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元 容海川城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現如今,大數據廣泛應用于多個行業,該項技術極大地促進了行業的發展。近年來,國家將國土空間規劃作為重點研究內容,該工作與國民基礎設施建設的聯系尤為密切,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該工作尤為關鍵,需要相關部門深入研究數據規劃,為空間規劃提供強大的理論基礎。在分析地理信息大數據的過程中,還需要合理應用3S技術,從而高度落實預期規劃目標。
國土空間主要指人類生產生活中需要的空間。國土空間規劃以目標位置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和經濟發展為主要依據,基于科學開發的理念,重視環境保護,合理調整國土空間布局,高度融合規劃空間(如圖1)。目前,我國更加關注國土空間規劃工作,采取了更為科學和完善的技術方法,加強了規劃方案的科學性與合理性,防止社會經濟發展中產生嚴重的環境污染及資源短缺問題,為社會的長期、穩步前行奠定堅實的基礎。

圖1 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國土空間規劃中,需要充分依據區域發展的概況調整傳統經濟發展的模式,引導經濟健康發展,為區域經濟建設提供有利條件。再者,合理利用先進的技術和強大的宏觀調控手段落實國土資源集約化處理。不斷提高空間資源配置的科學性及合理性,優化產業布局調整規劃,積極轉變傳統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建設和發展模式,從而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國土空間規劃以推動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為最終目標,旨在為人們打造更加舒適、安全、高效、環保的生活和生產空間。
地理信息大數據是基于常規地理信息數據發展而來的一種新型的數據,該數據具有海量、精確、來源豐富、碎片化的特征。地理信息大數據中涵蓋多種價值連城的信息,若想全面展現信息的價值,就應創建完善的大數據管理平臺,合理利用信息化技術加強信息的統一管理與控制,深度挖掘信息大數據的機制,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經濟建設。

圖2 地理信息大數據平臺
信息技術發展中,數據信息的數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人們無法利用人工方式收集、管理與應用數據信息。此時就需要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的地理信息大數據平臺(如圖2),在統一的規則下合理配置不同的信息資源,并且也可構建更為完善的自動化數據查詢體系。在一體化體系的基礎上,及時完成數據統計和查詢,防止發生重復建設的問題,相關人員還要將該工作作為重點管理內容。
地理信息大數據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提供實時基礎信息數據、增強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提供準確的空間位置關系數據源信息和組織開展環境資源承載力與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等方面,均得到廣泛應用。下面就將對地理信息大數據的具體應用展開論述。
大數據平臺需要及時收集地理信息和國土空間信息數據,大數據平臺當中的地理信息數據時刻發生著變化。基于清晰覆蓋原則,工作人員要對現有數據信息做好替換處理。在實時信息處理的基礎上,及時獲取某個區域的地形變化及發展規律信息。在數據庫當中也可全面分析、更新和充實數據庫的信息內容。探究地理信息系統中地理事物發展規律所具備的環境承載力,評價國土資源開發利用的適應性,也可不斷加強區域地質災害、地質環境問題預測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保證國土空間發展趨勢判斷的準確性,為綜合評價工作的順利進行奠定堅實基礎。
在綜合評價工作中,合理利用大數據平臺的數據分析功能,可為權重選擇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也可提升空間編排工作能力。規劃分析的過程中,合理應用地理信息大數據能夠優化分區。如利用大數據劃分住宅位置、商業區和交通系統設置,全面利用國土資源。其中,交通數據也為跨區域交通系統建設提供了豐富而強大的數據支持。從上可以看出,利用大數據平臺數據能夠有效加強國土規劃工作的整體性和綜合性。
地理信息大數據平臺中包含很多部門的規劃信息,如規劃部門、建設部門、環保部門等;涉及規劃數據信息中,有的已經編制完成、有的還處于編制階段,利用數據平臺的篩選與分析手段可以找到其中國土規劃部分內容,將其傳輸給相關單位或管理人員,工作人員在國土空間規劃過程中,將得到的信息與規劃目標結合起來,做好各部門規劃工作的銜接,加強國土空間規劃的有效性。
如工作人員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獲取豐富的反饋信息,也可及時修正空間規劃不合理和不到位的內容。由于大數據平臺具備強大的實時更新功能,能夠避免工作人員漏掉重要和關鍵信息,在信息共享平臺的支持下,工作人員可以連接移動設備和PC 端,實現二者的密切互動,從而獲取實時信息,打破規劃管理中的時間與空間局限,任何時間和地點均可處理業務,一方面提高工作質量,另一方面也推動后續工作的順利開展。且以此為基礎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科學性更強,有關部門在相同位置開展國土規劃銜接也更具合理性。
國土空間規劃工作中,目標區域是工作的核心內容,地理信息大數據能夠為國土規劃工作提供該規劃工作中需要的各類數據信息。如位置信息、平面信息和高程信息等,同時系統中也可提供與上述信息相關的所有經濟和社會雙重屬性的信息內容,以及人工模式無法處理的碎片化和離散性數據,密切大數據平臺與空間位置的聯系。國土空間規劃在原有國土空間規模不變的前提下,推動經濟與空間的和諧發展。
為達到上述目標,就應結合實際不斷調整空間位置,改善用地的格局。且地理信息大數據當中的空間位置數據源,也可為該工作提供較大的動力和支持。如目標區域的實時交通運輸線路、活動人員和車輛聚集的概況信息,均是空間規劃中十分重要的內容和依據。
環境資源承載力是人們在國土空間當中從事生活、生產活動時自然資源、生態服務及環境容量的極限能力。自然環境為人類提供的資源具有有限性,每一種資源都有其承受的極限。所以在國土空間規劃開發工作中,需全方位考慮上述因素,不同地區的資源承載力存在明顯的差異,國土資源規劃也呈現了十分顯著的地域性特征。
此外,技術與社會發展的水平也影響著環境資源承載力。為此,在規劃中,工作人員要基于地理信息大數據提供的目標區域概況,全面分析區域位置自然環境的資源和社會發展概況。如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環境資源承載指標因子的評價工作,準確分析把握地理環境監測與環境資源承載力,進而落實國土空間規劃開發適宜性評價工作,制定更為科學、有效和完善的規劃方案。
綜上所述,國土空間規劃是為民生和生態文明建設服務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引入大量的地理信息后,空間規劃的水平顯著提高,可保證國土空間規劃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如今,大數據技術日益完善,地理信息大數據在國土空間規劃中也會不斷普及,廣泛應用。所以工作人員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主動探索融合的方式和方法,以期在該技術的支持下強化空間規劃的總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