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飛 李海濤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肝臟占位性病變采用腹腔鏡肝切除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在本院行腹腔鏡肝切除手術治療的26例患者(腹腔鏡組),與同期行傳統開腹肝切除手術的30例患者(傳統開腹組)進行對照分析,比較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引流時間、住院時間及相關并發癥發生率。結果:腹腔鏡組平均手術用時短于傳統開腹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腹腔引流及住院時間優于傳統開腹組,相關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傳統開腹組,組間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腔鏡肝切除手術應用于肝臟占位性病變治療效果確切,對患者創傷小,有利于縮短住院時間、節省治療費用、減少并發癥,從而提高生活質量,值得推廣。
【關鍵詞】肝臟占位性病變;腹腔鏡手術;肝切除;療效
【中圖分類號】R657.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1-0078-01
微創外科技術是現代醫療各個領域發展的一大必然趨勢,而腹腔鏡技術作為微創外科的核心內容,在外科學諸多分支學科中應用廣泛,受到專家學者高度認可[1]。尤其在肝膽外科,腹腔鏡切除手術已逐漸趨于成熟。傳統開腹肝切除手術雖視野良好、操作空間大,在及時確切控制突發性出血方面具有一定安全性,但因其創傷性較大、恢復期長仍不能完全滿足患者需求。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發展和手術器械的不斷改進,腹腔鏡肝切除手術得以迅猛發展,在肝臟小病灶多種切除操作中可行性較高。本研究采用對照分析法,旨在探究肝臟占位性病變應用腹腔鏡肝切除術的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開展時間為2017年1月-2019年3月,選取本院行腹腔鏡肝切除手術治療的26例肝臟占位性病變患者,設為腹腔鏡組,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齡36-65(47.8±3.5)歲,原發性肝癌7例,肝良性腫瘤9例,肝血管瘤10例,肝功能Child分級A級17例、B級9例;選取同期行傳統開腹肝切除手術的30例患者,設為傳統開腹組,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35-64(47.2±3.8)歲,原發性肝癌8例,肝良性腫瘤11例,肝血管瘤11例,肝功能分級A級18例、B級12例。經統計學分析,兩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且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術前均行影像學檢查確診疾病,明確惡性腫瘤未發生肝外轉移,符合相應手術指證。研究征得倫理委員會和患者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1.2.1 傳統開腹組? 實施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仰臥位對術區常規消毒、鋪巾。確定手術切口位置,逐層打開腹部,在直視下完全游離肝臟,進行病灶切除相應手術操作;沖洗創面并予以止血處理,妥善留置引流管,逐層關腹。
1.2.2 腹腔鏡組? 實施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仰臥位對術區常規消毒、鋪巾。在臍下緣打開1cm左右切口,建立氣腹,腹內壓13mmHg;使用直徑1cm套管將腹腔鏡從切口穿刺入腹,探查腹腔內病灶情況明確切除術式;取適當位置打開2cm、0.5cm操作孔,分別置入超聲刀、抓鉗;第Ⅱ-Ⅲ段病變采用左外葉切除,游離左外葉、肝動脈、門靜脈和膽管,切斷左肝周圍韌帶,解剖肝門,游離門靜脈矢狀部,夾閉并切斷左肝動脈和門靜脈屬支,使用超聲刀沿病灶邊緣做標志線;第Ⅴ段病變,解剖第一肝門,對肝動脈、肝管、門靜脈骨骼化,沿門靜脈右后支分離腫瘤,使用超聲刀在肝臟膈面沿腫瘤邊緣做標志線;惡性腫瘤遵循根治原則,使用超聲刀切開肝實質,夾閉相應管道防止膽汁外漏和出血,將病灶組織完整剝離并切除;清潔創面,止血后留置引流管,退出器械、縫合切口。
1.3 評價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手術用時(min)、術中出血量(ml)、住院時間(d)和治療費用(元),比較患者術后生活質量(SF-36評分);統計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由SPSS 20.0軟件處理,計量相關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相關資料采用率表示,t、x2分別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6例腹腔鏡組患者中部分肝切除12例、左外葉切除8例、左半肝切除4例、右半肝切除2例;30例傳統開腹組患者中部分肝切除14例、左外葉切除9例、左半肝切除5例、右半肝切除2例。如表1所示,腹腔鏡組患者手術各項指標均優于傳統開腹組,差異顯著(P<0.05)。腹腔鏡組患者中1例發生膽漏,并發癥發生率為3.85%(1/26),低于傳統開腹組16.67%(5/30),組間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x2=8.925,P<0.05)。
3 討論
肝切除術是肝臟占位性病變治療主要手段。傳統開腹肝切除手術需完全游離肝臟,將病灶充分暴露后再行手術切除,雖可取得良好療效,但因其具有較大創傷性,往往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切口愈合時間延長,生活質量有所下降。近年來,腹腔鏡技術迅猛發展,在普外科手術中應用逐漸普及,腹腔鏡肝切除手術一般僅需打開3個小切口,即可在腹腔鏡探查下完成病灶切除操作,無需完全游離肝臟極大地縮短了操作時間,同時還可根據患者病灶位置選取最理想的手術入路與切除方式,充分體現了靈活性和微創性[2]。在腹腔鏡觀察下實施手術還有利于降低操作難度,提高準確性和切除成功率。由于切口較小,對病變周圍組織損傷較小,術中出血量也明顯減少,患者恢復進程加快,住院時間縮短,治療費用隨之降低。研究數據顯示,腹腔鏡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均優于傳統開腹組,術后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降低。
綜上,肝臟占位性病變行腹腔鏡肝切除術對患者創傷較小,術中出血少、術后恢復快且并發癥風險低,有利于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臨床有推廣應用價值[3]。
參考文獻
[1] 張瑞,徐鈞,陳智,等.腹腔鏡肝切除治療肝臟占位性病變的臨床研究[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17,48(1):69-71.
[2] 張立獻,張偉,王國珍,等.腹腔鏡下不同肝切除方式治療原發性肝癌的臨床療效分析[J].肝膽外科雜志,2018,26(2):119-122.
[3] 劉曉,楊連粵.肝臟局灶性結節狀增生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5,14(2):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