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摘要】目的:探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心臟康復運動訓練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選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之間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并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6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依據不同的治療和護理方案分為對照組(43例,常規康復護理)和實驗組(43例,早期心臟康復運動訓練),比較兩組患者的康復護理效果。結果:實驗組康復治療后,S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療后接受早期心臟康復運動訓練,有助于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康復速度和護理滿意度,因而推廣應用價值較高。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臟康復運動訓練;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1-106-01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心血管系統疾病,該疾病的主要誘發原因在于冠狀動脈持續性、急性缺氧缺血,進而誘發心電圖進行性改變,患者發病后常會出現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等癥狀,進而嚴重降低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本研究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心臟康復運動訓練的效果進行了分析。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之間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并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6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男40例,女36例,年齡45~78歲,平均(63.2±13.4)歲,其中,6例大面積心肌梗死,18例前壁心肌梗死,22例側壁心肌梗死,18例前間壁心肌梗死,22例下壁心肌梗死。依據不同的治療和護理方案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均為43例,且兩組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實驗組患者治療后早期開展心臟康復運動訓練,具體方法:患者首先接受心理康復訓練,鼓勵其主動與外界交流,消除不良情緒的影響,逐漸恢復自信,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隨后配合運動訓練。治療后第二天將病床抬高30°,在護理人員指導下進行肢體關節運動,治療后第三天患者可在床上坐起,并進行進餐、洗漱等動作,每天3次,每次30min,治療后第四天增加床上活動的時間和頻率,治療后第五天可下床站立,并適當延長時間,治療六至七天后護理人員協助其開展其他肢體關節運動,配合室內緩慢行走,治療八至十天后可在走廊適當行走,治療十至十四天后,患者可進行上下樓梯或是長距離行走運動,康復訓練十四天后患者可出院。護理人員再其出院前指導患者日常恢復訓練方法以及相關注意事項,保證每天適當運動,均衡飲食,依據身體狀況制定康復計劃。對照組患者治療后7d內保持絕對臥床休養,身體恢復后適當開始康復訓練,康復訓練方法同實驗組。
1.3 觀察指標
兩組觀察對象均于臨床治療和護理后接受SAS量表和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完成問卷填寫,對于有理解和書寫困難的患者,可由其口述,護理人員協助填寫,并保證患者理解相關內容,填寫完成后現場回收。共計發放86份,回收86份,回收率100%。同時,統計分析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分析
通過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本研究所得數據加以處理分析,計數資料表示為率(%) 表示,應用χ2進行檢驗;計量資料表示為均數±,應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若<0.05則代表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驗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療后,S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病后通常需要長時間臥床休養,而無法進行有效的規律運動,此時,患者容易出現失眠、便秘、腹脹、肢體乏力、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等問題,進而誘發副交感神經和交感神經功能紊亂癥狀,針對這類患者臨床治療的關鍵在于增加攝氧量,提高心臟的儲備能力,控制并發癥,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進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隨著介入治療技術的發展和完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死亡率明顯降低,預后情況有所改善,然而,患者治療后身體和心理狀況仍然有待恢復,因而康復運動訓練工作十分重要。本次醫學研究結果證實,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療和護理后早期接受康復運動訓練,有助于患者焦慮情緒的改善,降低尿潴留、便秘、腹脹等并發癥風險的降低,進而提高患者的醫療滿意度,縮短住院治療時間,改善患者預后,這與以往的醫學研究結果相符[1-3]。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復運動訓練過程中,醫護人員應首先全面評估患者病情和身體狀況,共同制定康復運動訓練的內容和方法,以實現患者早期行為和生活習慣的改善,也讓患者感受到醫護人員的關注和關心,提高其參與康復運動訓練的積極性,從而消除不良情緒的影響,樹立治療的信心,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提高疾病康復速度[4-5]。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療后接受早期心臟康復運動訓練,有助于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康復速度和護理滿意度,因而推廣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 劉慧萍.急性心梗患者心臟康復治療后的護理[J]. 中國保健營養,2016,26(13):261-262.
[2] 李瑞潔,李寶寅,秦雷,等.心臟康復綜合管理對年輕冠心病PCI術后患者運動耐力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3(5):249-250.
[3] 張城林,張艷,吳立玲,等.運動訓練對心肌梗死后心臟的保護作用[J].生理科學進展,2015,1(2):137-142.
[4] 鄧歷敏,阮貴云,羅飛,等.冠心病患者心臟康復研究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6,37(5):521-524.
[5] 鄭曉芳,吳焰,周文娟,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Ⅰ期心臟康復訓練臨床應用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2017,15(5):513-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