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磊 李茜



摘? ? 要:增長極理論的聚集效應和擴散效應決定著農林文旅康融合發展布局。以山西省五臺縣為研究對象,農林文旅康融合發展布局內容為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示范片區極點布局、帶動片區擴散布局和共享片區共享布局,根據不同農林文旅康融合發展布局內容,制定農林文旅康融合發展策略,構建五臺縣農林文旅康融合發展的增長極,帶動農林文旅康融合的整體發展。
關鍵詞:增長極;農林文旅康;融合;布局
中圖分類號: F12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20.12.016
Research on the Growth Pole Theory and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Layout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Culture, Tourism and Health
WANG Wenlei,LI Qian
(Schoo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gu,Shanxi 030801, China)
Abstract: The aggregation effect and diffusion effect of growth pole theory determine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layout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culture, tourism and health. Taking Wutai County of Shanx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ontents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layout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culture, tourism and health included the pole layout of the demonstration area, the diffusion layout of the driving area and the sharing layout of the sharing area.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layout contents of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culture, tourism and health,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culture, tourism and health was formulated to build the growth pole of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culture, tourism and health in Wutai County, and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culture, tourism and health.
Key words: growth pole; agriculture, forestry, culture, tourism and health; integration; layout
中央一號文件(2020)提出要發展富民鄉村產業,在立足各地資源優勢的基礎上,打造各具特色的農業全產業鏈,建立健全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機制,以產業集群來提升整體競爭力,進而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宋美倩[1]立足多產融合視角,提出多個產業融合能形成具有一定基礎的產業鏈條、共同提升進步的產業氛圍和相互扶持的產業體系。魏薇[2]圍繞農業生產角度,研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能有效解決農村產業勞動生產率較低、農業創造的超額利潤較低、農業發展滯后等問題,提出要提高單位土地利用效率,在特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增加勞動要素投入的觀點。沈慧和李紅霞[3]認為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園將農業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有機結合,有利于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民收入和農業附加值,同時也有利于改善農村的居住環境。馬一源[4]研究產業融合必要性,認為推動農村三產融合,是增加農民收入渠道、建設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的重要路徑,同時也是農業轉型升級、步入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要求;胡海和莊天慧[5]基于共生理論視域,提出農村產業融合共生單元、界面、模式和環境能夠催生能量促成生長機制、拓寬能量傳輸渠道、優化能量分配模式以及建設優質外部發展環境,最終推動農村產業融合持續穩定發展;馬聰玲[6]立足全域旅游視角,提出鄉村地區自身具有多重價值以及多樣化發展業態,以鄉村旅游為典型業態,其以“農業+文化+旅游”為依托,構建新型發展業態,刺激鄉村經濟高質發展、實現鄉村地區產業興旺,促進鄉村振興發展。
綜上所述,目前學者專家主要針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從不同視角進行了闡述,而增長極理論與農林文旅康融合布局研究尚且空白。本研究基于增長極理論探討縣域農林文旅康融合發展布局內容,實現農業由注重生產向文化、生態、旅游、康養等多元化發展方向轉變,以促進農業經濟增長、農民生活改善、農村繁榮富裕。
1 增長極理論對農林文旅康融合發展的基本要求
增長極理論在現階段的主要觀點是,區域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和部分基礎較好的產業帶動,因此應將區位條件和產業基礎較好的地區進行核心培育,以此形成經濟增長極,進而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在增長極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會產生兩大效應,即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極化效應會使各大生產要素向增長極聚集和回籠[7],而擴散效應則會使各生產要素從增長極向外擴散,帶動周圍地區發展,進而形成良性循環效應,促進區域經濟活動活躍發展,提升區域發展整體效益。
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農業、林業、文化產業、旅游產業、康養產業五個產業之間相互“滲透+交叉+融合”進而產生新型業態的過程。在其發展過程中,滿足增長極的形成條件,即具有創新能力的主體,吸收資金、人才和技術流入形成規模經濟的能力以及具有良好的區位條件和基礎設施、資源條件。在此基礎上,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發展要素由周邊地區向極點聚集,極點要素向周邊地區轉移,帶動縣域相關產業和縣域經濟的發展。采取不平衡發展策略,選擇培養極點資源優勢和發展潛力區域,打造“農業+林業+文化+旅游+康養”融合發展極點模式,促進發展要素極點聚集;構建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發展極點聚集向周邊地區轉移的擴散模式和共享模式[8]。通過構建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發展的極點模式、擴散模式和共享模式,促進農林文旅康產業間的相互融合,拓展農業生產的休閑體驗、觀光旅游、文化博覽、度假休閑等多功能性,提高農村經濟發展質量水平,促進農民收入穩定提升,助力鄉村地區振興發展。
2 增長極理論與農林文旅康融合發展布局內容
圍繞構建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發展的極點模式、擴散模式和共享模式,農林文旅康融合發展布局為極點布局、擴散布局和共享布局,即構筑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示范片區極點布局、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發展帶動片區擴散布局和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發展共享片區共享布局。
2.1 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發展極點布局
縣域將有限的資金等各類優勢資源有差別地傾向于特色農業、文旅產業、森林康養產業等發展前景較好和極具發展潛力和主導優勢的產業融合示范區,以此為基礎打造產業融合極點片區,在生產端實現農村資源的集聚;在消費端實現消費主體的集聚;在產銷兩端帶動城市要素的集聚,同時不斷帶動極點片區周邊的資金、勞動力、人才等大量資源輸入,彌補極點片區經濟發展落后以及基礎設施不完善等短板,形成一定規模的增長極聚集效應,以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為基礎,構筑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片區極點布局[9]。
2.1.1 精品示范園極點布局 精品示范園極點布局以發展現代農業為主導,構建區域增長極,以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作為依托,發揮區域優勢,吸引片區周邊的資金、勞動力、人才等大量輸入,形成一定的聚集效應,獲得最大的發展效益。
五臺縣地形多樣,平川中有丘陵,丘陵中有山地,多樣化和差異化的地形氣候十分適宜發展特色農業、中高端精品農業,構筑現代農業極點片區。以“基地+園區”模式建設示范工程,帶動各特色精品產業基地的規范建設,布局建設“中藥材產業園、干鮮果產業園、設施蔬菜產業園和小雜糧產業園”四大類精品示范園,具體布局如表1所示。
精品示范園充分發揮示范園的極點聚集效應和示范作用,以現代農業生產為基礎,融合林業、文化旅游業、康養產業,在生產端集聚農村資源,展現農村經濟社會的多功能性,以特色農業生產為基礎衍生出采摘、景觀、餐飲、養生等多種消費形式;進一步開拓農業觀光休閑旅游功能,帶動更多的消費者進入農村,在消費端,實現消費主體的集聚;精品示范園通過建立網站、公眾號,或與電商平臺合作,開辟宣傳推介渠道,方便消費者找尋[10]。以相關行業發展為契機,吸引城市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要素向產業示范園流動,激發精品示范園區發展活力,在產銷兩端,帶動城市要素集聚。
2.1.2 文化旅游極點布局 文化旅游極點布局以文化旅游景點區作為依托,打造精品旅游帶,發揮區域優勢,吸引片區周邊的資金、勞動力、人才等大量資源要素輸入,形成一定的聚集效應,獲得最大的發展效益。
五臺縣依托優良生態環境和“佛教+自然風光+紅色”旅游資源,構建以五臺山景區為中心的精品文化旅游帶,將佛教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與自然景觀相互融合。萬畝連片的設施農業、農旅結合的自然景觀康養運動、綠蔭掩映的農家樂園,形成五臺縣“佛教+自然風光+紅色旅游”的獨特景觀,以此為基礎打造國家級旅游休閑集散地,為周圍片區發展現代文化旅游產業做出示范。其極點布局表現為省道310-311線與S46忻阜高速和清水河并行,河路相間串連建安鄉——東冶鎮——溝南鄉——臺城鎮——茹村鄉——高洪口鄉——耿鎮鎮——門限石鄉8個鄉鎮,直達五臺山景區的石咀、金崗庫和臺懷鎮3鄉鎮。沿線布局紅色旅游教育基地、自然山水風光旅基地、美麗鄉村示范村和特色風情小城鎮;同時對沿線綠化增寬加厚、高低搭配、色彩點綴,打造五臺縣最具特色和品位的生態景觀道、特色產業帶和旅游休閑產業發展線,以“農、旅、居”的融合全面提升五臺縣文化旅游品牌。
文化旅游極點布局是以文化旅游為基礎,在生產端,集聚農村資源,將農村資源集聚起來,催生多種業態,促進農村資源價值的增值;在消費端,吸引大量城市消費者向景區集聚,體驗農業文化和旅游修養的魅力,實現消費主體的集聚;在產銷兩端,帶動城市要素集聚[11],引進餐飲、商貿等服務行業,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管理、信息等要素向文化旅游極點片區流動。
2.1.3 森林康養極點布局 森林康養極點布局依托森林康養基地(度假村),打造精品康養度假項目,發揮區域優勢,吸引極點片區周邊的資金、勞動力、人才等大量資源要素輸入,形成一定的聚集效應,獲得最大的發展效益[12]。
五臺縣利用國家生態保護與自然示范區的優勢,充分發展新興森林康養產業,規劃建設森林康養型項目,構建以森林、山溝為載體的森林康養極點。具體布局如表2所示。
利用森林生態資源、風景資源、食品藥物資源和文化資源,進行娛樂休閑、養生康復、療養保健等綜合服務形式。以森林康復療養為基礎,結合農業資源、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在生產端,充分利用農村豐富資源,以農村生態環境所提供的綠色生態休閑康養體驗和民俗文化鄉村旅游為基礎,融合產生多種新興業態;在消費端,在項目園區集聚城市外圍和外地消費者,讓消費者回歸大自然,感受自然生活的氣息和氛圍[13];在產銷兩端,集聚城市資源要素,推動技術、資金、人才、管理、信息等資源向森林康養型項目極點片區集聚,促進森林康養型項目的蓬勃發展。
2.2 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發展擴散布局
以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示范片區增長極為核心,形成增長極擴散效應[14]。以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示范區極點為基礎,構筑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發展擴散布局。
2.2.1 精細化現代農業產業片區 五臺縣現代農業擴散布局,在精品示范園極點布局帶動下,以示范發展模式和路徑等作為經驗借鑒,擴散打造精細化現代農業產業片區,具體布局如表3所示。
精細化現代農業產業片區,以農業采摘,農業觀光,農業休閑體驗、農業修養等發展優勢為基礎,打造片區農業產業特色化發展渠道,擴大優勢和規模,形成片區主導產業優勢[15]。
2.2.2 文化旅游業片區 五臺縣文化旅游業擴散布局,在文化旅游極點布局帶動下,在五臺山景區精品旅游帶極點布局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擴散南北布局精品旅游帶,擴散打造文化旅游業片區,具體布局如表4所示。
文化旅游業片區以生態觀光旅游,文化教育體驗,傳統文化修養等發展優勢為基礎,打造片區旅游帶精品化發展路線,擴大優勢和規模,形成片區主導產業優勢。
2.2.3 森林康養業片區 五臺縣森林康養業擴散布局,在森林康養極點布局帶動下,向周圍擴散打造多樣化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區,具體布局如表5所示。
森林康養業片區,以垂釣功能開發、溫泉養生形式、民宿休閑體驗等發展優勢為基礎,打造片區多元化發展路線,擴大自身優勢和規模,形成片區主導產業優勢[16]。
2.3 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發展共享布局
在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發展中,通過打造精品示范園極點布局、文化旅游極點布局和森林康養極點布局;打造精細化現代農業產業片區、文化旅游業片區和森林康養業片區,充分體現增長極形成與發展的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為進一步強化極點擴散作用,形成良性循環,獲得整體效益的增加。五臺縣域東南部山區屬于縣規劃的整村搬遷片區,在村莊整合移并的基礎上,構建共享布局,具體布局如表6所示。
通過整村搬遷片區打造共享農莊,通過共享農莊經營,將原先閑置的農業(農村)資源變為資本,農村集體經濟得以發展壯大,農民獲得更多財產性收入和工資收入,帶動整個縣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提升。
3 農林文旅康融合發展策略
3.1 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極點發展策略
3.1.1 加大要素聚集,推進示范園建設 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示范園建設扮演著引領角色。為建設一批技術精尖、規模適度、產量達、質量高的示范園區,需要加強項目扶持、資源結構合理優化、生產要素聚集,以示范園區帶動發展,讓農民們能夠看到、學到、用到,不斷獲得收益[17]。五臺縣要以依托主導優勢,進一步推進文化旅游景點區、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森林康養項目園區建設,不斷對老舊園區進行更新升級和新園區建設,完善區域內基礎設施建設,保證水電供應,產前產中產后協調,打造現代化、標準化、經營生產領先的示范區。
3.1.2 創造特色引領,推進極點品牌化發展 產業融合發展中,極點片區需要政府資源與社會資源持續匯集,所以更需重視創新引領能力,打造建設一批競爭強、號召廣、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模范基地,為增強特色產業優勢提供條件。同時,在五臺縣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應不斷加強對創新主體的扶持,鼓勵具有良好條件的項目進入示范區,幫助特色產業吸收融資。大力支持發展潛力強的特色產業群,建設區域化品牌。通過強化USP(地區特色賣點),優化旅游產品包裝與營銷方式,特別是以五臺山佛教文化為中心的市場,在其地區范圍內有針對性的強化紅色旅游、鄉村旅游、生態旅游等多個市場,加強產品外包與營銷推廣方式。
3.2 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擴散發展策略
3.2.1 從微觀層面,要積極推進示范區發展經驗擴散 選擇有發展潛力和優勢的產業融合示范區打造產業融合極點片區,最終形成示范作用,通過示范引領來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五臺縣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要積極推進示范園區發展示范工程,加強示范區的經驗推廣,對其發展模式、發展路徑、發展內容進行總結,帶動相關產業的改進和發展,同時在其發展過程中,以相關核心發展體系為依托加強對周圍相同產業間的擴散影響。相應地,政府要結合社會力量,將自主創新作為基礎,培育新型創新主體,以多種方式加強創新投入,如推出金融信貸、推進基金項目發展等,以此形成多方位發展的“頭腦風暴”。
3.2.2 從宏觀層面,推進示范區在空間地理位置上的發展 以示范園區(基地、景區)等為基礎,支持跨區域合作,五臺縣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要發展集聚型產業,將區位相近、產業發展類型相近的產業進行集聚,擴散發展渠道,將產業發展空間連貫起來,打造跨區域特色產業增長極,為特色產業尋找合作發展的機會和空間。同時,建立和完善跨區域發展信息網絡中心,實現特色產業園區和周圍村鎮的信息共享,打破自然條件、區位狀況、企業規模、地理位置的差距,進而促進產業發展優勢不夠突出、經濟水平相對較差區域的協同發展。
3.3 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共享發展策略
3.3.1 加強政府層面的引導、支持和保障體系建設? 一方面要實現政府的引導作用,促進股份制經營在農業經營主體中的發展。五臺縣政府和管理部門要抓緊保障性制度建設,提高農民積極性,鼓勵農民和村集體經濟組織入股共享農莊,構建股份利益聯結機制,發揮共享農莊的多重價值,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內生驅動力。政府扶貧資金可以通過折股量化發放至共享農莊,發揮產業扶貧的最大功效,強化產業“造血式”扶貧動力[18]。另一方面要引領農莊產業聯盟的建立,促進多元化品牌經營,使農莊之間的惡性競爭得到相應的改善,提高農莊經營效益。
3.3.2 引入社會資本,助力共享農莊穩定持續發展? ?共享農莊在建設與發展的過程中,資金來源僅靠政府投入是不夠的,所以五臺縣必須要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借助土地優惠、獎勵、補貼等方式達到政策扶持的目的,以此來集聚更多的個人、企業、社會閑散資金用來共享農莊的建設與發展[19]。還要通過優化當地的營銷商環境,塑造開放包容的招商環境,促使區域間的科技企業、社會團體、技術人才積極入駐,同時支持各類不同的投資主體,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參與到示范園區或共享農莊的創建和發展中來。農莊的經營主體在融資過程中要充分了解到銀行借貸的各類優惠政策,利用農業信貸擔保和財政貼息等優惠政策,及時通過借貸的方式爭取到信貸資金,在農村中發展起來的互助基金組織、金融合作社等金融組織的配合下推動共享農莊建設。
3.3.3 加強村集體經濟組織與農民層面的自我培育路徑優化 一方面要積極發揮農村中集體經濟組織的帶動作用。首先,五臺縣要通過村集體經濟組織這個平臺,定期組織開展農民的職業教育培訓,轉變農民思想觀念的同時,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與農業經營管理水平,加快培育出一批有技術、有能力,有創意的新型職業農民,村集體經濟組織要以民主的形式鼓勵每一位農民參到共享農莊的運營和管理中。另一方要轉變農民意識,把被動依賴觀念轉化為積極主動參與,農民是“三農”工作中最為關鍵的能動要素,是農村發展的主力軍,新時代農村的發展需要農民擁有敢于開拓,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緊抓鄉村振興的時代機遇,只有農民積極學習,轉變觀念,才能實現共享農莊發展中各生產要素的協調與融合,各聯合經營主體共享收益的良好局面[20]。
參考文獻:
[1]宋美倩.多產融合是下了“一盤好棋”[N].經濟日報,
2020-01-16(003).
[2]魏薇.鄉村振興戰略下推動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對策建議[J].農業經濟,2020(4):6-8.
[3]沈慧,李紅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建設保障機制初探[J].甘肅農業科技,2019(11):81-84.
[4]馬一源.湘潭縣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對策研究[J].學理論,2020(8):72-73.
[5]胡海,莊天慧.共生理論視域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共生機制、現實困境與推進策略[J].農業經濟問題,2020(8):68-76.
[6]馬聰玲.積極推動多產融合 激活鄉村旅游全域化發展[N].經濟參考報,2018-08-15(006).
[7]鐘小東,趙影.以鄉村文化為核心要素發展海南鄉村旅游[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9,40(1):81-88.
[8]張金榮.阿克塞縣主動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經濟圈 培育文化旅游產業增長極[J].發展,2020(6):45-46.
[9]金澤龍.增長極理論視闕下的粵東西北產業園區建設與提質增效能力探究[J].經濟論壇,2019(2):121-125.
[10]萬寶瑞.我國農業三產融合沿革及其現實意義[J].農業經濟問題,2019(8):4-8.
[11]鐘小東,趙影.以鄉村文化為核心要素發展海南鄉村旅游[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9,40(1):81-88.
[12]王樂君,寇廣增.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17,38(6):82-88.
[13]羅斌.農村康養產業發展路徑研究[J].經濟論壇,2020(9):132-136.
[14]王曉軒,張璞,李文龍.佩魯的增長極理論與產業區位聚集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9):145-147,157.
[15]張金榮.阿克塞縣主動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經濟圈 培育文化旅游產業增長極[J].發展,2020(6):45-46.
[16]晉迪,蘇建軍.山西省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分析[J].經濟論壇,2017(5):33-36.
[17]鐘漪萍,唐林仁,胡平波.農旅融合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機理與實證分析——以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20(7):80-98.
[18]夏薇薇.打造特色產業增長極 推動咸寧縣域經濟轉型升級[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3):110-112,120.
[19]郭軍,張效榕,孔祥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與農民增收——基于河南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案例[J].農業經濟問題,2019(3):135-144.
[20]王馳.區域旅游新型增長極的選擇和培育——以云南昭通市為例[J].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20,25(1):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