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斯棋
摘要:在高等教育中,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的目的主要是傳播知識以及文化育人。高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將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引領以及品德塑造。紅色經典音樂屬于是規模最小、篇幅最短、影響力巨大的一種思想宣傳工具。高校音樂教師在結合時代特點以及大學生特點的基礎上,在音樂課程中應用紅色經典音樂來激發學生對紅色經典音樂的興趣,同時積極尋找紅色經典音樂與思政教育的切合點,有效開展音樂課程思政,培養更多的優秀時代人才。
關鍵詞:紅色經典音樂 音樂課程思政 融入路徑
引言
自2020年開始,“00”后正式加入到大學生隊伍之中,與“90”后相比,“00”后的思想活躍度更高,想法更加多元化,他們渴望表達自我,同時也十分在意外界給予的評價。大學生的這些特點,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戰。高校教師要不斷探索研究如何更高質量地開展育人工作。針對大學生開展的思政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思政課程”中,還要滲透于“生活思政”中,更要貫徹落實到各學科的“課程思政”中。
一、紅色經典音樂的概述
我國是一個對愛國主義教育十分重視的國家,紅色經典音樂從出現到現在,對愛國主義思想以及民族精神進行了有效的傳播。傳唱紅色經典音樂是傳承發揚愛國精神的重要形式。傳唱紅色經典音樂,有助于我們緬懷那段崢嶸歲月,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自信心及民族自豪感,最終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高校大學生對流行音樂的喜愛程度非常高,熱衷于追捧流行歌星,而紅歌具有極強的時代價值,具有樸實、積極、健康、正氣凜然等特點,高校在音樂課程中要做好紅色經典音樂的學習傳唱活動,積極打造紅歌傳唱品牌,在高校校園內唱響紅色主旋律,幫助引導部分大學生脫離低級趣味,不再嘩眾取寵。
紅色經典音樂作品的種類及數量是非常多的,音樂課程思政的實施,首先要對大量的紅色經典音樂作品進行篩選,教師所選擇的作品不僅要與大學生的特點相符,同時還要與音樂課程的教學內容一致,同時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及審美情趣,包含豐富的思想內涵,對大學生的演唱興趣進行激發。比如說,《紅旗頌》、《英雄贊歌》、《黃河大合唱》、《黨的女兒》等。紅色經典音樂作品在經過篩選之后,教師還要對紅色經典作品中所包含的愛國本質進行深挖,在授課過程中,加其融入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二、高校音樂教學在“課程思政”理念的指導下融入紅色經典音樂
高校音樂課程的教學活動在“課程思政”理念的指導下,將紅色經典音樂引入音樂課堂之中,學生在學習紅色經典音樂的過程中,可以對中華民族的革命歷程進行更全面地了解,大學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大學生在受到激勵的同時,將更加奮發圖強。
縱觀20世紀我國新音樂的發展歷程,以紅色經典音樂為代表的音樂,充分繼承發展了我國傳統的音樂文化,在紅色經典音樂中,不僅包含極具地方特色的小調、山歌、勞動號子等,還包括各種戲曲音樂、說唱音樂等,通過欣賞紅色經典音樂,廣大民眾的現實生活場景以及精神生活,仿佛都映入到了聽眾的視線中。紅色經典音樂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音樂工作者對民族民間音樂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將對紅色經典音樂的研究作為己任,音樂工作者在深入生活并體驗生活的基礎上,將自身的音樂創作以及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元素進行融合,創作出了一批又一批膾炙人口的紅色經典音樂作品。比如說,《唱支山歌給黨聽》、《歌唱祖國》、《春天的故事》、《紅旗頌》等。高校音樂教師挑選反應時代主旋律的優秀紅色經典音樂作品,在音樂課堂中進行演唱技巧的講授,同時,還會對大學生進行積極引導,使其向著主流價值觀的方向不斷靠攏,利用歌曲的力量,對學生的愛國精神、民族精神進行培養,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以及社會責任感,幫助學生塑造更高的人文素養,達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將紅色經典音樂融入到音樂課程思政之中,學生不僅學習掌握了更多的音樂理論知識以及演唱技巧,同時也獲得了更高效的思政教育。在課程思政的統領下,既要保證專業課程達到技能目標,又要確保思政目標的高質量完成。在紅色經典歌曲中,不僅包含了十分豐富的內容,同時也蘊含了深遠的意義,充分反映了民族精神以及革命文化,對于高校大學生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
三、充分發揮紅色經典音樂在音樂課程思政中的價值
(一)通過多樣化的方式來發揮紅色經典音樂的音樂課程思政作用
新一代團員青年是我國改革開放成果的重要受益群體,無論是思維方式,還是行為方式,他們都與其他時期的青年具有極大的差別性。高校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分析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思想規律、行為特點。摒棄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式”“說教式”的教學方式,積極探索更多新穎、有趣的教學方式,比如說,“互動式”教學、“體驗式”教學等,音樂教師要積極借助音像資料及影像資料,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通過史論結合、實踐體驗、藝術表現、情景再現、經典唱閱等多樣化的方法與措施,不斷探索研究思政教育資源的多樣化應用及實踐方式,打造符合大學生特點,同時極具時代特色的音樂思政課堂。此外,教師要積極應用大學生喜愛的方式,創建紅歌微課等具有時代特色的音樂課程思政模式,讓大學生更為及時地了解掌握紅色經典音樂的發展情況、流行方向等,借助網絡優勢以及各種新媒體平臺,擴大紅歌的傳播范圍,提高紅色經典音樂在音樂教學中的針對性、親和度、有效性。比如說,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國》以及《歌唱祖國》等紅色經典歌曲,在全國范圍內廣為傳唱,在大學校園內亦是如此,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教授《我和我的祖國》,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教師在教授演唱技巧的同時,為學生講述新中國的故事,大學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過程后,用更為深情的歌聲來為新中國的70歲生日獻禮。通過歌聲來致敬歷史、致敬祖國、致敬英雄。通過這樣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教育方式,大學生對紅色經典音樂的興趣以及熱愛程度不斷提升,紅色經典音樂也將成為思政教育的重要素材,通過多樣化的方式來發揮紅色經典音樂的音樂課程思政作用。
(二)對紅歌的文化價值進行多層次發掘
1.利用紅歌來養德,對大學生的情操進行陶冶
紅色經典音樂是革命精神的產物,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民族精神、革命精神,蘊含了豐富的真、善、美,寓教于樂。紅色經典音樂的旋律動人、曲調優美,具有十分強大的生命力及感染力,讓人百聽不厭、歷久彌新,具有傳唱不衰的特點。紅色經典歌曲將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以及質樸的情感進行傳達,讓聽眾產生強烈的共鳴,從內心深處對紅色經典音樂的理念及理念表示認同,不僅思政育人的目標得到實現,還能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2.利用紅歌來涵養正氣,對正能量進行大力弘揚
如今,國際形勢日趨復雜,各種不確定性因素越來越多,我國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各種思想文化不斷涌現出來,互相影響、互相交織,很多思想頻繁交鋒,在這樣的環境中,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受到了很大影響。如今,高校大學生群體中存在很多不良風氣,比如說,佛系文化、利己主義等,這些不良風氣對大學生的銳氣及正氣產生了削弱作用。高校音樂教師要在音樂課堂中,要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使其對紅歌的歷史內涵、藝術特色、文化價值等進行更深刻的理解,同時也對紅歌進行更為維度的闡釋,對紅歌中所包含的價值理念、思想內涵、文化精神等進行深入挖掘,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價值觀,涵養浩然正氣,大力弘揚正能量。大學生在演唱紅色經典音樂的過程,汲取更多的精神力量,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滋潤學生的道德情操、意志品格。
3.利用紅歌來鑒史,對紅色精神進行傳承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雖然時代不同了,但是紅色精神卻是每個時代都需要的重要精神,紅色精神飽含了對國家的熱愛、對共產黨的忠誠以及高尚的品德等,是每個時代發展的主旋律。教師在音樂課程思政中,不僅要教授學生唱響紅歌的旋律,同時也要創出紅歌的歷史內涵。在學習傳唱紅歌的過程中,學習掌握歌曲背后的故事,讓學生認識到國家的發展歷程,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促使學生自覺承擔起傳承紅色精神的責任。
(三)創新紅歌教育,使其更好地融入到音樂課程思政中
高校音樂教師要對紅色經典音樂的內涵進行深入挖掘,同時積極尋找紅色經典音樂與思政教育的契合點,為音樂課程思政哺育新的理念、新的內涵以及新的實踐,對現有的教育教學成果進行梳理、總結。大膽創新,嘗試各種不同的方法來創新音樂課程思政的模式,多音樂課程思政的內容進行合理拓展,對音樂課程思政的內涵進行延伸,走出傳統音樂課堂的束縛。比如說,在學習《紅梅贊》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扮演江姐來對《紅梅贊》進行演唱,學生在表演及演唱過程中,重塑英雄人物形象,將革命愛國精神植入到自己的思想意識之中,教師通過“講臺變成舞臺”的方式來實現思政教育。
結束語
在新的歷史階段,必須要開展好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將立德樹人作為關鍵內容,走出“思政課程”的局限性,積極開展“課程思政”,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質量的提升提供保障。本文圍繞紅色經典音樂在音樂課程思政中的融入進行了討論,音樂教師要不斷探索研究創新在音樂課堂開展思政教育的方式,通過紅色經典歌曲的引入,提高思政教育的親和力,音樂課堂不再是單純的“育人”,而是朝著“育人”的方向發展,大學生在學習掌握音樂文化知識技能的過程中,綜合素質也將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雷捷,陳麗明.紅色經典音樂在音樂課程思政中的應用研究[J].戲劇之家,2020(27):101-102.
[2]王慶梅.將“課程思政”融入到聲樂教學中的實踐與研究[J].戲劇之家,2020(26):80-81.
[3]田中娟.“課程思政”背景下中國民族音樂課程教學探究[J].麗水學院學報,2019,41(06):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