改變以往的“三維學習目標”的敘寫方式,從學生立場上思考和關注“怎么學”“學到了什么”問題。本課的學習目標結合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旨在加強學生區域的認知能力、地理圖表的判讀能力和對綜合思維訓練的培養。
三、旅程關卡——設計和實施學習評價
學歷案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落實,設計學習評價任務來判斷學習效果。 評價是教學的決策依據,也是檢測深度學習的重要指標。教師要將“評價任務”的設計先于教學活動的設計,使教學活動更具針對性。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學—評”一致性的落實,才能避免學生的淺層學習和虛假學習。
對應本課的三個學習目標, 筆者設置了三個評價任務:(1)完成活動探究一:檢測學生區域農業布局認知的學習目標;(2)完成活動探究二:檢測學生區域農業圖表判讀能力的學習目標;(3)完成活動探究三:檢測學生區域農業發展分析能力的學習目標。
四、深度游——體驗式學習過程
1.帶上裝備—溫故知新
知識回顧,課前的知識儲備或來源于初中所學,或是學生前面章節已經學習過的內容。溫故知新,可以更好地為學習新知識服務。教師可列出清單,做好表格,提醒學生帶好旅途的裝備。如本節課,影響農業的區位選擇的條件就是必備的前知識,學生完成教師預先設計好的填空型的關聯圖,學生課前通過主動查閱資料,進行知識回顧。做好一切開啟學習之旅的準備。
2.探險之旅—學習新知
課中學習,是學習過程的核心環節。在傳統的課堂中,學生大多數是被老師牽著走被動學習,缺乏主觀能動性。學歷案的課中學習,學生已經知道學習的環節與流程,學生只需全程投入享受旅程,這樣的課程,學生通常會嫌下課鈴響得太早,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全程投入的快樂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本節課筆者設計了2個“合作探究”和1個“學習思考”通過這些環節讓更多的學生參與。下面以其中兩個合作探究為例。
合作探究一:剛上學,老師收到同事李老師暑假帶回來手信,并欣賞了他們游玩的美照。兩個挑戰問題:(1)猜猜李老師假期自駕到達了中國哪個區域? (2)請描述這個區域的地理位置。教師在學生邊欣賞圖片的時候給學生分吃松子等東北特產,學生的身臨其境感立即代入。很快通過小組合作完成探究一的兩個思考題。(學生知道了東北地區的范圍,了解東北地區因地制宜組織生產,形成不同特色的農業布局)
合作探究二:共兩個材料,材料一:教師假期到超市買了一袋東北五常大米,感覺飯吃起來特別香甜。材料二:展示我國干濕區、溫度帶、人口密度、工業部門比重等圖例。學生主動接受挑戰:
(1)結合合作探究一及材料二,指出李老師假期旅游區域所處的干濕區、溫度帶,判斷氣候類型,分析氣候特征。(學生學會通過農業圖表,分析東北地區農業發展條件)
(2)結合材料一中東北五常大米米袋子和宣傳廣告,評價這地區水稻種植的氣候條件。(學生學會用對比表格,分析東北地區農業發展條件的利弊)
(3)五常大米做出來的飯為什么特別香甜?(學生演繹東北大米廣告)
學歷案的學習過程,具有身臨其境的旅行感,學生記憶尤深。學生主動接受挑戰,完成任務,沖關成功,學生學會本領是學歷案教學的關鍵。
五、登高望遠—檢測和練習
檢測和練習一方面可檢驗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可讓學生對課堂體驗進一步鞏固。學歷案教學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設計分層作業,以適合不同類型的學生。筆者所在的學校是智慧課堂實驗學校,利用智學網輕松實現分層分組布置作業及反饋,還能進行階段性錯題檢測專項訓練,有效實現學練相長。
六、旅行收獲—學后反思
學后反思是學歷案教學的最后一個步驟,也是關鍵的一步。通過反思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技能進一步歸納總結,進而內化于心,把“老師教的”和“我課堂體驗到的”轉化成自身的能力,從而實現深度學習。高中地理學歷案教學的學后反思可通過思維導圖、地圖繪制等方式呈現。本節課筆者讓學生設計一份分析東北農業區位發展條件及方向的思維導圖,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認識與思考,從而達成深度學習效果。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歷案教學的核心在于追求課堂中每位學生的“真學習”,通過設計出的真實情景,將學習的知識情景化、條件化,變成問題鏈讓學生在真實的故事中實現深度學習,通過體驗式學習,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的問題。筆者通過高中地理學歷案教學的實踐,驗證了學歷案教學的有效性;同時也發現,對于融合多學科知識的地理教學來說,采用學歷案教學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崔允漷.指向深度學習的學歷案[J].人民教育.2017.
[2]郭華.深度學習及其意義[J].課程·教材·教法,2016 (11).25-32.
[3]盧明.崔允漷.教案的革命 .基于課程標準的學歷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10.
作者簡介:崔柳誼(1982.03-),女,漢族,廣東,中學地理一級教師,理學士學位,研究方向:中學地理教育教學.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南沙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