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詩平
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扎實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提出自明年1月1日起,在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餐飲打包外賣服務以及各類展會活動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但是暫不禁止連卷袋、保鮮袋和垃圾袋。(7月23日《當代健康報》)
塑料袋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糟糕的發明”。白色污染,貽害甚巨,可謂眾所周知。早在2007年12月,我國就首次推出“限塑令”。該“限塑令”實施的初期,對遏制白色污染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之后作用日漸式微,“限塑令”幾乎淪為“賣塑令”,一些商家倒是賺翻了。
而且,隨著近些年快遞業和外賣業的興起,“限塑令”對其產生的“白色污染”毫無約束力。有人做了這樣一個統計:按照每個訂單平均使用兩個餐盒估算,目前國內互聯網訂餐平臺一天使用的塑料餐盒量約達4000萬個。快遞行業一年需要120億個塑料袋、 247億米的封箱膠帶。因此,新版“限塑令”的發布,有其迫切性。
對新版“限塑令”而言,監管有難度,生產有利益,消費有依賴——這是當前必須直面的痛點。“限塑令”執行中的困境,既有監管層面的問題,也有利益關系的掣肘,更有經濟發展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限塑令”遇到波折,恰是豐富治理手段、提升治理能力的契機。“限塑令”要想達到令行禁止的目標,就需要從頂層設計入手,加強監管力量、創新監管方式、加大違規成本,通過行政措施和經濟杠桿雙重手段,筑起制度的藩籬,促使相關行業進行環保轉型、使用環保材料,倒逼消費者接受生態理念,從被動到主動去“限塑”。因此,新版“限塑令”要切實落地,執行要長久發力,在諸多環節上仍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