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涵 丁雨琦 陳偉圣 金麗霞* 金怡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AGA)是一種因嘌呤代謝紊亂而引起尿酸鹽(MSU)沉積的關節炎癥,沉積的尿酸鹽結晶被核苷酸結合寡聚化結構域樣受體蛋白3(NLRP3)識別后激活炎癥信號通路,刺激機體產生炎癥反應[1]。目前,分子對接技術應用于研究中藥作用機制的報道屢見不鮮,通過結合結構生物學、計算機科學和網絡藥理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建立物質-靶點-藥效關系,發掘藥物活性成分及疾病治療位點,預測藥物的多靶標作用及其脫靶效應[2]。2017年10月至12月作者通過動物實驗,研究黃酮類單體藥物白楊素對痛風性關節炎的作用機制,為治療痛風性關節炎提供藥物研究方向和治療靶點。
1.1 實驗動物ICR雄性小鼠SPF級40只,體重20g左右,上海BK公司,實驗動物生產許可證號:SCXK(滬)2013-0016。
1.2 試劑與材料秋水仙堿(國家標準品物質);白楊素、尿酸鈉(上海源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TNF-α試劑盒、RIPA裂解液、PMSF;兔抗Caspase-1多克隆抗體、兔抗NLRP3多克隆抗體(英國abcam公司);BCA試劑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1.3 儀器及軟件XA205DU電子天平(瑞典METTLERTOLEDO公司);Multiskan酶標儀(美國Thermofisher公司);高速冷凍離心機、-80℃冰箱(ThermoFisher)、SDS-PAGEN凝膠垂直電泳槽(美國BIORAD公司);化學發光凝膠成像儀(美國Aplegen公 司);AccelrysDiscoveryStudio2.5、ChemBioOffice2010、PyMOL2.0.6、AutoDockTools1.5.6。
1.4 方法(1)分子對接數據建立:文獻查找白楊素(Chrysin)結構式,于軟件ChemBio3D中設置參數進行分子力場MM2、動力學模擬優化,并進行類藥性質分析,建立分子對接配體。查詢與NLRP3炎性體、痛風相關的報道,最終確定以NLRP3、caspase-1、ASC、pro-caspase-1、IL-1β、pro-IL-1β,6個NLRP3炎癥通路傳遞蛋白為靶點,從RCSB數據庫中篩選對應的人源受體靶蛋白[3],建立分子對接蛋白庫,見表1。(2)蛋白預處理:采用軟件DiscoveryStudio2.5預處理靶蛋白(PrepareProtein),包括清潔蛋白質、去除水分子等操作,處理完畢后導出為PDB格式存儲,可得半柔性蛋白。(3)分子對接流程:使用軟件AutoDock進行分子對接,導入預處理后的白楊素及經DiscoveryStudio2.5處理的靶點蛋白。參數文件準備:使用AutoGrid4.0進行能量格點計算,以靶點蛋白為中心坐標,設置GirdBox網格區域。使用AutoDock4.0搜索網格范圍內對接區域,采用拉馬克遺傳算法(LamarckianGA4.2),每個小分子配體均設定得到20個構象,初始種群數設置為150,能量評定最大次數為2500000,其他參數選擇默認值。分子對接計算:運行AutoGrid4.0進行格點中相關能量的計算,運行AutoDock4.0進行半柔性對接,對結果進行聚類分析,并將對接較好的蛋白構象導出至PyMOL,分析觀察白楊素與NLRP3炎癥信號蛋白的結合情況。(4)動物分組及處理:40只ICR雄性小鼠,隨機分為正常組、模型組、陽性組和白楊素組,適應性培養1周后,于每天早上10點,以0.1ml/10g為注射量,腹腔注射為給藥方式,正常組和模型組注射生理鹽水,白楊素組和陽性組分別注射白楊素和秋水仙堿溶液,1次/d,連續6d總計6次。第4次給藥即第11d時,給藥前測量小鼠右后足掌厚度,給藥1h后即第11天11點時造模:模型組、陽性組和白楊素組小鼠足掌底部注射0.05ml(250mg/ml)的尿酸鈉造模建立AGA模型,正常組注射等量生理鹽水,得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小鼠模型。(5)藥物對小鼠足掌關節炎癥的影響:造模后4、8、12、24、48h分別進行小鼠足掌腫脹程度評估(腫脹度=測量時小鼠右后足掌厚度÷測量時小鼠左后足掌厚度)。(6)藥物對小鼠TNF-α、Caspase-1、NLRP3、臟器指數的影響:末次足掌腫脹程度評估后,處死小鼠,摘眼球取血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中TNF-α含量,測定步驟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摘取腎臟組織稱重計算臟器指數,以Westernblot檢測腎臟組織Caspase-1、NLRP3蛋白含量。臟器指數(%)=(動物腎臟重量g)/(動物體質量g)×100%。

表1 人源受體蛋白信息表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數據的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白楊素與通路蛋白作用靶點分析以結合能和抑制常數為判斷依據[4],對接結果中NLRP3(PYD區)、caspase-1的抑制常數分別為9.13、5.20,提示其與白楊素結合較好。PyMOL分析靶點結合情況,白楊素C5上的羥基與NLRP3第23位賴氨酸的羰基形成氫鍵;白楊素C7上的羥基即可與caspase-1肽鏈上第149位絲氨酸的羰基形成氫鍵,還可與第152位的異亮氨酸上的氨基形成氫鍵;由于白楊素與靶點蛋白之間的這些作用力,才使化合物可以與靶標緊密結合,從而抑制其作用,產生藥效,提示白楊素作用靶點為NLRP3炎癥通路中的NLRP3和caspase-1蛋白,作用機制為阻斷NLRP3N端PYD區域募集ASC以及改變caspase-1蛋白的正常生理活性,中斷信號傳遞,防治痛風性關節炎。見表2。

表2 白楊素-受體蛋白對接結果及白楊素-受體蛋白氫鍵相關信息表
2.2 白楊素對小鼠足掌關節炎癥的影響與正常組比較,模型組足掌腫脹程度明顯升高(P<0.01),表明造模成功。與模型組比較,12h后白楊素組和陽性組腫脹程度降低(P<0.05),24h后白楊素組和陽性組腫脹程度明顯降低(P<0.01)。見表3。
表3 小鼠足掌腫脹程度(±s)

表3 小鼠足掌腫脹程度(±s)
注:與模型組相比#P<0.05;##P<0.01
組別 4h 8h 12h 24h 48h正常組 1.08±0.056 1.06±0.107 1.04±0.045 1.05±0.041 1.04±0.040模型組 1.93±0.134 2.12±0.165 1.85±0.181 2.04±0.204 2.05±0.215陽性組 1.60±0.275 1.77±0.126## 1.63±0.142# 1.48±0.087## 1.30±0.025##白楊素組 1.70±0.163 1.81±0.173 1.65±0.230# 1.66±0.069## 1.65±0.107##
2.3 白楊素對小鼠TNF-α、臟器指數的影響各組小鼠臟器指數發現,相對于模型組,正常組和白楊素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1。

圖1 白楊素對小鼠臟器指數、TNF-α表達的影響
2.4 白 楊 素 對 小 鼠 腎 臟NLRP3、caspase-1的影響與正常組比較,模型組小鼠腎臟NLRP3、Caspase-1蛋白量升高(P<0.01),提示造模成功;與模型組比較,給藥組小鼠腎臟NLRP3、Caspase-1蛋白量降低(P<0.01)。見表4。
表4 白楊素對小鼠腎臟NLRP3、Caspase-1表達的影響(±s)

表4 白楊素對小鼠腎臟NLRP3、Caspase-1表達的影響(±s)
注:與正常組比較,*P<0.01;與模型組比較,#P<0.01
組別 NLRP3 Caspase-1正常組 0.41±0.01 0.12±0.01模型組 0.93±0.01* 0.55±0.02*陽性組 0.48±0.02# 0.15±0.01#白楊素組 0.59±0.02# 0.2±0.03#
NLRP3作 為 一 種NOD樣 受 體(NODlikereceptors,NLRs)由LRR-NACHT-PYD(NALP3)三部分組成,在巨噬細胞、單核細胞和中性粒細胞中大量表達,可作為模式識別受體(PRR)在炎癥通路中起啟動作用,沉積的MSU被NLRP3C端的富亮氨酸區(LRR)識別,N端的熱蛋白結構域(PYD)則與相關凋亡點樣蛋白(ASC)N端的PYD區相結合,而ASC的C端與半胱天冬酶(caspase)的CARD相結合,從而形成復雜的NLRP3炎性體,并在三磷酸腺苷(ATP)的作用下寡聚化,活化capase-1,酶解pro-IL-1β釋放成熟的IL-1β介導炎癥激活體內炎癥因子的表達。
炎性體LRR區域不僅可在識別病原相關分子模式(PAMPs)后激活NLRP3炎性體,還與線粒體代謝有關: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NADPH)作用下產生的大量ROS使硫氧還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游離,并與NLRP3的LRR區結合,激活炎性體[5],抑制LRR區正常活性可中斷NLRP3炎性體活化,而在LRR活化后,熱休克蛋白90(HSP90)、泛素連接酶相關蛋白SGT1(SGT1)脫離NLRP3[6],使NACHT寡聚化結構域暴露,在ATP聚合作用下發生寡聚化,刺激PYD募集Caspase-1,通過酶解pro-IL-1β產生IL-1β炎癥因子,同時體內被活化的免疫細胞可將胞內ATP轉移至細胞間隙激活嘌呤能離子通道型受體7(P2X7R),促進IL-1β、IL-18、IL-6及腫瘤壞死因子(TNF)-α等的釋放,激活多條胞內信號通路[7],與藥物治療研究過程中發現痛風性關節炎模型小鼠不僅caspase-1蛋白濃度明顯升高,TLRs/NF-κB通路、MAPK、氧化損傷等機制也被激活的相關報道一致[8-9],不僅提示白楊素可能具有多靶性,也指出P2X7可作為痛風治療研究靶點,現有文獻報道黃酮類化合物因其獨特的結構而具有抗炎抗氧化能力,發現如果A環上的C-5,7位均有羥基取代時,有利于抗氧化活性,并會對細胞的增殖、分泌以及細胞的相互作用產生影響,產生強烈的抗炎作用[10],現有研究也證明白楊素具有抗氧化損傷的作用[11],而NLRP3炎性體具有雙重性,既可介導正常的生理反應,保護機體,也可放大炎癥效應,因此在對NLRP3炎性體過程中要避免影響其正常生理活性[12]。
分子對接方法均通過構象搜索和能量評估兩個階段,對已知結構的配體和蛋白質的結合模式及結合自由能進行預測[13]。在構象搜索中,全局搜索算法和啟發式搜索算法的應用最為廣泛,前者采用剛性的對接模式,雖然可加快對復合物全局的位點搜索,但并不適合配體與蛋白質未知結合部位的研究;后者為AutoDock、Vina、GOLD、Glide等常用軟件的算法,研究范圍局限于結合位點附近,但是將柔性對接納入考慮范圍,準確性更高;此外,進行能量評估的打分函數也有不同的特點,因此合適的計算模式,可提高對接研究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