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嫻 鄭景
寫在前面:
“你擁有一匹馬,就有一匹馬的煩惱。”這是一位先哲說過的話。不是嗎?當一個人占有得越多,就被占有得越多。你占有好身材,于是每天不敢多吃一點兒油腥;你占有了好臉蛋,于是護膚品就要擺滿妝臺;你占有了房子,但要做30年房奴;你擁有了手機,從此變成了手機控;你擁有了另一半,卻發現對她/他更加的敏感自私……
這個世界,沒有無成本的占有,你所占有的東西,同時也在占有你。如今,由于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迅猛發展,我們很輕易就可以獲得大量的物質資源,但擁有的東西多了,卻沒有讓人感到應有的滿足,因為人的欲望是無窮的。越陷越深的物欲和方方面面的貪求,讓我們找不到心靈的棲息之處,甚至聽不到內心的需要和渴望……
我們雖擁有很多,幸福卻是素與簡
夏天回長春,準備賣掉住了20年的老房子。一百多平方米的三室舊居里堆滿了過去的點滴歲月,滿滿的都是回憶。有我和先生上大學時各自用的皮箱,里面堆滿了日記和照片,有我們戀愛時的信件和買給對方的禮物,音樂盒、小塑像……有結婚時同事朋友送的小禮物,兒子從小到大穿過的各色小鞋子和兩大箱子玩具。還有父母用過的許多生活用品,父母的晚年是在這套房子里度過的,雖然他們都不在了,但里面依舊是父母那熟悉的氣息,如今變得傷感又惶然。我和姐姐弟弟收拾了3天,但好像東西越來越多,最后都不知如何下手了。舊的東西拿不出手送人,又找不到舊物市場和合適的親友,我們一邊收拾一邊感慨:余生絕對不能再買東西了,有一天我們不在了,這些東西真不知會給孩子添多少麻煩。
4個大書柜的書堆在地上,我們姐弟3個累得癱坐在地中央。一本美國作家梭羅的《瓦爾登湖》就在腳邊,順手拿起來翻開,里面的一段話讓我心動:“我們每一天努力忙碌、用力生活,卻總在不知不覺間遺失了什么。面對不斷膨脹的物欲,我們需要的是一顆能靜下來的心。多余的財富只能夠購買多余的東西,人的靈魂必需的東西,是不需要花錢購買的。”年輕時也讀過這一段話,卻無論如何都沒有如此深切的感觸。我給好友子琪發微信,問她是否要全套的世界名著,我送她。子琪回道:正清理物品,賣掉大房子搬去小房子住,為晚年生活做準備。
我們很多人用一生的時光去“得到”,卻不知這種“得到”有一天卻是負累,而這種物欲的背后,更多的是掙扎、疲憊和空虛……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一個人,真的是放下得越多,越富有。
5萬人參與的“極簡生活”挑戰
一年不買東西?你一定會覺得這是天方夜譚,不買東西怎么活得下去?但其實,這群人并不是少數派,他們生活在澳洲,人數多達5萬人!他們不僅活得下去,而且還活得很幸福!
這群決定“不買東西”的澳洲人,在一年前其實都和你我一樣,是平凡的普通人,從來就沒想過要放棄購物。直到有一天,一位生活在西澳名叫David Klein的小伙子,生活突然出現了一點兒小小的變故。這不僅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也讓很多人的生活和觀念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那天David正在上班,卻突然接到了房東的短信,說因為一些急事,他必須在一個月之內搬走。在打包收拾完家中的物品后,他本以為自己一個男生不會有很多行李,然而事實卻是,他光衣服鞋子就有整整三大箱!而接下來當他疑惑地打開這些箱子時,他被深深震撼住了:原來里面有很多衣服,都是當初他覺得價格低廉,或者打折時買下的,有些衣服和鞋子他根本穿都沒穿過……與此同時,他發現除了衣服,自己還買了很多完全沒必要,或者根本沒怎么用過的小工具、電子產品和家居用品等。當初一時興起買下的東西,如今對于要搬家的他來說,就是累贅,是完完全全的浪費。
好不容易把這些多余的東西整理好,搬好家后,David開始檢視自己曾經的生活。之前他覺得生活就是“越多越好”,于是陷入了無止境的購物中。而那些貪便宜或者沖動之下買的東西,到底能給他的生活帶來什么價值呢?最終,他決定為自己的生活做減法。他將自己的想法和計劃發布到了網上,讓他的所有親朋好友都看到,這樣他就不得不執行下去了。這個計劃名叫“Buy Nothing”,時間為一年,在這一年時間里,他必須:除了食物、日常用品外,不買任何其他東西;東西壞了就拿去修,除非修的費用比換新的更貴;如果有額外的需求,先看自己的親朋好友是否有閑置或者二手的物品;如果需要送禮,禮品不能花錢去買,可以選擇另一種方式。比如外出吃飯,去公園或者是探望親朋好友,這些“體驗”禮物能夠使他和親戚朋友建立更多的聯系和創造很多美好的回憶。
隨后,David的挑戰正式開始了。大家都覺得,David這下要過苦行僧的生活了,別說一年了,可能連一周都堅持不了。可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在最初的一個月,只購買基本物品,比如食物和生活用品的David,覺得這項挑戰真的很困難。
但是過了幾個星期之后,他開始對體驗生活有了新的感受和體會,他的購物方式發生了徹底的變化。他在社交網站上寫道:“現在,我每一次購買前,都會思考這一次購買背后的真正原因。這能使我更加有目的性,也能讓我有更少的壓力,更少的奔波,以及更少的憂慮。”
畢竟當你把生活中雜七雜八的東西去掉時,你生活的目標就會清晰很多。同時,David還將家中超過一年不用的物品丟棄、送人、出售或捐贈。比如看過的雜志、圖書,不再穿的衣服,早先收到的各種禮物或裝飾品。而收到捐贈的人,都會告訴David,自己家也有不少閑置的物品,如果有需要,隨時來取。就這樣,David的生活并沒有因為不買東西而變糟,反而變得越來越美好!更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隨著他挑戰的進行,不僅有自己的好朋友要求加入“Buy Nothing”的挑戰,還有更多素不相識的人在他的社交平臺下留言,稱贊這種前所未見的生活方式,并且表示自己也想試試!這些人里面,有的是家庭主婦,有的是單身白領,也有不少拖家帶口希望參加這項挑戰的人!
一傳十,十傳百,David“不買東西”的挑戰,很快就傳遍了整個西澳,人們紛紛在臉書上創造群組,邀請自己的好友和家人參加挑戰,就連David也被自己的影響力驚訝到了,從最初孤單的一個人,現在竟然發展到了110多個不同的群組,有5萬多人參與了這個項目!
在此之前,西澳地區每年有數百萬的東西,被人丟棄,這些東西還有很多是全新的,或者還可以繼續使用的,這些對于社會來說,都是巨大的浪費。而現在,由于5萬人每個人都有無數的閑置或者完全用不上的東西,大家在群里說一聲,那是一呼百應,大到汽車、鋼琴,小到玻璃瓶和一株植物,都可以進行贈予或者交換。短短幾周的時間,已經有25000個閑置物品在人們的交換或者贈予下,重新煥發了第二春!
他們的故事,被ABC報道后,也引起了很多人進一步的深思:在他們進行“不買東西”挑戰之前,也曾經和普通人一樣,經常沖動購買很少穿的衣服、鞋子或者很少使用的物品,這樣做的后果,卻很少有人仔細想過。
沖動消費會給社會資源帶來極大的浪費,也會給我們的環境造成毀滅性的影響。在這次“不買東西”的挑戰中,很多女孩兒為了抑制自己的購物欲,選擇了交換衣物的方式。幾個女生聚一起,每個人帶來自己不怎么穿的衣物,大家相互挑選后將剩余的捐贈出去,可最后大家發現,即便如此,剩余的衣物數量依然多得非常驚人!這樣的一幕在這次的“不買東西”的行動中反復上演,大家也逐漸意識到浪費的嚴重性。這些接受“不買東西”挑戰的女孩兒們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坦誠地說:“其實我們根本不需要那么多衣物,只是以前我以為我需要。”
這5萬澳洲人“不買東西”的挑戰還在繼續,他們也不滿足于“物質極簡”,開始更多關注“精神極簡”,比如了解自己的真實欲望,不受外在潮流的影響,不盲從,不跟風。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放在正確、有效的欲望上,比如健康、照顧家庭、關心朋友等。
我們總是覺得,快樂和幸福來源于買買買,來源于各種消費,我們總是將心思過度放在購物上,過度地依靠“名牌”和“價格”來標榜幸福,陷入“多就是好”的觀念里。但其實,生活的本質并不是占有,有的時候,占有得越多,反而擁有得越少。
放棄那些沒有意義的事情,多多關注生活本身,多多關注我們身邊對于我們有特殊意義的人,這才是我們追求精神自由與幸福的源頭。
如何過一種簡單的生活?
十幾年前,心理學家鮑邁斯特因提出“自我損耗”理論而震驚學界。所謂自我損耗,就是每做一個選擇,就會損耗一點兒心理能量;每消耗一點兒心理能量,你的執行功能就會下降。比起追求更多,我們發現擁有更少會帶來更多的樂趣。
喬布斯家里,只有一張愛因斯坦的照片,一盞桌燈,一把椅子和一張床。他說:“我喜歡極簡的生活。”他把這種極簡,也帶到了工作中。1997年,他回到蘋果公司。一上任就迅速砍掉了70%的項目,隨即又砍掉了90%沒有特色的產品,只專注于iMac、iPod、iPhone、iPad。他只有一個要求:“把最復雜最強大的功能最簡單化。”結果極簡的iPhone4,開創了全球智能手機時代。簡到極致,便是大智。2012年,奧巴馬登上《時代》封面時,穿的是一套藍色西裝。細心的人會發現,不管奧巴馬出入什么場合,他永遠都穿著灰色或藍色的西裝。他說:“我不想在穿什么上做選擇,我要把時間花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輕簡的生活讓我們擁有更多
花費更少
當你積累的東西越少,開銷就越少。除此之外,用于存放、維護、修理、清潔、甚至丟棄物品的費用也會大大減少。同時,當你對物質的欲望開始淡去,你會發現更多的機會去將你的錢用到其他方面。
更輕松
因為目光所及之物都會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所以雜亂之所會讓我們目不暇接。越整潔,我們的視覺壓力就越少。一個極簡主義者的家,讓我們覺得沉靜。
更多的自由
當我們環視煥然一新的簡潔的辦公室和簡潔的家時,自由之感會油然而生。不再有3個標著“必讀”的書架,不再有雜亂的紙堆,不再有雜亂的窒息感。極簡主義帶來了真正的自由。
生活得更有意義
我們擁有得越多,我們擁有的物品占用我們的生命就越多。加上我們在家中清掃、分類、整理物品的時間,我們可以擁有很多自由的時間。我們只有一次機會去過這輩子,將其意義發揮到最大是個明智之舉。
為孩子樹立榜樣
在極簡之路上,我們為孩子樹立了這樣的榜樣,個人所有物并不是帶來快樂的關鍵,安全感只能在內心才能尋求到,追求快樂的道路與追求物質的道路并不一樣。
給予其他方面經濟支持
物質極簡不僅能讓我們省錢,還能讓我們可以將錢用在更偉大的事業上。我們的錢價值幾許,在于我們將錢用在哪里。
減輕他人的工作負擔
一個又一個小時,我們清理一箱又一箱物品,一個房間又一個房間。有些東西保留,有些東西賣掉,很多都被扔掉了。在你生命的某一刻(或是去世的時候),你的每一件物品都是由別人清理的。從今天開始過極簡主義生活,我們可以生活得更輕松,也能減輕親友的負擔。
更加快樂
在調查了不同國家的2500個將自己定義為擁有更少物品的人之后,87%的人表示,比起曾經擁有更多物品的自己,現在的自己更加快樂。但是當我們開始考慮擁有更少生活的好處(更少負債、更少壓力、更少清理工作)的時候,我們才能合理地看到這些數據為何真實。
從事你熱愛的工作
那些選擇極簡主義生活方式的人會開啟其生命的無限可能——包括選擇一個熱愛的職業。因為他們無須為了保持一定的收入而受限。當你將薪金水平從職業選擇的考慮因素中剔除時,你便可以自由地選擇你的職業。
從比較的游戲中解放出來
我們將寶貴的精力用于與他人進行比較。我們花費了如此多的心力去思考我們未曾擁有的,卻沒有欣賞我們已經擁有的東西。這讓我們感覺似乎錯過了些什么——即使我們眼前就有無數的樂趣。
心之所向更加集中
一位智者曾經說過:“你的寶藏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極簡主義的一個益處就是,你投入到物質上的越少,你的心被吸引的地方就越少。當我們開始把我們的時間、金錢和生命投入到更有價值的東西上面,我們的心會被它們所牽引……
更多休息的機會
我們需要把握生命的自然節奏。極簡主義給了我們機會來得到寶貴的休息,使我們能夠煥然一新、心情愉悅。并且,將我們投注于實物上的價值移除,使我們可以重新定位我們的價值觀和最重要的事情。
極簡生活可以讓我們看到,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并且這些重要的東西被哪些不太重要的東西淹沒了。不妨從下面做起——
1.找出對你最重要的幾件事;
2.簡化你的工作任務;
3.一次只做一件事,做到最好;
4.釋放時間做你喜歡的事情;
5.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
6.定期整理房間;
7.控制購買欲,不買不需之物;
8.確是必需物品,買最好的,充分使用它;
9.減少使用社交網絡,少刷微博、微信;
10.盡量不關注娛樂,社會新聞;
11.找到屬于自己的情感宣泄方式;
12.刪除長期不用的軟件;
13.享受慢生活;
14.不做無效社交;
15.堅持鍛煉身體;
16.少吃垃圾食品;
17.穿著簡潔、不花哨;
18.找出時間獨處;
19.花時間和自己愛的人相處;
20.學會拒絕。
凈心薦自《分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