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天航
摘? ? 要:林地是林業發展的根本,是森林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毀林開墾造成林地植被的毀壞,嚴重破壞了森林資源。根據毀林開墾林地的不同類型,針對性地采取人工造林技術恢復林地植被,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保護林地和植被,以期實現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毀林開墾;植被恢復;保護措施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0)23-0107-02? ? ? ?中圖分類號: S157.1? ? ? ?文獻標志碼: A
根據202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以下簡稱新《森林法》)第八十三條第三項的林地含義說明,林地是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劃確定的用于發展林業的土地,包括郁閉度0.2以上的喬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跡地、火燒跡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等。可見,《森林法》明確了林地的用途是用于發展林業,并分列了各種類型林地。同時,林地也是林業發展的根本,是森林和野生動植物生存的根基,是國家發展的基礎性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經濟資源[1]。然而,現實生產生活中,部分人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置生態保護和法律法規于不顧,發生毀林開墾的行為,造成林木或林地的大面積毀壞,直接減弱了林地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大氣等維護生態平衡的功能。林地植被一旦被破壞,則面臨著難以恢復甚至無法恢復的現狀,恢復林地植被要付出高昂的代價。因此,保護林地資源對于維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毀林開墾的類型
毀林開墾類型多樣,但都會對林地植被和林木造成不同程度毀壞,導致森林資源流失、生態環境破壞。
根據林地用途變化情況,分為改變林地用途和未改變林地用途兩大類。①改變林地用途:毀林開墾將林地改變成耕地等其他農用地,用于種植農作物;或將林地改變成建設用地,用于建窯、建墳、建房等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構筑物等;②未改變林地用途:毀林開墾林地用于種植茶樹、果樹等經濟樹種。
根據毀林開墾造成損毀情況,分為林木毀壞和林地毀壞。①造成林木毀壞:開墾地塊有林木分布且開墾時造成林木毀壞;或開墾地塊有林木分布,但開墾未造成林木毀壞;②造成林地毀壞:開墾地塊為無林地。
2? ?植被恢復
2.1? ?植被恢復的法律依據
2.1.1? ?改變林地用途
新《森林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國家保護林地,嚴格控制林地轉為非林地”;第七十三條第一款規定,“未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審核同意,擅自改變林地用途的,責令限期恢復植被和林業生產條件”。
2.1.2? ?毀林開墾
新《森林法》第三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禁止毀林開墾、采石、采砂、采土以及其他毀壞林木和林地的行為”;第七十四條第一款規定,“違法進行開墾、采石、采砂、采土或者其他活動,造成林木毀壞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補種樹木;造成林地毀壞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植被和林業生產條件”。
2.2? ?植被恢復原則
2.2.1? ?誰毀林、誰恢復、誰管護原則
通過詳細調查,明確毀壞林地林權所有者或毀林開墾行為主體,確定植被恢復實施主體,落實誰毀林、誰恢復、誰管護的責任。根據新《森林法》規定:“拒不執行或執行不到位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依法組織代為履行,代為履行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承擔” 。
2.2.2? ?適地適樹、尊重意愿原則
根據開墾林地所處的區位及立地條件,選擇適宜的植物品種,優先選擇鄉土樹種,選擇多種闊葉樹、珍貴樹、觀葉或觀花樹種,提升森林景觀效益。充分尊重林權所有者的意愿,選擇自己喜歡且有經濟收益的樹種,提升植被恢復的綜合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2.2.3? ?生態優先、效益兼顧原則
植被恢復要以改善生態環境為前提,注重植物的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景觀多樣性,在不降低生態效益的條件下選用觀葉、觀花、觀果等樹種增加森林景觀,或者種植經濟樹種增加經濟收入,促進森林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全面實現。
2.3? ?植被恢復措施
2.3.1? ? 毀林開墾未改變林地用途
種植茶樹、果樹等經濟林木既成事實的,及時制止開墾范圍擴大、固化林緣邊界,采取相應措施增加植被或促進植被生長,以減少水土流失。種植茶樹的,按《生態茶園建設規范》(GH/T 1245—2019)中的技術標準進行生態建設,種植防護林帶、行道樹、隔離帶以及在茶園內空地種植遮陰樹,增加地表覆蓋率。可以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樹種,如桂花、樟樹、含笑、木荷、山杜英、廣玉蘭等常綠闊葉樹,或選擇銀杏、馬褂木、楠木、紅豆樹、紅豆杉等珍貴樹種,也可適當選擇紫玉蘭、白玉蘭、櫻花、紫薇等喬木花卉樹種,或柑橘類、楊梅、梨樹、青棗等喬木果樹。種植果樹及其他經濟林的,按各品種的種植標準執行,盡可能通過套種植物或播撒綠肥植物,在短期內增加植被,減少裸露土地。
2.3.2? ?毀林開墾改變林地用途
包括將林地改變成耕地等其他農用地和建設用地,按《森林法》規定,“限期恢復植被和林業生產條件”。耕地等其他農用地已具備林業生產條件應限期恢復植被;建設用地需全面清理地面違建物及硬化地面,采取深翻或覆土方式恢復林業生產條件后進行植被恢復。植被恢復采取人工造林更新方式進行,人工造林更新過程中的林地清理、整地挖穴、栽植、未成林撫育管護等,按《造林技術規程》(GB/T 15776—2016)執行。裸根苗木應使用“GB 6000”標準中規定的Ⅰ、Ⅱ級苗木,優先使用優良種源、良種基地種子培育的苗木和優良無性系苗木。容器苗苗木標準執行“LY/T 1000”標準規定;經濟林苗木標準執行“LY/T 1557”標準規定。
2.3.3? ?毀林開墾造成林木毀壞
按照《森林法》規定:“要限期在原地或者異地補種毀壞株數1倍以上3倍以下的樹木”。遵從適地適樹、尊重意愿原則,選擇適宜的樹種。根據《造林技術規程》(GB/T 15776—2016)中關于“造林區域主要造林樹種造林適宜最低初植密度表”規定的最低初植密度和行政處罰,決定補種的株數,確定補種樹木的面積,在原地或者異地進行補種樹木。補種樹木方式采取人工造林更新方式進行,技術措施及有關標準同“毀林開墾改變林地用途”植被恢復措施。
3? ?林地保護措施
3.1? ?廣泛宣傳,提高民眾生態意識
多形式、全方位開展打擊毀林開墾、保護森林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等宣傳活動,廣泛開展法律法規學習和普法宣傳、普及法律知識,特別是對于新《森林法》,以及其他林業法律、法規、政策的學習和宣傳。多層次、循序漸進開展生態文明知識學習和宣傳,提倡可持續發展的致富理念,并制定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使當地的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與森林植被恢復和森林資源保護達到雙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3.2? ?加強管護,提升森林保護成效
第一,深化森林資源管理制度和森林資源保護制度,保證管護制度規范和科學,并嚴格落實各項制度;第二,加強護林隊伍建設,充分發揮護林員的作用,通過業務培訓和法律法規學習,提高護林人員的素質;第三,加強護林員隊伍的管理,明確護林員管護范圍、職責、質量、期限等,建立溝通與聯系的平臺,互通信息,提高護林成效[2];第四,強化護林人員的個人保障,包括裝備配置、待遇提高以及生活條件改善等,保證護林隊伍穩定,提高護林效率;第五,加強業務培訓和法律法規學習,培養更多高素質的專業管理人才。
3.3? ?嚴格執法,有效打擊違法行為
強化巡查管控機制,加強日常巡查管護,及時全面掌握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強化聯合執法機制,加大查處力度,擴大打擊范圍,提高執法效率。建立健全打擊破壞森林資源的長效機制,確保案件查處到位、執行到位、整治落實到位。根據工作需要聯合林業、城市執法、公安、檢察、法院等有關部門,開展專項整治,重點打擊毀林開墾、亂征亂占等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執法過程中要嚴明工作紀律,秉公執法,嚴禁以罰代刑,對包庇縱容犯罪、徇私枉法,致使重、特大案件不能及時查處的人員,要嚴肅查處。
3.4? ?轉變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方面,要依靠科學技術改變傳統種植方式,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理念和新的管理模式,調整種養結構,把林業生產從單純的產量提高轉變到質量提升上,延伸產業鏈,全面提升產品的附加值,既減少森林植被的破壞,又增加農民收入,實現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森林資源和林地空間優勢,大力發展林下經濟,通過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相關林產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觀利用等手段,提高林地綜合利用率和經濟效益,建成經濟社會發展和森林資源保護雙贏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
總之,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提升森林質量、保護生態環境,是各級政府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工作,也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遏制打擊毀林開墾等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行為,則是一項長效化、常態化的工作。各級政府及林業部門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轉變生產經營觀念,逐步實現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采取人工造林技術措施,依法開展毀林開墾林地植被恢復,加快國土綠化進程、增加森林景觀、增強林地保持水土和涵養水源能力;依靠科技進步,改變種植方式,調整種養結構,發展林下經濟,提高林地綜合效益;多措并舉,加強林地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最終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發展。
參考文獻:
[ 1 ] 林國臣.淺談林地保護的重要性和加強林地保護的措施[J].新農村(黑龍江),2014(3):286.
[ 2 ] 陳錫桓.完善護林聯防體系建設的思考[J].林業勘察設計,2008(2):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