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霞
【內容摘要】高中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部分同學存在都會一定的困難,特別是經過高一的學習,進入高二之后,感覺難度更大。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這部分同學對歷史的學習不得其法。本文筆者從多年的教學實踐,同時結合部分歷史學科學習優秀的同學的學習經驗,以書信的方式探討了高中歷史,特別是高二歷史的學習方法。
【關鍵詞】高中歷史? 課本? 筆記? 高考題
一封關于“歷史”的來信
——給高二學生的學法指導
高二的學弟學妹們:
接到老師的任務,我們幾個人開了個碰頭會,商量如何給你們的學習提些建議?概括起來一共是四個“用”助力了目前我們的學習。
一、課本的妙用
按照每節課的組成順序來看。正本部分,是我們獲取知識和能力的重要地方。很多同學喜歡將老師在課堂講解的知識記在課本上,這是一個不錯的習慣,可以繼續保持。但不能把老師講課的所有內容標畫在課本。新授課我們寫畫在書上,高三的一輪復習再標注一番,二輪復習還能找到下筆的地方嗎?還有三輪復習,如何安置,“亂花漸欲迷人眼”。建議做到以下五個“注意”,突出標注和思考的主干。一是課標要書寫到特定位置,這是我們的知識和能力培養目標,二是用數字的邏輯關系將課本知識的內在關系標注清楚,這實際就是每節課的特定時空觀念下的階段特征。一節節課的繁雜的歷史基礎放到一個個的帶有標注的抽屜里,用哪個抽取哪個,日積月累中你的歷史養分日漸充足。三是課本中“知識鏈接”,這是我們學習中容易忽視的。在經過高三的復習后,我們發現這一部分是重要的史料拓展部分,可以擴充知識,開拓視野,增加對課本深度和廣度的理解和擴容。四是:課本后的“閱讀與思考”和“解析與探究”中的題目,這是本節課素養能力提升的升華部分或是重點內容。五是“自我測評”,它的價值在于這是依據課標提出的知識和能力基礎問題,適用于學完之后自我檢測是否掌握基礎知識和素養。
高二的你一定要做課本的主人,將課本的使用遠遠超過了高一,教材要經常看,經常翻。如果同學們能為將來的一輪復習做好更充分的準備,那么就用這個看書的方法將課本放到你到大腦中,瞑目思考時,可以隨時翻頁,在不久的將來掀起大腦風暴。
PS:還可以實施夾頁的方式,將本節課中的重點和難點知識以典型例題的方式呈現出來,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認識。例如,當你完成了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學習后,不禁會有疑問,面對戰國時期的思想爭鳴和融合,作為后來影響中國的儒家在當時是怎樣是看待法律這種強制性措施呢?新課標全國Ⅱ卷中的40題給出了答案。
材料一:《孟子》中記載了孟子與其學生關于法律問題的討論。學生問:“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殺人,舜的法官該怎么辦呢?”孟子回答:“抓起來就行了。”學生又問:“難道舜不阻止法官嗎?”孟子說:“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職責辦事。”學生問:“那舜又該怎么辦呢?”孟子說:“舜應當放棄天子之位,毫不顧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親逃到海邊住下,一輩子都很快樂,把曾經做過天子的事情忘掉。”(據《孟子》)
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雅典陪審法庭以褻瀆神明和蠱惑青年的罪名判處死刑。他與他的弟子們都認為判決不公。當弟子們安排蘇格拉底逃走時,他卻認為,雖然逃走是一種正義,但審判過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決也是正義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義,因為如果他不服從判決,就等于踐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認為的正義為借口而任意踐踏法律,社會秩序將混亂不堪,城邦將無法存在。最終他選擇在弟子面前飲下毒藥,從容赴死。(摘編自(古希臘)柏拉圖《蘇格拉底的申辯》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孟子和蘇格拉底的法制觀念。(10 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兩種法制觀念產生的社會背景及其共同的歷史價值。(15分)
這個題的引導作用就非常強。第一問它考查你閱讀史料、分析問題(課本數字序號整合的應用)、概括歸納的能力(課本中每一節的大黑體字)。第二問考查的是將來你面對全國卷的焦點能力考查——階段特征(課標下的知識框架)。還有深層檢測了學習文化冊的唯物史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意識影響社會存在。該題的位置可以放到文化冊第三單元第11課,希臘先哲的精神覺醒,去欣賞多樣文化的果實在世界各地的綻放。當然,學弟學妹們,雖然現在的你們面對高考題還有些發憷,但是做到一定的積累的還是有必要的,接觸,感知,熟悉,磋磨,積累,一切就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
二、筆記本的并用
記筆記是學習中的一大法寶,它是對課本的補充、拓展,處于輔助地位。記什么呢?一方面是上課時老師所講知識的體系構建(內容包括老師的板書設計、疑難問題、對觀點的理解及引申等)。另一方面用于課下復習鞏固時不斷完善知識的參照。因此課本是表,筆記是里,兩者相輔相成。比如同學們繪制第一單元中儒家思想的發展演變歷程表,用表格的直觀性,按照年代的先后順序,將人物的思想主張和影響通過表格的對比呈現出來,再進行每一時段儒學特點的歸納。也可以進行同一時期中外思想的對比,如完成第三單元第11課學習后,進行中國孔子的思想與古希臘蘇格拉底的思想對比,說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當然一樣米養百樣人,生活在同一時代的普羅泰戈拉和蘇格拉底各有人文精神的風采。
有師弟師妹說了,“老師講的記不下來,課件上還有那么多,怎么辦?”這就是主次位置沒有搞清楚。筆記是為課堂和課本服務的,故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就是,提前預習,獲取知識,組建起主干知識結構。上課認真聽,完善主干。課下及時回顧反思。切忌不要把時間用到一頁頁的去抄老師的課件。筆記本是架起你和老師溝通的橋梁。當你們看這一本比書更有理性的筆記時,成就感會刷滿屏的。
PS:做成每一節的活頁最好,這樣以后通史復習時,可以把相應的專題抽取出來,事半而功倍,節省好多的時間和精力,貴在堅持。
三、自習的珍用
我們的主戰場是課堂,然而鞏固戰果很重要的一個時段就是自習。切記一點,自習的使用一定要有規劃。建議大家在歷史的早自習,大聲誦讀和背培養歷史的閱讀語感,時刻用對課本的標注蓋起自己的房子。
下午的自習,面對歷史作業,把它當做是限時訓練。現在我們非常后悔,沒有在高二時把這個習慣養起來。訓練效率現在對我們而言是個很大的挑戰。故建議你們,從現在開始準備。具體方法如下:一個選擇題以1分鐘為單位來進行,數一下有幾個選擇就控制在幾分鐘內。主觀題則以每個題的分數顯示為限時時間。比如高考題歷史必做的兩個大題,分值分別是25分、12分,我們現在訓練的時間一個是20分鐘,一個是15分鐘。限時訓練限時做,平時做考試,考試就是平時了。
四、錯題本的活用
錯題,對,你錯了!一定是關注錯在了哪里?錯題本的存在價值就是找到你知識形成過程中的漏洞。在每一道需要整理的錯題旁邊進行錯因的深究,比對正確答案,找到失誤的地方。錯題整理的分類,建議按照知識點去整理,可在不定時的翻看中,一個知識多個角度的理解和定位,時刻提醒自己的不足,看似一個表面的所謂粗心,實則是未能真正理解或客觀、完整的去處理問題。
PS:錯題本在使用的過程中會出現一種情況,即材料的結論與所學不相符,甚至相悖。選擇項中有課本講述的正確結論。可是答案為什么不是課本的正確結論呢?在歷史學科的素養學習中,有這樣一個史法,即一份材料說一份話,論從史出,所以在做題時一定要尊重材料的情景設置。
學弟學妹們,三個月的高三學習,讓我們覺得時間是彌足珍貴,因此對以上的四個“用”的使用,更加體會多多,書到用時方恨少。大家用高二的時間,多做些事情吧。
高三學哥、學姐
2020年1月9日
【參考文獻】
[1] 李冰. 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高中歷史[J]. 中國教師,2016(S1):56.
[2] 吳平高. 構建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實踐性認識[J].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 (14):31.
[3] 謝澤宇. 論如何學好高中歷史[J]. 新課程(下),2018(12):102.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