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花
摘 要:縣域是中國行政區劃的基本單元,也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平臺。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城市間流動性的增強以及鄉村戰略的實施,加快縣域的發展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農牧民城鎮化積極性不高、小縣城吸引力小、就業機會少、農牧民集中性居住問題突出等是祁連縣推進城鎮化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祁連縣各民族交錯雜居的分布格局不僅有歷史原因,也有后來各民族在日常交往、交流、交融中的諸多因素。隨著祁連地區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城鎮化的進一步推進加速了各民族互嵌式居住格局的形成。
關鍵詞:城鎮化;居住格局變化;影響;祁連縣
縣域是中國行政區劃的基本單元,也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平臺[1]。祁連縣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境西北部,東面與門源回族自治縣接壤,南與剛察縣、海晏縣相連,西南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駿縣為鄰,北部與甘肅省酒泉市接壤,是當地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平臺[1-2]??h境東西長280 km,南北寬185 km,縣域總面積為14 781.18 km2,總人口為5萬人。祁連縣人口以漢族為主,還有回、藏、蒙古、裕固、撒拉等15個少數民族。全縣轄3個鎮、4個鄉,分別為八寶鎮、峨堡鎮、默勒鎮、扎麻什鄉、阿柔鄉、野牛溝鄉、央隆鄉,其中有2個農業鄉鎮和5個牧業鄉鎮。
1 祁連縣的民族分布格局變化
我國民族分布格局微觀上是“聚族而居”,各民族共同塑造了我國“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但是隨著城鎮化、國民收入增加、人們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等諸多因素,祁連縣的民族分布格局發生了以下變化。
1.1 從“圍寺而居”到“互嵌型社區”
“圍寺而居”的空間現象背后隱含著回族“聚族而居”、社會互動和文化交流的內部特征。市場經濟時代,在城鎮化的推進下,祁連縣穆斯林“聚族而居”的空間分布格局被打破,“同質社區、農村”逐漸消失,“各族雜居”的混合型社區、農村成為回族社區發展的未來樣板。于祁連地區而言,城鎮項目工程征地、生態遷移等都是改變這一格局的主要因素。
1.2 從“混合社區、村”到“互嵌社區、村”
人作為城市的一部分,需要單方面對社會發展作出相應的調整。一方面,由于遷往城鎮的人數逐漸增長,原來的小規模社區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與此同時,社會的劃分不能以民族作為標準。另一方面,新遷移的人們層次不同,對職業的選擇也是多元化的,這就使得住房標準、民族群體和文化作為首選因素已不再是影響人們最重要的因素?!盎旌仙鐓^、村”講究地域空間,不同民族的群眾共同生活在同一社區、村,是一種自然的狀態?!盎デ渡鐓^、村”在混合的基礎上,使民族間的交往交流更為均等化。“混合社區、村”到“互嵌社區”的變遷,不僅符合我國民族社會發展的傳統,也符合城市社區發展的要求。
2 祁連縣居民居住格局變化的原因
就目前來看,祁連縣居民居住格局變化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2.1 城鎮化導致的遷移
從青海省來看,全省現有的城鎮數量少、規模小,基礎設施薄弱,進一步加劇了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為了切實解決這一問題,省政府確定“以城帶鎮,以鎮帶村,以村促鎮”的方針,且這一舉措已經產生了期望的效果。由于祁連地區城鎮本身發展不充分,帶動農村和牧區的發展顯然能力不足。從縣城周邊的城鎮化來看,個別村落也在逐步被城鎮化所吞沒,但城鎮化的速度非常緩慢。
祁連縣空間布局呈東西狹長狀發展,顯然發展空間不足,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只能征用離縣最近的村戶和農田,以移民補償進行搬遷。從2015年4月開始,祁連縣城對工程建設項目所涉及的八寶鎮東村(367戶,2 575人)、西村(411戶,2 817人)和下莊村(453戶,3 832人)共一鎮三村進行現場丈量登記和土地征收工作,對搬遷的居民按政策要求發放拆遷款,采取拆遷戶自行買房或者租房的方式進行安置??梢哉f,搬遷工程的啟動打亂了原有以上莊清真寺為中心的居住分布格局,產生了將周圍的穆斯林嵌入到城市社區中或是其他村落中的結果。
2.2 以草定畜導致的遷移
十九大的號召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提出了新的指南。生態保護是祁連山突出環境問題整改工作、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祁連有著中國第二大美麗草原—祁連山草原,這里水草鮮美,八寶河悠悠,草原上都是成群的牦牛、馬匹、羊。祁連7個鄉鎮中,5個是牧業鄉鎮,可見牧業在祁連經濟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是,過度的放牧導致牧場退化及野牛溝鄉國家公園的建設,使得牧場退化十分嚴重。幾年前開始實行退牧還草生態政策,夏季牧場被封閉,只有秋冬兩季牧場是開放的。雖然按季性牧場被禁牧,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杜絕,牛羊數量沒有減少,甚至在秋冬牧場上是以上升的趨勢發展。以野牛溝為主的周圍大隊和散落的牧民都在逐步遷移,安置地點在縣城新城區名為“野牛溝”的小區。
2.3 子女上學導致的遷移
教育在地區發展、民族發展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祁連縣有民族中學一所,位于縣新城區上莊;高級中學一所,位于縣下莊八一路中段。在合并之前,牧區和農區學校數量便不一樣,牧區沒有幼兒園,只有鄉鎮府所在地段修有一所小學,小學年制為5年,家庭偏遠的孩子從小學開始便是寄宿制,孩子小學畢業后家長便去縣城租房或是買房給孩子陪讀,有的孩子小學畢業以后就回家放牧。高昂的房價、簡陋的出租房及各種名目的生活花銷等,求學代價之大使他們不得不望而止步(以5個牧業鄉鎮為例)。農區以前基本是一村一學校,也沒有幼兒園,小學學制為6年,初中到鄉鎮府所在地去上學,離家遠的孩子基本寄宿,相較于牧區,教育質量好一些(以兩個農業鄉鎮為例)。
研究發現,現在一村一個幼兒園,但是小學都合并到了縣,這就意味著將有越來越多的農牧民進城伴讀,此時廉租房也隨之出現,縣下莊成了租房區,農村成了老人的獨居地。
2.4 旅游業發展導致的遷移
由旅游業帶動的城鎮化日趨明顯,旅游業的新興帶動了景區周圍甚至城市周圍的鄉村的發展,大家都看到了旅游業帶來的好處,都躍躍欲試。祁連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有其特殊性,即靠近城鎮的農村地區因交通便利,靠經營家庭賓館而生活條件富庶。就如冰溝村和東措臺,離縣城不到5 km,一到旅游季,滿街一排排的人舉著家庭賓館的牌子招客;靠近景區的農村更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也依山傍水修建農家院,吃住一體,方便了游客,自己也從中獲利不少,周圍有賣玉石、特產,逐漸一體化。遠些的農村人也兩三家湊錢買塊地,蓋房招客,甚至舉家遷地到此,老的小的、婦女經營餐館事宜,男人負責開車接送游客、招客等。白楊溝村位于卓爾山景區腳下,占盡天時地利,一開始只有個別人家看到商機,經營規模慢慢擴大,現在農家院處處皆是,白楊溝村的人也有,其他村的人也在經營。農民的收入變得多元化,不僅因為是原有的小農經濟回報率太低,還因為非農業所帶來的利潤和附加值更多,打破了原有的單一經濟收入格局。
2.5 國家工程實施導致的移民
因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引起的大規模人口地理空間遷移是全球最為明顯的人口遷移現象之一[3]。我國因已建成的水利水電工程移民有2 500萬人,因未來計劃擬建的水利工程移民有80萬人。水利工程的移民生計從斷裂走向恢復的過程中,生活條件雖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因所處的弱勢地位,隨時有介入貧困的危險。黃藏寺水利樞紐工程是國務院批復的《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規劃》安排的黑河干流骨干調蓄工程,是黑河流域重要的水資源配置工程、生態保護工程和扶貧開發工程。這項工程是國務院確定的20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該工程總工期58個月,總投資278 209萬元,電站容量4.9萬kW,暫定搬遷人口為308戶。
就上述來看,祁連縣城鎮化的發展對居民居住格局影響較為明顯,城鎮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一部分人的需求,但是對縣域也提出了一定的考驗。
3 城鎮化對縣域的考驗
3.1 農村人口向城市、城鎮流動,導致農村低素質勞動力比例增大
由于祁連縣依舊是城鎮化水平發展不平衡,導致在一些先進的城鎮化地區,大量優質的農村勞動力資源涌入縣內,使目前境內農村從事農業勞動的優質勞動力大幅度減少,部分地方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價格猛漲。農忙時,甚至急需的部分農業勞動作業有時還得不到及時有效的開展,貽誤了農時,使農業經濟效益嚴重受損。素質低下的勞動者在從事農業生產過程中,雖然耗時長,效率卻很低,影響了農時,導致農業生產效率日益下降。
3.2 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在農村的普及和應用受到影響
城市化、城鎮化的過程是大量優質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城鎮轉移的過程,導致在農村留守的都是一些中老年人,大多對新的科技知識知之甚少,加上年齡比較大,家務負擔繁重,使許多新的科技成果在農村的推廣、普及和應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3.3 農村閑置住房增加,造成資源浪費
大量人口由農村向城市、城鎮轉移,使農村閑置的住房日益增多。農村住房的價值最近幾年不斷下跌,在城市化、城鎮化的趨勢下,農民離開農村到城里工作,家中的已有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3.4 棄耕拋荒問題越來越嚴重,農村留守老人缺乏關懷
大量農村勞動力日漸涌入城市、城鎮,導致目前農村優質勞動力資源嚴重不足。留守農村者以老弱病殘居多,這些弱勢群體對很多傳統農業的農活都難以操作,導致大片良田、耕地無人耕種,長此以往便成為荒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糧食的安全,也影響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4 加快城鎮化建設的意義
4.1 加快城鎮化建設是實現新農村建設戰略目標的重要前提
實踐證明,一個地方城鎮化水平越高,新農村建設步伐就越快。加大對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有利于較快改變全鎮農村的落后面貌。
4.2 加快城鎮化建設有利于推動祁連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城鎮化能有效促進農村自然經濟發展格局的瓦解,形成區域性經濟、人口和公共服務的中心,不斷加強對周邊農村產業和就業的集聚能力。
4.3 加快城鎮化建設是實現祁連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渠道
隨著現代生產力的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越來越多,實現農村勞動力的城鎮化轉移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然選擇。相對于大城市而言,小城鎮與農村具有較密切的空間聯系,就業成本和定居成本比較低,在吸納農村人口轉移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快城鎮化建設,能夠帶動祁連特色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崗位,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社會的穩定和諧。
[參考文獻]
[1] 楊傳開.縣域就地城鎮化基礎與路經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114-122.
[2] 祁連縣志編纂委員會.祁連縣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
[3] 楊健燕.大型水利水電工程移民教育資源配置研究—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為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