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葉
(廣東省培英職業技術學校,廣東 廣州 510000)
眾所周知,“領袖”一詞是指一個國家或社會群體的締造者和領導者,在這個國家或社會群體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領、袖也是服裝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制作工藝在整件服裝的縫制工藝中起著比較重要的作用。袖的縫制工藝與領有著同等重要的作用,不同袖子造型的制版方式不同,工藝處理方式也不同[1]。袖的縫制工藝分為袖工藝與绱袖工藝,绱袖工藝并非把袖子與袖籠簡單地拼接起來,和袖山與袖窿的對位、袖山弧線與袖窿弧線的吃勢以及袖片的推、歸、拔處理等因素都有密切的關系[2]。
無論何種袖型,在绱袖前都要對袖子與袖窿進行定位處理,缺少了這個環節,绱出來的袖子就會出現偏前、偏后、袖窿不平服、袖肩絲綹不順、袖山頭圓胖以及細褶等弊病。
一片袖就是袖身只有一片的袖子,對位點根據绱袖方法的不同分為兩種情況:(1)①袖山中點對肩點;②腋點對袖籠底點。方法:先將前后袖底縫與前后側縫進行縫合,袖山與袖窿形成兩個不規則的橢圓,要將這兩個橢圓順利地安裝在一起、避免走形,就要對這兩個橢圓進行對位。第一個對位點設在肩頭:先將袖山頭中點打上對位標記,然后將對位標記與肩縫點正對正重疊固定。此時袖身還是可以轉動的,為確保整條弧線對應,第二個對位點設在腋下,即袖片腋窩與袖窿底點對位固定,其余按照弧線趨勢車緝。由于第二對位點附近要平車緝不能有容位,將袖片弧線大于袖窿弧線長度的量(薄料為1~2 cm,厚料為2~4 cm)集中均勻分布在第一對位點(袖山頭對位標記)兩邊5 cm處容掉。車緝時按袖片與袖窿正面對正面,袖片放下、袖窿放上的方法機縫一圈。(2)①袖山中點對肩點;②袖肥與前袖山弧交點偏下1 cm對前袖標點;③腋點對袖籠底點。方法:袖片與袖籠展開,袖底縫與側縫先不縫合,待縫合好袖山與袖窿弧線后再一并車緝袖底縫與側縫。由于袖山與袖籠是兩段比較長的曲線,為保證整個袖山頭弧線造型穩定,此時要多加一個對位點,即袖肥與前袖山弧交點偏下1 cm對前袖標點(圖1)。
兩片袖的袖身是由大、小袖片組成的,屬于合體類服裝,通過前、后偏袖線的設計收掉了袖身多余的量,呈現一種莊重、嚴謹的風格。兩片袖多用于正式場合的服裝中,如西服、職業裝等。工藝要求十分嚴謹:绱好后的兩片袖的袖山頭要飽滿,女裝要求前圓后順,男裝要求前圓后登,袖肩處絲綹要順直、平服、松緊適宜。袖彎處弧線要順直且符合人體站立時手臂前傾的自然趨勢,袖偏線上端在腋窩胸寬線處移前2 cm左右,袖口前端要能蓋住口袋的后1/3至中點處。為了能使兩片袖绱袖一次性成功且能達到質量要求,掌握好袖山與袖窿的對位顯得十分重要。方法:首先,找到袖山中點與肩縫的對位點,正面相對。其次,在前衣片上定出袖標點,因袖子結構及面料因素,袖山中點處所產生的支撐力是達不到袖口處的,實際上支撐力的著力點在袖子的前部袖標點上,袖標點對固定袖子的前傾度起主導作用。袖標點位置在前胸寬線與前袖籠弧線的切點處(距袖籠深線垂直距離4~5 cm,距袖籠底點弧線距離8~10 cm)。找到袖標點后將大、小袖片的成型袖線偏上3 cm左右與袖標點正面相對。最后,將袖籠最低點與袖山弧線最低點正面相對,此時,袖山與袖籠的3個對位點對好后沿縫份車縫一周即可(圖2)。
如果是條格面料對上前袖標點就可以解決前衣片的對條格問題了。但有些女裝需要全身對條對格,還需要在距袖山頂點7~8 cm處再增加一個對位點,才能保證袖身與衣身完美地安裝。
袖子最終是要裝上肩頭的,绱好后的袖山頭要達到圓順、飽滿、前圓后順(登)的效果,故掌握袖山頭吃勢關系是非常必要的。袖山弧線與袖籠弧線是不等長的,通常情況下,袖山弧線是大于袖窿弧線的,兩者之差即為吃勢,吃勢的量不是固定的,受袖型與面料厚薄的制約,袖型不同,吃勢不同;面料厚薄不等,吃勢也不相同,通常薄料吃勢為1~2 cm,厚料吃勢為2~4 cm。如果說绱袖工藝是整件服裝工藝中的難點,那么把袖山的吃勢量合理地吃進去便是難點中的難點,吃勢的變化可以說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要做到絲毫不差,就要對袖山弧線分段吃勢(圖3)。
因衣片袖底部要平而圓,不能有任何吃勢,故袖山底部腋窩到袖標點這一段的吃勢為零,袖標點以上7 cm到袖山中點吃勢為40%、袖山中點到后袖縫點吃勢為50%、后袖縫點到腋下點吃勢為10%。由此看來,整個袖山吃勢最多的是后袖山頭部分,這樣做出來的袖山頭才能達到前圓后登的效果。為了使袖山頭更加飽滿、圓順,可以沿袖山頭吃勢部位的縫份上安裝一圈袖山牽條,袖山牽條尺寸可以采用寬為2.5~3.0 cm的45°角正斜絲布料。沿凈線外側0.3 cm處車縫,開始時略拉緊斜牽條,而后逐漸增大拉力,袖山最高點處不要拉緊斜牽條,過袖山頂點后再拉緊,然后逐漸減少拉力至平縫。除此之外,還要注意車線與抽線。為保證整個袖山弧線造型不變,車線縫份0.7 cm車縫一圈,線跡不能太緊或太松,太緊線拉不動,太松吃勢容易走動造成吃勢不均勻。抽線時,按各段的比例要求把吃勢量吃進去。為避免袖子前彎處的彎位抽緊造成袖底絲綹不順直現象,抽線應由后袖向前袖抽。抽完吃勢后,要核對袖山弧線長度與袖籠弧線長度是否相等、各對位點有無對上。然后,把袖山頭垂直提起或平放好,觀察袖子的前、后、頂部是否圓順、自然,有無凹凸感。如果出現凹凸就表明吃勢不合理,需要再調整。最后,再縫合袖山與袖窿(注意避免送布牙對吃勢量的吃趕)。
兩片袖的绱袖工藝較一片袖復雜很多,需要慢慢摸索、探究,找到更好的方法。
推、歸、拔工藝是服裝造型的重要手段,可以使服裝更好地符合人體曲線形狀。推、歸、拔工藝的原理是利用服裝織物的伸縮性能,適當改變織物的經、緯組織,或拔長或縮短或集中推向一個方向,使面料塑造立體造型。袖片推、歸、拔針對的是大袖片,在縫制前要對大袖片進行推、歸、拔處理,使大袖片的袖偏線平服、自然翻折到小袖片,使袖子的整體造型與人體手臂特征相符。先將偏袖彎處拔開,注意熨斗走向不要超過偏袖線。袖深以下7 cm位置后袖弧線處略歸燙,再將大袖前偏袖線下端歸攏,使袖口產生一定的扣勢(圖4)。
袖子處理好后最終是要與衣片袖籠縫合在一起的,平順的歸拔、準確的對位、完美的吃勢都是為绱袖服務的。因此,精湛的車縫工藝是绱袖的最后一道工序,在整個绱袖過程中起畫龍點睛的作用。離開了精湛的車縫工藝,不僅會影響肩袖質量,還會波及整件服裝的成衣效果。車縫工藝的要求有以下幾點。
(1)機針與配線的選擇。在車縫前,必須根據面料的質地選擇機針,機針粗細和針距大小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另外,機針的型號還要與底、面線的粗細相配,不能出現粗針細線或細針粗線的情況,這樣會直接影響車線的質量,導致袖肩縫松緊不適。
(2)在绱袖前,還需測試機器壓腳壓力。壓力不能過高,過高容易損壞布料;也不能過低,過低影響均勻送布。測試時,可以選用本面料的邊角料,這樣可以提高測試的可行性。測試時,底下一層要稍微用右手抽緊一點,由于機器送布牙與下面一層面料摩擦,下面一層會比上面一層過得快,上面那一層用左手輕壓、慢慢推送,必要時可以借助錐子或鑷子等縫制工具進行推送。這一動作非常重要,不可忽視。壓腳不對可能會影響上一層送布,比如皮革面料就要換皮質的壓腳等。
(3)線跡要求。因袖籠處是橢圓弧形,袖山頭要形成飽滿、圓順的造型,車線時袖山頭不能拉直車,要順著弧線以直取圓的方法車緝,袖窿后彎處要隨衣身自然彎勢縫合。線跡要圓順,起落倒針不能錯位,中途不能拋線、跳針和斷線,底、面線張力應松緊適宜且交點要在縫料中間。為確保绱袖質量,可先手工繃縫,確認绱袖位置后再機縫。
(4)熨燙要求。袖子绱好后需要熨燙,先拆除手工繃縫線,在绱袖縫上,用熨斗尖將縫份從里面燙平壓死。切不可燙袖山頭隆起部位,以免將吃勢燙死,影響成袖外觀效果。
完美的绱袖工藝既保證了服裝的良好外形,又提升了服裝的成衣質量和檔次,還達到了手臂的運動量要求。因此,掌握并運用好绱袖工藝,對整件服裝的縫制來說是必須的。因為绱袖不是第一道工序也不是最后一道工序,所以绱袖時要受前后很多因素的影響與制約。在制作時要瞻前顧后、考慮全面,既要與前面工序銜接好,又不能影響后面工序,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绱袖過程要完全按照工藝流程操作,不能盲目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