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建
陶行知先生倡導手腦并用,鼓勵人們要在勞力上勞心,要把動手和動腦有機結合,才能成為“開天辟地的大好佬”。而勞技課程具有手腦并用、知行合一的特性。因此,教師要給孩子們營造一種輕松的學習氛圍,引導孩子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主動參與勞技學習,發展自己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在活動中感受勞技活動的樂趣,從而不斷提升兒童的核心素養。
一、勞技教育中手腦并用的好處
現代教育觀念認為:教育不是通過教師由外而內灌輸進行,而必須通過兒童的“動”來進行。所謂的“動”,我們認為就應該是動腦動手,還應該充分調動兒童的多種感官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唯有手腦并用,才能讓勞技學習的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學生情感更加投入,從而更積極地發揮自己作為學習主體更靈活的優勢,促進自身素養的提升。
1.手腦并用能夠讓兒童品味到活動的樂趣。一個人如果對某個事物毫無樂趣,是不可能對他進行孜孜不倦的鉆研和鍥而不舍的追求的。勞技教育手腦并用的特性讓兒童不再枯燥地傾聽老師的說教,而是在自身興趣的驅動之下,在愉快的氛圍中把艱苦的勞技學習轉化為發自內心的喜好、熱愛和追求,進而上升為自覺的探索。因此,勞技活動學習項目要設計得有趣味、有吸引力,讓兒童充分調動各種感覺器官去感受,樂于探究、樂于創作,產生參與的欲望,感受學習和成功的快樂。
2.手腦并用能夠讓兒童具有實踐機會。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手腦并用重在實踐,既可以以項目化形式開展勞技學習,也可以以設計為實踐活動,讓兒童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需要進行自主選擇;在形式、時間和空間、取材方面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和更大的開放性。只要符合教育要求,有利于兒童發展的勞動實踐活動,都可以創造條件開展。在教師的幫助下,兒童運用多種學科的知識參與勞技活動,自己獨立操作,手腦并用地主動探索問題,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并在此過程中發現已有知識的不足,產生強烈渴求新知的心理,這樣在反復實踐、學習的過程中充實自己,發展自己的特長和愛好,使學生綜合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和發展。
二、勞技教育中手腦并用的實踐
1.因勢利導,動態生成
都說課前不精心預設的老師不是好老師;同樣,課堂上不關注生成的老師肯定不是盡職的老師。重視課前預設是尊重學生,關注生成也是尊重學生,更是發展學生。例如在“制作折疊式衣架”的時候,按照常規的教學步驟應該是教師示范,學生進行彎折,然后是圍方,最后是利用鉗子繞圈鏈接的技法。在教學預案當中,認識鐵絲和鉗子之后,應該是采用講解和示范的方式開展教學。備課的時候,以為孩子們能夠快速學會基本的技法。但是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孩子們認識了鐵絲和鉗子之后滿心歡喜,躍躍欲試,整個課堂已經顯得熱鬧起來。如果此刻繼續按部就班照著預案進行,勢必會影響孩子們當前的興奮狀態,減弱求知的愉悅感,課堂上沒有思維的碰撞,也沒有問題的沖突,勢必會顯得平平淡淡。因此,我馬上因勢利導:你可以利用鉗子讓鐵絲變形嗎?孩子們可高興了,大聲回答“能”并立即開始行動起來。隨后的幾分鐘,孩子們呈現出一個富有活力的、手腦協調并用的創作過程,他們享受其中,也讓我看到了活躍思維的快樂。在孩子們快速完成的簡易作品中就有下個環節需要掌握的彎圓、彎折、圍方以及繞圈等內容。因此,勞技課的教學所需要的素材不完全是兒童模仿教師做成的,更應該鼓勵兒童把自己的設計理念和愛好滲透其中來生成素材。教師應該善于引導兒童,引領他們的思路,把教的過程轉化為學生學習的過程,才能真正實現以生為本;因勢利導的課堂生成,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2.合作探究,手腦并用
作為一所鄉村小學,進入冬季之后,兒童的室外游戲項目較少,于是我利用社團活動時間指導孩子們縫制沙包,讓他們在觀察、分析、討論、嘗試、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參與到縫制活動中,使他們手腦并用的生活能力得到培養。首先,我讓孩子們自主嘗試把兩塊布縫合起來,學生遇到問題后,播放回針和卷針的教學視頻,孩子們觀看視頻后,再次動手嘗試。教師深入各組,并邀請針線好的家長、教師參與到這一過程當中進行手把手指導,讓兒童熟練掌握針法。在此基礎上,把沙包的樣品分發各合作小組,孩子們觀察沙包,分析、探究六塊布的拼接方法以及順序,選用的針法和縫制的步驟,教師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加以點撥,引導兒童說出步驟并進行梳理、板書。最后以小組為單位合作縫制沙包,每組縫制兩到三個,組內同學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從而共同提高。整個過程,教師充分貫徹學生操作過程是富有生機、充滿探究的過程,是手腦并用的過程的理念,以兒童的自主活動為基礎,充分引導兒童進行探究。兒童通過合作探究獲得知識,使他們享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總而言之,勞技活動的過程就是兒童不斷成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我們要關注兒童的體驗,感受和發展,從而為學生的成長創設一個更加寬廣的活動天地。
【基金項目:2016年江蘇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陶行知手腦并用思想在勞技教育中實踐研究”,課題立項編號:TY-C/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