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超
行善作惡都會反映在健康上
不少觀眾看完影片《芳華》,都會拿片中那個周圍人看來完美無缺的“好人”劉峰和自己對號入座,覺得“他身上有我的影子”。
人們都相信“ 好人一生平安”,從而見賢思齊、修身行善、祈求安康。我們講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并不只是虛無縹緲的“因果報應”,現如今越來越多的研究找到了其中的科學依據。
做好事,幸福感、價值感來得更強烈
研究資料指出,從社會學角度講,善就是個體符合道德標準的行為。這種行為必然會受到多數人的肯定和贊賞,這樣一來個體就會感受到愉悅,擺脫不良情緒,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積極高尚的道德行為中,個體產生的愉快、充實、尊嚴、驕傲與高尚感,以及受到的贊美、崇拜、感謝和獎勵等,構成了幸福感的主要來源。
亞里士多德說,“幸福是合乎德行的實現活動。”從心理角度講,好人往往責任感更強,這促使人工作專注,充分發揮潛能,從而獲得突出成績,體驗到價值感、尊嚴感和成就感,從而感覺到自我對于他人以及社會的意義,獲得超越自我的充實的人生意義,由此產生持續的幸福感。
與人為善,更愿意接納真實的自我
與人為善也就是與社會相融合。這樣做首先能增進自我悅納度。對自我的認知和接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但這種自我悅納不可能單純來源于自身的主觀認識,而是來自他人及社會對你個人的認知、評價與反饋。
日常生存過程中,在與他人、社會的互動中不斷收到關于自身的反饋信息,進而不斷知覺到自我的存在,認識與體驗到真正的自我,即通過他人認識自己,達到自知。他人的存在,人和他人之間的交往,會使個體更清晰地認識自己。
失道寡助,直到自己容不下自己
上述已講了與人為善的益處。那么,與人為惡的人可能會因為對他人和社會的冷漠、自私偏狹的生活觀念以及不道德行為而得到消極反饋,自尊和自我評價降低。就像那則膾炙人口的故事:“三害”之一的周處除掉了南山猛虎和水中蛟龍兩大害之后,看到人們以為他也死了而彼此慶賀時,周處頓生悔改之意,于是便找陸機、陸云兄弟請教改正之策。
當周處作惡多端、積重難返之時,但凡心存一丁點兒善意及悔過之心,都會感到眾叛親離、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真正死不悔改的極惡之人不會有此心境),否則他也不會尋求陸氏兄弟的幫助來挽救自己。可見,浪子回頭是多么不易!
貪贓枉法,當心癌癥、腦出血來糾纏
一些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經過長期研究發現,卷入腐敗行為的人,容易患癌癥、心肌梗死、腦出血、過敏癥、失眠等,并認為腐敗行為是致人早逝的催化劑。
巴西醫學家馬丁斯曾通過對583名被指控犯有各種貪污、受賄罪的官員與同樣數目的廉潔官員進行比較,發現前者中因生病而死亡的占60%,后者只占16%。“屢犯貪污受賄罪行的人,必然會感到緊張、恐懼、內疚等,吃不香、睡不安。這種精神負擔,必然引起神經中樞、內分泌系統的功能失調,干擾其各種器官組織的正常生理代謝過程,削弱其免疫系統的防御能力,所以易患癌癥、腦出血、心臟病、神經過敏等病癥。”
做賊心虛,心腦血管病遲早找上門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過度的擔心害怕,強烈而持久的緊張狀態,可通過壓抑中樞神經,使全身的新陳代謝處于一種抑制狀態,腎上腺、甲狀腺等腺體的分泌量減少,機體生理功能發生紊亂,免疫功能減退,最終將會導致疾病的產生。尤其是心臟病人在恐懼、緊張情緒下可導致心律失常,甚至會發生心室纖顫而死亡。
另有研究稱,人在精神緊張時,體內肌肉的細胞分子排列會遭到破壞。更嚴重的是,其破壞過程往往是瞬間的,而恢復過程則需要很長時間。日本醫學家發現,強烈恐懼、緊張的情緒只要持續一周以上,就會引起生理代謝紊亂,長此以往,必然會導致疾病叢生。
心理學研究進一步證實,人處于緊張狀態時,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一方面,可直接引起血壓升高,同時脂肪加速分解,進而有可能轉化為甘油三酯,沉積在動脈內膜上,形成動脈硬化斑塊。
另一方面,交感神經興奮還可以使血糖升高,加速動脈硬化。
長期的心理緊張,還會使自主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免疫功能發生障礙,引發各種疾病。
茹鵬薦自《保健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