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鶴冰 向華豐 張生 陳新中 張洪成



摘? ? 要:為探明黃瓜新組合‘新燕095的配套種植技術,為品種推廣提供依據,本研究以‘新燕095為試材,連續兩年進行播期與密度試驗,總結出‘新燕095在重慶及相似生態區最適的播種時期和種植密度。試驗表明,‘新燕095適應性廣,春夏栽培適宜2月下旬播種,夏秋栽培適宜7月中旬播種;最適的定植密度為30 000株·hm-2。
關鍵詞:黃瓜;‘新燕095;播期;密度
中圖分類號:S642.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20.12.003
Study on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New Cucumber Variety 'Xinyan 095'
WANG Hebing,XIANG Huafeng,ZHANG Sheng,CHEN Xinzhong,ZHANG Hongcheng
(Chongq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hongqing 401329,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vide high-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for a new cucumber combination 'Xinyan 095', this study used 'Xinyan 095' as test material, and carried out two-year continuous experiments on sowing date and density, and obtained the optimum sowing time and planting density of 'Xinyan 095' in Chongqing and similar ecological reg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t is suitable for sowing in late February in spring and summer, and in mid July in summer and autumn;the optimum planting density was 30 000 plants·hm-2.
Key words: cucumber; 'Xinyan 095'; sowing date; density
黃瓜是我國栽培面積最大的蔬菜作物之一,已有2 000多年的栽培歷史[1],其作為世界性蔬菜,在果菜類蔬菜中的地位僅次于番茄。在我國尤其是北方區域消費量極大,每年人均消費黃瓜約10 kg,占所有蔬菜消費量的1/10[2]。黃瓜的市場占有率決定了其產業的迅速發展,每年有不同類型的多個黃瓜新品種育成并投入生產。
在農業生產中,傳統的栽培模式已逐漸被精準化種植技術所替代。同一種類的不同種植品種、同一品種的不同種植區域、同一種植區域的不同市場需求,使得種植者對種植技術的要求更加具體針對性、精細化。因而黃瓜新品種育成后,不但需有其自身獨特的優點,同時還要有完善的配套技術加以支撐,才能使品種更具有市場競爭力。如天津科潤黃瓜研究所選育的黃瓜新品種‘津美11號[3],在品種推出的同時,就緊跟了該品種的栽培技術要點。而在以往的黃瓜新品種如‘托尼102[4]、‘青豐3 號[5]、‘夏綠3號[6]、‘白馬5號[7]等育成后,也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配套栽培種植技術。
‘新燕095是重慶市農業科學院新選育的雌型、早熟,春秋兩用型華南型黃瓜新品種,該品種田間生長勢強,主蔓結瓜,第1雌花節位4節,雌花間葉少;商品性好,無苦味,口感佳;田間表現抗霜霉病和白粉病,為一個優良的黃瓜新品種。為進一步摸清‘新燕095品種特性,使其在生產推廣應用中有完善的種植技術保障,在2018—2019年連續兩年進行了播期與密度栽培試驗,總結出‘新燕095最適的播種時期與種植密度。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 料
供試材料為重慶市農業科學院選育的華南型黃瓜新品種‘新燕095,試驗用種均為每次試驗的前一年生產,并已經過休眠期,嚴格保證了試驗材料的種子活力一致性。在正規播種試驗開始前,再一次對試驗材料隨機抽樣進行發芽試驗[8],驗證種子活力。每一批試驗用種的發芽率和發芽勢均在98%以上。
1.2 方 法
1.2.1 播期試驗 分別在春季和秋季兩個季節進行播期試驗,考察‘新燕095對不同種植季節的適宜性。每個播期間間隔為10 d,具體播種時間安排見表1。2018年和2019年兩年的播期試驗同一播期處理時間一致。
1.2.2 密度試驗 為探明不同種植密度對‘新燕095產量的影響,在2018—2019年連續兩年進行密度試驗。不同定植密度安排見表2。
1.3 試驗安排
本試驗在重慶市高新區白市驛鎮九里基地進行。春季試驗為露地種植,1、2播期定植時采取小拱棚覆蓋栽培方式;秋季試驗后期為遮陽網覆蓋栽培方式。
試驗地為1.33 m開廂做畦,單株雙行定植,株距50 cm。試驗小區面積為11.97 m2,每個處理設3次重復,隨機排列。每公頃施用有機肥9 000 kg、三元復合肥(15-15-15)1 500 kg作基肥,后期田間管理均以常規施肥與用藥的量為準。
1.4 調查指標
根據不同的試驗方向設置調查指標。播期試驗側重調查初花期、初采期、產量、長勢及病害發生程度等;密度試驗側重調查產量、單株結瓜數、單瓜質量、畸形率、長勢及病蟲害發生程度等[9-10]。
2 結果與分析
2.1 播期試驗
2.1.1 不同處理對植物學性狀的影響 (1)不同處理定植期與花期的比較分析。不同播期條件下溫度差異大,因而對苗期和花期影響嚴重(見表3)。
從不同播期的定植及花期比較可以看出,在春季播期越早,苗期時間越長,且初花期時間相對延長,在四個處理中,處理1的苗期需要26 d,定植到初花需28 d,處理2、3、4隨著溫度的提升,苗期和初花期的時間逐漸縮短;夏季溫度炎熱,因而苗期和初花期時間均較春季縮短。
從圖1不同播期處理的苗期、初花期折線圖可以清楚看出,兩年的試驗結果在不同的播期變化趨勢一致。秋季種植時,植株的不同生育期均因溫度的提高明顯縮短;且3個播期間變幅不大。
(2)不同處理對采摘期的比較分析。對比春季各處理的初采期(見圖2),隨著氣溫回升,各處理間的初采期時間差異明顯縮小。處理1與處理4播期相差30 d,但初采期僅相差17 d;夏秋季種植,因后期溫度回落快,植株開始萎蔫,因此播期較晚嚴重影響植株的生長周期。由此可見,隨著播種期的延后,植株的生育期逐漸縮短,嚴重影響產量。
2.1.2 不同處理對產量的影響 對兩年春夏試驗的產量(見表4)進行分析,可見隨著播期的推遲,‘新燕095前期上市量逐漸減少,在播期4的時間種植該品種時,前期產量和總產量均顯著下降。兼顧前期上市量和總產量,春夏栽培以播期2最為適宜。
夏秋試驗分析表明,兩年的試驗數據中,3個播期的產量變化均呈現低-高-低的變化趨勢,以播期6最為適宜。
2.1.3 不同處理對植株長勢及抗病性的影響 春夏季種植中,從各處理整個生育期的植株生長情況來看,播期1前期植株營養生長較慢,植株長勢較弱;受氣候影響,處理3、4后期的病害發生較快,對植株長勢影響較大,因而處理2 的播期最為適宜。
夏秋季種植中,因氣溫偏高,各處理長勢均較春季弱,差異不明顯。在抗病性上也無顯著差別。
2.2 密度試驗
2.2.1 不同處理對產量的影響 對兩年密度試驗各處理的產量(見表5)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表明,在30 000株·hm-2以下,隨著密度增加,前期產量和總產量均增高;但超過30 000株·hm-2后,隨著密度的增加,前期產量和總產量不再繼續增加,且總產量反而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開始緩慢下降。綜合前期產量和總產量的數據,可見密度2和密度3兩個種植密度較適宜。
2.2.2 不同處理對產量相關性狀的影響 (1)不同處理的單株結瓜數比較。不同種植密度下,其單株結果數差異加大。從表6可以看出,隨著密度的增加,單株結瓜數逐漸降低,這可能是由于密度增加,植株間密閉性加強,通風透光性降低,導致結果性降低。 但處理1與處理2結瓜數幾乎一樣。
(2)不同處理對單瓜重與畸形率的比較。對不同種植密度下的單瓜重和畸形率進行比較。從表6明顯看出,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單瓜重逐漸降低、畸形瓜率逐漸升高。處理4單瓜重較處理1 降低11%,畸形率提升59.7% 。由此可見,在生產中要有好的商品瓜率,則黃瓜的種植密度不宜過大。
且黃瓜為架菜作物,增加種植密度后投入會隨之增加,因而在保障產量的前提下,要兼顧產品的商品性,以30 000株·hm-2最適。
2.2.3 不同處理對植株長勢及抗病性的影響 對4個處理整個生育期的植株生長情況進行調查比較,處理1前期株間稀疏,整體滿架慢,產量低;處理4的植株營養生長最快,最早上架,但到中后期因密度過大,植株營養生長過旺,反而導致結果率急劇降低,且田間生產管理困難。處理2和處理3的植株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速度較合理,且該種植密度在生產的中后期便于管理。不同種植密度間的病蟲害發生情況沒有明顯差異。
3 結論與討論
黃瓜栽培技術的研究是黃瓜新品種得以推廣的必要條件,完善的配套栽培技術,可以讓品種在生產中發揮其自身的最大優勢。黃瓜種植中,除了對溫度、光照、水分、肥料利用及病蟲害防治等管理技術外,科學合理的確定播種時期、控制種植密度是提高產量的有效措施,能使光熱資源和土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11]。因而本試驗主要針對‘新燕095的播期與密度進行研究,通過兩年的試驗數據對比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1)苗期與初花期的生育期時長在早春受播種時間的影響明顯,而夏秋季節受播種時間影響不大。
(2)不同播種期比較,春季播期對采收時長影響不大,而夏秋季節則隨著播種期的延后,采收期明顯縮短。
(3)黃瓜種植時,種植密度對產量的影響嚴重,這一影響不是線性的,而是一個先增后減的過程。在密度不斷加大的情況下,產量不會無限制增加,反而會降低。
(4)種植密度對產量各相關性狀的影響表現不一,與單瓜重和單株結瓜數呈負相關,與畸形瓜率呈正相關。
根據播期與密度對花期、產量等性狀的影響,在優先考慮產量因素前提下,綜合市場需求、成本投入等因素,篩選出黃瓜新品種‘新燕095的適宜播期和種植密度。‘新燕095在春夏季栽培最適播期為2月下旬,夏秋季栽培最適播期為7月中旬;‘新燕095的最適定植密度為30 000株·hm-2。
參考文獻:
[1]張利東, 李愚鶴, 黃洪宇, 等. 全雌黃瓜津盛103號的配套栽培技術研究[J]. 農業科技通訊, 2020, 7: 211-212.
[2]秦玉紅, 王波, 李磊, 等. 秋延遲黃瓜品種比較試驗[J]. 上海蔬菜, 2020(4): 34-35.
[3]魏愛民, 杜勝利, 韓毅科, 等. 黃瓜新品種‘津美11號[J]. 園藝學報, 2020, 47(S2): 1-2.
[4]常偉, 羅楨彬. 水果型黃瓜新品種‘托尼102栽培技術[J]. 西北園藝, 2020, 5: 18.
[5]林愛惜, 林奕韓, 陳捷凱. ‘青豐3 號黃瓜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J]. 中國瓜菜, 2017, 30(6): 46-47.
[6]趙國玉, 李聰曉. 黃瓜新品種“夏綠3號”的配套栽培技術[J]. 河北農業, 2017, 12: 23-24.
[7]游敏, 梁根云, 劉小俊, 等. 彭州市早春大棚黃瓜‘白馬5號高效栽培技術[J]. 四川農業科技, 2016, 10: 15-16.
[8]國際種子檢驗協會(ISTA). 國際種子檢驗規程[M]. 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 1996: 16-18, 111-125.
[9]李錫香, 朱德蔚. 黃瓜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M]. 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5.
[10]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NY/T 2235-2012 植物新品種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測試指南-黃瓜[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 2013: 9-16.
[11]單桂芝. 甜瓜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分析[J]. 農業開發與裝備, 2019, 3: 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