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少明 謝丹華 黃劍華
[摘 要]應用型人才已成為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轉型發展過程中主要的人才培養類型。寧德師范學院應用化學專業從“產教融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建立虛實結合的實驗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教研相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共建產業學院,實現校企深度融合”等方面探索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些措施。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地方本科高校;產教融合;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0)01-0156-04
2015年10月,教育部等部委發布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文件要求高校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寧德師范學院(以下也稱“我校”)作為一所2010年升本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近年來,面對寧德市經濟社會的大發展,進一步加強了學校內涵建設,優化專業設置,促進學校辦學模式向應用型轉型,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撐,全面提高了學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1]。
寧德師范學院應用化學本科專業設置于2010年,是我校升本后首批開辦的本科專業之一。該專業發展至今,其教學理念、師資力量、實驗條件、實訓基地建設等已經明顯得到優化。2013 年,應用化學專業以優良的成績通過了福建省教育廳學士學位授權評審專家組評估;2014年,被評為校級特色專業;2016年,被福建省教育廳評為服務產業特色專業,同時以該專業為龍頭專業的特色化工材料專業群被福建省教育廳評為應用型轉型試點專業群。
應用型人才是指熟練掌握社會生產或社會活動一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社會實踐,能從事一線生產的技術或專業人才[2]。面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形勢,如何凝練應用化學專業的特色和優勢?如何更好地服務地方產業發展?如何讓本專業培養的學生具備較強的創新實踐能力,符合企業要求,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這是值得深刻思考的問題。基于此,我們深刻分析了應用化學專業的辦學理念以及人才培養要求,積極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引導企業參與人才培養,以虛實結合、產教融合的“雙合”模式,全面培養應用型人才,服務地方產業,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加強產教融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一)加強校外實踐基地建設,打造學生實踐平臺
應用化學專業的學生要有1周的專業見習以及10周左右的畢業實習。如何讓學生的見習、實習真正取得成效,一直是我們思考的重要問題。為此,本專業建設了20多個符合學生專業見習、實習需求的教學實踐基地,主要是周邊縣市的一批企事業單位。基地種類豐富,可以滿足學生各類實踐教學需求。其中與三祥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化學系三祥實踐教學基地獲批為省級實踐教學基地。在學生實習見習過程中,除了配備校內指導教師之外,應用化學專業還聘請各實踐基地生產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為學生見習、實習的兼職指導教師,以彌補校內指導教師理論知識豐富而實踐經驗不足的缺點。
(二)結合企業生產實際,共建校內實訓基地
在學生進入企業實習之前,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適應企業崗位需求,應用化學專業建設了校內實訓基地。校內實訓基地的主要教學活動有:(1)建立實物仿真實驗室。其設備以企業小試設備為主。學生通過實訓可以獲得生產工藝流程方面的知識,而企業也可將生產規模小的產品在校內實訓基地中進行生產,從而獲得雙贏。(2)和一些檢測公司合作設立聯合檢測中心。學生可以按照規定流程在檢測中心進行各項檢測操作。校內實訓基地的實訓項目以真實的生產項目為載體,通過大量操作練習培養學生解決真實生產問題所需的實踐操作技能。此外,校內實訓基地對培養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雙師型教師是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條件。在校內實訓基地中, 通過指導學生,雙師型教師也得到了快速地成長。
(三)校企合作共建研發實驗室,加強產學研用的結合,為地方產業發展服務
應用化學專業所在的化學與材料學院鼓勵地方企業把研發實驗室設在化學實驗樓中,這樣不僅可以引導學生進入校企聯合實驗室中開展相關的訓練,提前接觸企業研發,同時也可以為企業在挑選研發員工時提供參考,而且企業還可根據學生在實驗室中的表現來挑選員工。這些舉措加強了產學研用合作,能夠更好地為寧德的經濟發展服務。化學與材料學院分別與恒力新能源科技(福建)有限公司、寧德市凱欣電池材料有限公司、青拓集團有限公司、沙縣宏盛塑料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共建校企合作“聯合研發實驗室/中心”,參與青拓集團有限公司的“福建省不銹鋼產業創新中心”創建工作。以上合作極大地促進了化學與材料學院與企業在科技研發、項目申報、專利申請、學生就業與實習實訓等方面開展更廣泛的交流。
(四)加強校企合作科技攻關,為企業解決科技難題,提升教師科研水平
應用化學專業鼓勵教師和企業共同申請課題,了解企業的科研需求以及發展方向。教師通過和企業共同申請課題、共同開展科研攻關等方式參與到企業科研中去,了解企業需求,從而提升教師能力。這樣能讓教師所教授的內容更加符合生產實際。化學與材料學院自2014年以來與寧德市環保局東僑環保分局、寧德市星宇科技有限公司、寧德卓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三祥新材股份有限公司、青拓集團有限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書;與福安市紫云軒銀器工貿有限公司合作并獲批福建省科技廳高校產學合作科技重大項目1項,與福建東泰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合作申報了福建省科技廳區域重大項目1項,與寧德卓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申報了福建省科技廳STS項目1項。以上合作促進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說明應用化學專業能為地方服務。
(五)吸收校外資源,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我們把企事業單位中生產實踐經驗豐富的具有高級職稱的一線人員吸收到應用化學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中或聘請為兼職教授,讓他們為應用化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實踐內容設置等方面出謀劃策,使該專業所培養的人才更加符合社會需求。
(六)校企合作指導畢業論文,提高畢業論文質量,鼓勵學生開展課外科研
針對目前應用化學專業的學生畢業論文生產實踐類選題不足的缺點,我們改由企業提供畢業論文選題,以讓學生畢業論文切合企業需求。同時吸收企事業單位的中高級職稱專業技術人員充當應用化學專業學生畢業論文的指導教師。學生完成畢業論文的場所可以設置在企事業單位,校內指導教師到畢業論文寫作后期再跟進。通過這種方式既能夠為企事業單位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同時能夠解決應用化學專業人才培養中生產實踐類選題不足的問題,還能夠將畢業論文工作同企業生產與學生實習結合起來,提升畢業論文指導質量。目前校企共同指導畢業論文工作試點已經在寧德市藥檢所、寧德市環境監測站、青拓集團有限公司開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七)聯合企業進行課程開發
應用化學專業的教師針對寧德地方化工企業的生產工藝,校企合作開發完成《地方化工產業案例分析》講義1份,同時與福建省(屏南)榕屏化工有限公司,結合該公司過氧化氫生產工藝流程,依托軟件公司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過氧化氫工藝流程虛擬仿真實驗項目1個。校企聯合開發課程的方式增強了學生能力培養的針對性,加深了學生對企業的認識,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二、建立虛實結合的實驗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化學與材料學院的應用化學專業自2013年9月開始在學校教務處的支持下實行實驗教學改革,將所開設的實驗課程進行相應整合,構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化學實驗教學課程新體系。實驗教學改革以加強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為主線,合理篩選和整合教學內容,減少重復,增強實效。將實驗內容分為基礎化學型實驗體系、綜合應用型實驗體系、技能強化與研究型實驗體系這3個層次的實驗體系。基礎化學型實驗體系強調對學生化學實驗理論與基本操作技能、實驗室工作習慣與方法的培養,將原有分散在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等基礎化學實驗課程中的一些規律和聯系進行重新構架,形成新的實驗教學體系。該體系的實驗課程內容主要包含基本操作與技術、化學基本原理,把傳統的實驗課程體系中那些必須具備的基本功都集中在該階段完成。綜合應用型實驗體系的特點是涉及多門實驗化學學科,將“合成制備—分析表征—實際應用”的實驗項目設置理念貫穿于整個實驗教學體系當中,每個實驗項目至少涉及2個二級學科。這樣學生就可以在一級學科的高度上學習化學,理解化學各專業學科間的本質聯系與內在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綜合應用化學知識進行創新的能力。技能強化與研究型實驗體系是根據學生個性發展的差異和分層次進行培養的需要進行構建,旨在調動學生參與科學研究與發明創造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和知識應用能力。
傳統的化學實驗教學由于受條件所約束,許多化學實驗難以開設,這極大限制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例如,一些實驗因涉及有毒有害或者易燃易爆物質而不敢開展;一些儀器設備太貴因無力購買而無法開展相應實驗;受儀器臺套數、學時數限制,學生無法多次訓練,因而達不到熟練掌握的目的;受客觀條件限制,無法讓學生動手操控化工生產過程,因而影響實踐效果[3]。開展虛擬仿真實踐可以解決傳統化學無法或者難以開展的問題,彌補真實實踐教學的不足,提高實踐教學效能和學生創新能力。虛擬仿真實驗通過模擬高危環境、降低實驗成本與風險,實現綠色實驗教學,提供可靠、安全和經濟的實驗、實習及實訓項目,完成一些現實環境中無法開展的項目,虛實對接、虛實互補,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2014年,化學與材料學院依托省級應用化學專業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投入資金設立了虛擬仿真實驗室。經過2年的建設與試運行,2016年成立了化學化工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并獲批成為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該中心的設立推進了寧德師范學院化學化工實驗教學的信息化建設和實驗教學改革與創新。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屬于實驗教學的一部分,是實驗室實驗教學的替代和補充。該中心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堅持“能實不虛、虛實結合”的原則,將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與實驗室實驗教學結合起來,二者形成互補關系,共同提高教學效果。根據這個原則,經過5年的建設,該中心已經形成了由“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半實物仿真實訓工廠項目”這2個模塊構成的虛擬仿真實踐教學體系。虛擬仿真實驗項目模塊主要購置了化工原理單元操作軟件、大型儀器仿真操作軟件、合成氨工藝仿真軟件、水處理工藝流程仿真軟件、大氣污染控制設備單元仿真軟件、垃圾焚燒處理廠廢氣處理操作實習仿真軟件、生活垃圾堆肥工藝操作仿真軟件、鎳鈷生產工藝仿真軟件、火法制銅仿真軟件、甲醇3D虛擬現實認知生產仿真軟件等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半實物仿真實訓工廠項目模塊主要建設了丙烯酸甲酯仿真工廠。該仿真工廠是以現代大型石化生產中的典型生產工藝流程為依據,以真實工廠的布局、工藝流程和工藝設備為設計基礎,進行一定比例的微縮以及簡化建成的一套現代化工生產實體仿真實訓裝置。對丙烯酸甲酯仿真工廠的操作培訓,能夠加深學生對實際工廠的認識,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及對常見故障的識別和處理能力,鞏固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加強學生的生產操作能力[4]。
三、教研相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應用化學專業要求教師把科研成果引入課堂教學、實踐教學中,將科研活動和畢業論文指導以及課外科技活動相結合,開展學生科技創新訓練。本專業教師在指導學生發表科研論文以及指導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應用化學專業的主干課程“探究性實驗”即以教師科研項目為選題。同時,應用化學專業還派遣實習指導教師深入企業生產一線,了解企業具體生產工藝,提升其實踐技能和豐富其實踐經驗,培養雙師型人才,以便其在教學中調整知識點,使教學與生產實際相吻合。
四、共建產業學院,實現校企深度融合
產業學院是高校、企業實施產學深度合作、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新型教育實體。創建產業學院是深化產教融合的重要途徑,是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全新探索,是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有力舉措。近年來,福建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高校和地方主導行業或龍頭企業積極共建產業學院,著力培養應用型人才,解決企業人才需求和高校人才培養脫節等問題[5]。2018年4月,寧德師范學院與青拓集團有限公司簽約成立青拓產業學院。產業學院掛靠化學與材料學院,應用化學專業作為產業學院的核心專業,全面參與產業學院的人才培養。青拓集團有限公司是福建省首家年產值超千億的民企,擁有不銹鋼從采礦、冶煉、加工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條,位列2018年中國企業500強的第110名,是不銹鋼行業具有一流競爭力的跨國企業。
產業學院的建設舉措覆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多個核心環節:打造專兼結合的具有工程經驗的校企融合教師團隊;根據青拓集團需求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形成支撐專業能力與行業能力培養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基于校企合作開發課程和課程模塊。產業學院實行“3+X”模式,即有志于進入青拓集團的不同專業的學生在修完原專業的基礎課程和必修課程后,可自愿申請加入產業學院,通過選拔后大四進入青拓集團完成見習、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學習任務以及青拓集團提供的學習任務,畢業后可選擇進入企業工作。這樣有助于企業獲得所需人才,同時也有助于促進學生就業。學生通過參加企業實踐,不僅提高了實踐能力,感受了企業的工作氛圍,而且有利于培養良好的工作態度、職業道德、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等。
五、結語
經過這5年的實踐,應用化學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得到了加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整體學習成績有了明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得到了提升。2014年至2018 年,應用化學專業學生獲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立項共29項,在省級以上刊物以第一作者或者其他作者的身份發表了研究論文30多篇。該專業2016、2017、2018屆畢業生的就業率分別達到97.8%、97.0%、100%。該專業的學生有30多人次參加各類校外競賽且得獎10余項。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經過不斷的改革才可以達到人才培養的目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專業建設離不開校企合作,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也離不開校企合作。應用型人才不但需要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同時也要具備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校企合作培養人才,可以把校內與校外、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讓學生的學習以應用為目的,目標明確,學習效果好。寧德師范學院應用化學本科專業在校企合作培養人才方面做了一定探索,在培養模式的轉變、教學內容的改革、實習實訓環節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以上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經驗將為寧德師范學院今后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工作提供重要的參考。
[ 參 考 文 獻 ]
[1] 繆瑩,匡云波. 應用型轉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養專業群構建:以寧德師范學院閩東資源生物產業專業群為例[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124-128.
[2] 王園朝,邱化玉. 化工類應用型人才產教融合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 大學教育,2018(5):1-3+155.
[3] 孫歡,陳劍波,鄒同華.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的建設與應用[J]. 實驗室科學, 2017(3):145-148.
[4] 何柏,付雪,熊偉,等. 建設校內半實物仿真工廠,提升化工生產實習效果[J]. 化工高等教育,2017(2):66-69.
[5] 李奇勇. 基于資源與化工專業群的產業學院實踐探索:以三明學院化工環保產業學院為例[J]. 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9(1):69-72.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