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煌龍
摘? ? 要:隨著我國逐步加強對生態環境和自然環境的重視,林業自然資源也得到更多重視,在科技和信息技術的推動下,林下經濟也得到了持續不斷的發展,林下經濟產業已經被視為林業生態建設發展的主要內容。根據我國國情,利用現代科技發展和經濟發展體系,結合豐富的林業資源,增加林下經濟產業的結構類型,完善林業生態產業的發展建設,能夠在提升林業產業收益的同時,使林業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協調共進。
關鍵詞:林業;生態建設;林下經濟;產業發展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0)23-0113-02? ? ? ?中圖分類號: F326.2? ? ? ?文獻標志碼: A
林業生態建設關系著生態環境和資源的整體發展,我國林業資源豐富,林下經濟產業多樣,隨著我國經濟形勢的轉變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針的實施,林下經濟獲得了多元化發展,在給林業產業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也保障了我國林業生態環境的恢復[1]。
我國進行林業開發較早,隨著經濟發展需求,逐漸從傳統的植樹造林等單一林下經濟模式,發展出林下果樹種植、畜牧養殖、食用菌養殖和中藥材種植等新模式。但是,由于對林業資源的過度利用和不合理開發,我國的林業資源日漸減少,造成了林業生態系統的破壞。為有效改善林業生態,滿足林下經濟產業發展需要,必須提高對恢復林業生態的重視,根據不同地區的林業生態環境,制定科學的林下經濟發展策略,解決我國林業經濟發展需求的同時,實現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更多林業經濟產業進入林業市場,越來越多的林業資源和生態產品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促進了林下經濟產業的快速發展,也為實現林業生態保護提供了保障。
1? ? 我國林業生態建設的現狀和問題
林業資源是發展林下經濟的基礎,林業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對林業資源產生消耗,只有通過科學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在消耗林業資源的同時,制定科學有效的林業生態建設規劃,使資源生產和消耗達到平衡,才能獲得林業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重發展[2]。
當前,我國林業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問題比較嚴重。我國地大物博、氣候多樣,使得林業資源分布非常不均,再加上林下經濟產業模式不夠多元,并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求。雖然通過實施植樹造林和退耕還林等措施,使得部分地區的森林資源有所增加,但是仍不能彌補因森林資源開發和發展經濟效益,對整個林業生態造成的破壞。因此,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盡快完善林業生態建設制度,制定詳細的、有針對性的政策及法律法規,來規范林業管理體系與林業經濟從業人員的開發行為,對過度開發行為實行嚴厲懲罰,促進林業生態和林下經濟的協調發展。
2? ?發展林下經濟的意義
依靠林業資源發展林下經濟產業,不僅能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更能實現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結合各地區的生態環境,科學開發林業資源,合理發展林業種植、養殖等林下經濟產業,通過推廣和發展林下經濟產業,提升林區的經濟效益,發揮林業生態建設的積極作用,形成森林資源的良性循環,使自然環境與社會經濟獲得雙重和諧發展。同時,還需要注意,林下經濟也是一種生態經濟,會受到地理、氣候、畜牧業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順應自然發展規律,科學合理地利用林業資源,保護林業生態環境,才是實現林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3? ?將林下經濟產業發展與林業生態建設相結合
3.1? ?林下經濟與林業生態相互倚重、共同發展
林下經濟產業的科學合理發展,必然會促進林業生態的整體發展,在保護林業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拓展林地面積,為林下經濟發展提供基礎和保障。近幾年土地沙漠化、資源減少,使我國更注重保護生態環境的保護。林下經濟產業的多元化發展,能夠在保護林業生態環境的同時,為群眾解決林木生長周期長、經濟收入少的困境。同時,林下經濟的健康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林業資源是我國寶貴的可再生資源,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可以為我國的整體經濟帶來可觀的效益。傳統的林木砍伐雖然在短期內直接、快速地創造了較大的經濟效益,但是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我國采取的植樹造林措施,雖然能彌補部分林木資源的缺失,但由于樹木的生長周期緩慢,其生長周期遠遠趕不上砍伐速度。隨著樹木資源的日漸貧乏,群眾開始將林地變成耕地,通過種植農作物來填補經濟損失,也是造成林地逐年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幾年,為保護生態環境,在我國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林業部門加大了監管力度,隨著退耕還林和植樹造林工程的實施,林地面積不斷增加,林業資源也越來越豐富[3]。
3.2? ?傳統養殖產業的新發展
在林業生態建設初期,主要采取養殖、種植相結合的模式,人們利用林業資源優勢,大力開展畜牧養殖業,進行牛、羊等大型牲畜的養殖。但是這種林下經濟產業項目比較單一,對植被的破壞也比較嚴重。特別是在我國內蒙古地區,由于地理位置等多種因素的限制,牛、羊養殖一直是周邊地區的主要經濟形式,隨著植被的破壞逐年加重,林業資源消耗加劇,水土流失、沙漠化現象使得牧民進行畜牧養殖的草場越來越少。近年來,在響應國家政策的同時,通過引進優良草植,加大草場的種植栽培面積,在恢復自然生態的基礎上,對林下養殖模式進行了多元化改革。如根據林業生態環境發展林下水產、魚塘、蛙類等水產養殖;雞、鴨、鵝等家禽動物的林區放養或圈養。家禽養殖和水產養殖不僅為林區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收入,同時留給樹木充足的生長時間,減少了成熟林木的砍伐,有效實現了林業資源的保護,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災害現象也逐漸減少[4]。
3.3? ?傳統種植產業的新發展
在林業種植方面,從傳統的伐木造林到現在的多種經濟作物種植,既順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也實現了林業資源的保護,是構建生態平衡的有力措施。隨著各地政府大力實施退耕還林政策,人們的種植方向也發生了改變。如北方地區利用地理優勢種植榛樹、橡樹等經濟樹木,南方地區大力發展水果栽培等。這些經濟樹木的生長周期短,創造的經濟效益高,還能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另外,人參、三七等中藥材,蘑菇、木耳等菌類和蕨菜,山苜楂、五加參山等野菜經濟作物的種植也越來越廣泛。我國各地的林區通過科學發展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在信息技術與物流行業迅猛發展的支持下,創新出多元化的種植模式,為林業生態建設和林下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3.4? ?合理規劃,堅持可持續發展
不論是畜牧業還是種植業,都要根據當地林區的生態環境特點、植被類型、地域氣候等環境條件,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并合理實施。林農可以依靠自身熟悉林業環境的優勢,加快學習科學養殖、種植的最新方法和技術;林業相關部門要嚴格規劃林下經濟產業的畜牧和種植面積,種植面積不能過密,采取分片、間斷的種植方式,給土壤提供緩沖時間,實現林業生態與經濟的平衡發展。另外,政府部門要加大資金、技術投入,促進林下經濟產業的系統化、完整化。尤其要嚴格篩選開發商,完善林業管理制度。由于很多林業植物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相應的經濟價值也非常高,因此,各級政府及林業部門要加大執法力度,避免不合理開發和人為破壞,把控野生植物的栽培和種植情況,加大林區保護相關知識的培訓教育[5]。
4? ? 促進林下經濟與林業生態協調發展的措施
4.1? ?合理規劃,加大監管力度
隨著林下經濟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利用林業資源獲取利益的方法也變得多樣。為了保證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的林業資源環境,其所能開展的林下經濟產業也不盡相同。林業人員需要制定符合本地區情況的發展規劃和建議,科學合理地發展林下經濟產業。林業相關部門要加大監管力度,對違背政策的開發項目和開發商給予嚴厲懲罰。
4.2? ?優化林下經濟產業結構
目前,我國的林下經濟產業結構不明晰,造成林業部門的執法難度加大,因不合理和隨意開發,導致林業生態破壞的行為得不到有效制止[6]。尤其對野生林業資源的不合理開發,以及一些惡意采摘行為,不僅傷害了林戶的利益,也對林業生態造成了嚴重損害。因此,必須明確劃分林下經濟產業結構,規范種植者的行為,維護林下經濟產業的整體利益。林業局等相關部門應設立專業資質審核制度,大力引導林下經濟產業形成專門的產業鏈條;發展林業合作社或股份制公司等經營模式,促進林下經濟的產業化發展,杜絕不按規定開發的行為。
總之,林下經濟產業的發展不僅關乎林業生態環境的恢復,也影響著我國各個行業的發展。通過改變傳統畜牧方式和種類,豐富種植植被的種類,開發出更多具有經濟效益的林下經濟產業結構,有效促進林下經濟產業的發展,保證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林業生態建設和林下經濟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只有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下發展林下經濟產業,才能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改善我國的林業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參考文獻:
[ 1 ] 李永發.林業多元立體生態開發與林下經濟發展研究[J].河南農業,2016,21(5):29.
[ 2 ] 趙永清.扶持發展林下經濟是加快推進生態脆弱區現代林業建設的現實選擇——寧夏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實踐與思考[J].林業經濟,2013(3):7-12.
[ 3 ] 林美娟.林業生態建設與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探析[J].當代旅游,2018(24):19.
[ 4 ] 丁龍剛.林業生態建設與林下經濟協調發展途徑[J].鄉村科技,2020(10):64-65.
[ 5 ] 曹陽.發展林下經濟促進生態林業建設[J].農業與技術,2015,35(22):75-76.
[ 6 ] 彭艷紅,趙正江.淺談林下經濟模式研究及其產業發展對策[J].新農民,2019(8):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