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數字人文視角下中國古代流貶研究文獻可視化分析*

2020-02-08 03:50:50朱春潔
圖書館 2020年1期
關鍵詞:研究

朱春潔

(武漢大學文學院 武漢 430072)

1 研究背景與方法

貶謫和流放(以下簡稱“流貶”)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突出現象,在士子文人身上常有發生,并對其文學創作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而宋代嚴羽的《滄浪詩話》、周輝的《清波雜志》以及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都對其加以論述。20 世紀以來,經過謝國楨、李興盛、尚永亮等學者的努力,流貶研究逐漸呈現繁榮局面,并涌現出大量可觀的科研成果,涉及人物、作品、制度等各個層面。截至目前,在知網中輸入“流放”或“貶謫”作為檢索詞,得到1 432 篇相關論文(包括學位論文、期刊論文)。流貶研究發文量趨勢圖表明:21 世紀以來,流貶研究越來越興盛,至2011 年達到頂峰,年發文量111 篇,后面雖有所降低,但仍保持較高態勢。

圖1 流貶研究發文量趨勢圖

對于這些研究文獻,前人雖有所整理,如劉勇的《貶謫文學研究的現狀與未來》[1]、劉慶華的《三十年貶謫文學研究的繁榮與落寞》[2]、李興盛和鄧天紅的《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東北流人問題研究述論》[3]等,但基本以定性分析為主,至今還未有學者從大數據視野來對全局進行整體探究。基于此,本文以數字人文為視角,通過數據統計和關鍵詞互現系統,對國內的流貶研究文獻進行定量考察和可視化分析,同時結合定性分析,以準確、直觀展現對各朝代研究的成果,把握其發展流脈。

在數據來源上,本文統計的研究成果分為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和專著三部分。期刊論文以知網、萬方和維普收錄的核心期刊論文(包括北大核心和南大核心期刊)作為統計對象。學位論文的統計數據則來自知網、萬方、維普、讀秀和武漢大學學位論文庫,對于著名的流貶文人如白居易、柳宗元等,因對其進行探究的文獻甚多,故本文只將其中與流貶相關的論文計入。專著以大陸書籍為主,適當收錄臺灣和海外成果,且只統計研究性著述,文獻整理、通識介紹的不計在內;為避重復,多版本書籍以時間最早的為主;若此專著在學位論文庫中已有,則將其列在學位論文的統計中,專著部分不再計入。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通過量化統計和關鍵詞互現網絡系統來進行分析。我們在數據收集的基礎上,對其研究成果按朝代劃分,分別歸入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八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其中涉及多個朝代的研究成果,則在每個朝代都將其計入,以通過量化分析來探究其規律所在。同時,通過關鍵詞出現的頻次和關聯性,制作關鍵詞互現網絡系統,進行直觀的可視化分析,從中便可看出哪些關鍵詞被使用得最多,相互之間是怎樣一種關系,從而得出其研究的重心所在。

2 整體的量化考察

通過統計得出(見圖2),目前研究成果有核心期刊論文540 篇,學位論文331 篇,專著41 部,共計912 項。這些成果分布在各個時期,多寡不均,其中唐、清、宋比重最高,合計689 項,占了總數的75%以上,可見目前的研究重心在此三朝。

圖2 各朝代流貶研究成果數量統計圖

這些研究成果產出的年份及數量清晰呈現了其發展態勢(見圖3)。1925 年始,流貶研究進入學者視野,但只是起步階段,一直到1980 年,才引起稍多關注,雖斷斷續續有成果發表,但數量較少,每年每時段的數量基本在5 項以下;進入21 世紀,相關研究成果飛速增長,在2011 年左右達到頂峰;后面雖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發展的態勢。因此,從時間維度,我們可將2001 年之前視為流貶研究的平緩起始期,2001—2011 年為快速增長期,2012 至今為曲折發展期。此外,在這些發展曲線中,我們還看到唐、清、宋的發展線遠在其他朝代之上,尤其在2011 年,唐代的年研究成果數高達22 項。與之相比,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元代等一直呈低緩態勢,甚至多次出現年成果數量為零的情況。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流貶研究有明顯的時段差異,對各朝代的研究是不平衡的。

另外,從該領域的學者數量來看,活躍的主要學者有12 位①,其中尚永亮先生最為突出,其研究成果共計42 項,遙遙領先。此外,周軒、李興盛、楊旸等人的成果也頗為可觀。這些學者專注的領域集中在唐宋時期,其次是清代、先秦和明代,其他朝代鮮有人涉及,可見其時段劃分依然很明顯。

圖3 各朝代每年研究成果數量圖

由此可見,無論從研究成果總量、年產出量,或是學者分布來看,流貶研究都有明顯的時段劃分。那么,對各時段的研究又有何特點?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些朝代的研究長期興盛,有些卻鮮有問津?基于此,本文從各個時段入手,結合其學術成果的計量分析和關鍵詞互現網絡,來探究其發展規律和背后動因。

3 各時段研究成果的可視化分析

3.1 先秦

就先秦時段來看,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流貶文學始祖——屈原的考辨上。就其成果而言,學位論文和專著很少,加起來不及10 項,但核心期刊論文數量可觀,有71 篇。從其關鍵詞互現網絡來看,它形成了以屈原作品和楚懷王為核心,并牽及湖湘、洞庭等地域文化因素和人格境界、文人士大夫等精神要素在內的先秦流貶研究系統。而這些論文對屈原的研究主要以考辨方式進行,如對屈原放逐的時間、地點、路線及其相關作品的考證等,有文章46 篇,占了總量的近65%,其主要研究者是潘嘯龍。如此反復論證,也使其結論愈發清晰,尤其是近年來結合出土文獻進行的考證工作,為厘清流貶之源奠定了基礎。

圖4 先秦流貶文學研究核心期刊論文關鍵詞互現網絡圖

在這個大系統外,我們還看到一個由關注《詩經》《國語》而形成的貶謫文學研究體系,其主要耕耘者是尚永亮先生。他以棄逐視角重新審視上古文化現象,并將棄子、棄婦同逐臣一樣,納入棄逐文學研究范疇。這不僅是為流貶文學的研究尋其源頭,還構建了從棄逐到回歸的文學母題,肯定了此為研究富礦。

3.2 秦漢

秦漢時段的流貶研究比較薄弱,基本聚焦于賈誼。秦二世而亡,國土雖大,但流人甚少;且漢承秦制,兩者在政治制度上頗為相似,因此研究者常將秦漢合并起來探究,如現有的5 篇學位論文中,就有3 篇將其合并。有鑒于此,本文也采用這一劃分方式,將秦漢合為一段。從現有科研成果看,對此階段的研究非常薄弱,只有14 篇核心期刊論文、5 篇學位論文和1 部專著,難成系統。且這14 篇期刊論文中,12 篇是研究賈誼的,另外2 篇是探究張衡的,可見涉及對象之少。但值得肯定的是,這12 篇論文的視角較為多樣,除注重傳統的考辨、挖掘賈誼的精神內涵及其在貶謫文化史上的意義外,還注意到中外文學的相互比較,如王奧玲的《異曲中的同曲——英詩〈烏鴉〉與漢賦〈鵩鳥賦〉之比較》和樊穎的《穿越中西方象征詩林的“鳥”與“OWL”——〈鵩鳥賦〉與〈貓頭鷹與夜鶯〉中的“貓頭鷹”意象之比較》,就通過跨文化視角,來探究不同文化之間的共通性。

3.3 魏晉南北朝

同秦漢相似,魏晉南北朝的流貶研究亦顯薄弱,基本集中在對江淹、謝眺等個案的研究上。魏晉南北朝戰亂不斷、朝代更替頻繁,使其失去了流貶現象繁榮的基礎,因而其流貶人員也不多,據統計,魏晉有貶謫人員246 人,南北朝142 人②。歷來學者對此時段流貶的關注并不多,從現有研究看,有核心期刊論文12 篇,主要是對流刑制度和個案的探討;學位論文12 篇,其中7 篇是個案研究,另有5 篇雖是整體性研究,但其內容多限于現象歸類,或個案研究的合并,創見并不多。其中羅昌繁的博士論文——《三國兩晉貶謫文化與文學》值得關注,他在系統考察的基礎上,結合政治制度和時代背景,揭示了貶謫文人在黨爭、暴政和朝代更替、門閥政治下的生存狀態和心態演變,是目前對三國兩晉南北朝流貶文學研究較深入的論著。

此階段有個現象值得關注,即相當部分的流貶文學研究,歸屬于行旅文學研究層面。《文選》首立“行旅”類,收錄潘岳、陸機、謝靈運等11 位詩人行途中所作詩歌35 首,這引發后人的極大興趣,部分學位論文便徑直以此為研究對象(如《魏晉南北朝行旅詩研究》《六朝羈旅詩研究》等),田曉菲還為此專門撰寫《神游:早期中古時代與十九世紀中國的行旅寫作》一書。在這35 篇行旅詩中,詩人于流貶途中所作詩歌21 首,占了60%,可見流貶之詠嘆,已成為行旅詩歌的主題,因而,后人在探究行旅之詩時,也繞不開對流貶詩作的研究。但遺憾的是,這些學位論文基本停留在表層鋪排,未深入其中。而田曉菲一書,提供了一些新視角,她通過選取魏晉南北朝的山水詩以及晚清的日記、游記等不同文體的“行旅寫作”,著重于通過行旅者的觀想方式和行旅經驗,來考察他們對異域的接受和再現,以探究古人觀念的變遷和表達方式的變化。

3.4 唐代

唐代的流貶研究呈現出繁榮景象,不但成果數量最多,且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也都遠勝于其他朝代,形成一個較為完備的貶謫研究體系。從知網搜索到的1 432 篇論文的研究主題來看,與貶謫文學相關的占71.54%(見圖5),可見學界對此關注度之高。而唐代的三位大詩人柳宗元、劉禹錫、白居易就占了其中的32.72%,優勢明顯。由此可見,對唐代貶謫文學的研究,是現在流貶研究的重心所在。

圖5 流貶研究主題分布圖

首先,就數量而言,據筆者統計,唐代流貶研究的核心期刊論文有142 篇,學位論文116 篇,專著15 部,各項均居各朝代榜首。其次,從研究對象來看,既有個案研究(顧學頡《白居易貶謫江州的前因后果》、肖瑞峰《論劉禹錫謫守和州期間的詩歌創作》等),又有分時段(劉慶華《神龍初文人之貶與初唐士風》、蔡阿聰《論盛唐文人的貶謫心態》、翟滿桂《中唐南貶士子與“騷怨”精神》等)、分地域(王承文《唐代流放和左降官制度與北方家族移民嶺南》、張鐵軍《論湖湘巫鬼民祀對湖湘遷謫文學的影響》等)的探索,還有整體性(張艷云《唐代量移制度考述》、李紅巖《唐代貶謫詩文意象分析》等)的探究,這幾部分研究所占的比重相當;在15 部專著中,整體研究有10 部,優勢明顯,這是其他朝代無法比擬的。再者,從其關鍵詞互現網絡圖來看,在期刊論文中,形成了以劉禹錫(人物)、州刺史(貶謫官職)、永貞革新(政治事件)等為核心,并連結詩歌創作、意象群等文學要素和人格理想、政治抱負等精神層面以及嶺南道、湖湘等地域因素在內的龐大系統,涵蓋了文學、政治、心態、地理等各個層面;在學位論文的網絡中,柳宗元亦成核心點,人物要素進一步凸顯,并更加側重創作背景、藝術特色、抒情方式等文學因素和士人心態、悲劇精神等心靈層面,在深度挖掘中進一步細化。

圖6 唐代流貶研究核心期刊論文關鍵詞互現網絡圖

圖7 唐代流貶研究學位論文關鍵詞互現網絡圖

唐代貶謫的研究,在整個流貶研究史上最大的貢獻莫過于探究的深入和體系的成熟。其一,研究此時段的學者在貶謫文人心態、精神、人格等層面用力頗深,尤其是15部專著(尚永亮的《唐五代逐臣與貶謫文學研究》、吳在慶的《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態與文學》等),基本為心態研究;其二,這一時期的探索還注重與嶺南、荊楚、巴蜀等地域相融合,甚至很多的學位論文選題如張旋的《元稹江陵詩研究》、史文麗的《中唐嶺南謫宦及其文學研究》等都徑直以地域命名;其三,在文本的分析、藝術手法的探析等方面也做得相當深入,如尚永亮的《唐宋貶謫詩的發展嬗變與特點》等文章;其四,注重同歷史、政治相結合,既對史實加以考證,文史互證,同時也關注政治環境、刑罰制度等層面,例如彭炳金《唐宋時期安置刑的發展變化》、張春海《試論唐代流刑與國家政策、社會分層之關系》等文章。可見,唐代的貶謫研究已形成橫跨心靈史、文學地理學、文藝學等交叉學科領域和運用數據統計、文史互證、文藝分析、比較研究等多種方法的完備研究體系,為其他朝代的流貶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在這個領域的學人中,尚永亮先生的研究最引人矚目,1993 年,其出版的博士論文《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第一次將貶謫文學及現象納入專門研究范疇,開拓了一個新領域;2007 年,他推出力作《唐五代逐臣與貶謫文學研究》,確立了貶謫文學研究的范式。其研究特點主要有五:一是扎實考證和大數據分析;二是注重還原歷史,文史結合;三是從文藝學角度入手,探究被貶文人創作的藝術特征及在貶謫前后的轉變;四是與地域文化結合,從文學地理學的角度去觀照;第五點,也是其最突出的特點,即對文人心理和情感的細致深度剖析,尤其注重他們從高層向底層跌落后的沉淪與苦悶。這些研究方式,由外及內,層層深入,對貶謫文學領域影響很大。而在后來學人中,吳在慶的研究也值得關注,除了心理學分析外,他還注重生活史的呈現,在《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態與文學》一書中,他展現了謫宦在貶地用心于文教事業,以及他們的飲食起居等日常生活,相比于尚永亮先生僅挖掘其悲苦一面,吳在慶的呈現內容更為生動多樣。

3.5 宋代

宋代的貶謫研究同樣一片繁榮。在貶謫研究領域,學者常將唐宋合稱,不僅因其時間相續,更在于兩朝都出現頗多有貶謫經歷的文學大家。因此,對宋代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與唐代有繼承性和相似性。首先,宋與唐一樣,研究成果豐富,有核心期刊論文112 篇,學位論文81 篇,專著3 部。其次是研究情況相似,兩者皆聚焦明顯,從關鍵詞互現網絡圖可看出(見圖8、圖9),其研究形成了以蘇東坡為核心并囊括秦觀、黃庭堅等蘇門詩人,同時牽涉人格理想、貶謫心態等精神層面和文學傳統、藝術風格等創作方面的體系,這與唐代形成的以劉禹錫、柳宗元等為中心的貶謫文學研究系統頗為近似。第三,在研究內容和方法上,宋代基本繼承了唐代的傳統,都集中在文人心態、文學地理、詩歌藝術、制度考察等層面。

圖8 宋代流貶研究核心期刊論文關鍵詞互現網絡圖

圖9 宋代流貶研究學位論文關鍵詞互現網絡圖

3.6 元代

逮及元代,流貶研究呈斷崖式下滑,只有6 篇期刊論文和8 篇學位論文,是所有朝代中數量最少的,無論其研究廣度或深度,都無法與唐宋相提并論。但在這少量的研究成果中,元代亦有其獨特之處。首先,元代的流貶研究對象與之前不同,它基本集中在亡宋遺民文天祥、汪元量、家鉉翁等個案上。對這些遺民來說,亡國之痛遠甚于流貶之苦,這就使得研究者在解讀時,更加關注其不屈的人格力量,如《文天祥頌家鉉翁詩的志士人格抒寫》等文章。而遺民的氣節,也為流人精神注入了新鮮血液。其次,元代開啟了流貶文學書寫重點由南方轉向北方的新趨勢。在元之前,基本是由北向南流貶,因而詩文所呈現的,都是作為異域的南方景觀。而到元代,主客體發生轉變,這些亡宋北解的流人,以一種異域之眼審視北方,從而呈現出新的北方書寫和南方想象,如《汪元量〈醉歌〉、〈湖州歌〉、〈越州歌〉敘事研究》一文,就從敘事學的角度去闡釋其江南想象,來揭示這些北上遺民的心靈虛構。

3.7 明代

走過了元代的低谷期,流貶研究在明代呈現回升趨勢,對此階段的研究成果有期刊論文56 篇,學位論文25 篇,專著5 部。從論文標題來看,雖還沿用之前的“貶”“謫”等詞,但“流人”“流寓”等字眼明顯增多,如《明初中原流寓作家研究》《明代東北流人文獻考》等,是流貶研究由唐宋的貶謫轉向明清流放的跡象。從研究對象來看,雖仍以楊慎、王陽明等個案研究為主,但整體研究比重也不小,比如期刊論文中,整體研究占了約40%,學位論文也有32%,與唐宋相比有所提升。從研究角度看,史料整理、史實考證層面的論文偏多,文學、心態學的探索較少。但值得注意的是,因王陽明的特殊經歷,此時對流人與少數民族、邊疆文化融合的研究顯著增加,出現了13 篇論文和3 部專著(論文包括楊旸《明代南方少數民族謫寓遼東情況》、王路平《王陽明與貴州少數民族》、楊鋒兵《王陽明謫黔詩文的“苗僚”視角及其啟悟》等,專著則有陸韌《變遷與交融 明代云南漢族移民研究》、楊旸《明代東北疆域研究》、周雪根《明代云南流寓文學研究》),這些也是明代流貶研究的特色所在。

3.8 清代

清代的流貶研究呈現出比較繁榮的局面。有清一代,“流”已從“流貶”的概念析離開來,“流放”完全成為一種刑罰,不再同于吏治懲處的“貶謫”,因而,這時的流貶研究,就轉成以探究流人為主。現有對清代流人研究的成果也較為可觀,有核心期刊論文129 篇,學位論文81 篇,專著12部,僅次于唐代。其特征有三:一是以歷史研究為主,從事清代流人研究的幾位重要學者如張玉興、李興盛、齊清順、周軒等,基本是史學出身,因此其研究重點也在流人史層面。此項工作肇始于謝國楨的《清初流人開發東北史》,而周軒和李興盛用力最勤,分別發表了《林則徐與南疆勘地》《清代新疆流放人物述略》和《清初三次遣戍黑龍江地區的桐城方氏一家》《“荷戈絕域”的吳季子——吳兆騫》等文章,對重要的流人予以查考。后來,周軒出版了《清宮流放人物》《林則徐新疆資料全編》等著作,李興盛則推出了《東北流人史》《吳兆騫楊瑄研究資料匯編》等書籍,兩人分別對西北和東北的流人作了詳細的史料整理。這一現象在學位論文中也同樣明顯,如《張佩綸前半生事跡考論》《李呈祥年譜》等都是史料收集和史實考證。

二是區域劃分明顯。清初流人主要發往東北,清中葉則轉向西北,因此在研究上,這種地域區分也比較突出。清代流人研究的主要學者是李興盛和周軒,李興盛長期供職于黑龍江社科院,重點在東北流人研究上,而周軒則任教于新疆大學,主要探究西北流人。這個明顯的地域分區,在現有研究成果中也凸顯出來,東北流人研究多發在《學習與探索》《學術交流》《社會科學戰線》上,都是清一色的東北刊物,而西北流人研究論文的多發表在《西域研究》《新疆大學學報》等西北地區的期刊上;從學位論文所屬院校來看,東北師范大學、遼寧大學、新疆大學、新疆師范大學高居前列,他們分別劃分了東北、西北流人領域。由此,清代的流人研究就形成了兩個不同的系統(見圖10-11),一個是以寧古塔、吳兆騫為中心,并牽涉《南山集》案等政治因素和清初詩壇、文學創作等文學要素以及思想內涵、心路歷程等精神層面在內的,囊括地域、文學、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清初東北流人研究系統;另一個則是以伊犁將軍、西域詩為中心,并連接譴犯、軍流等制度要素和祁韻士、鐵保等文人在內的,涉及軍事、文學、政治、制度等領域的清中期西北流人研究系統。而在這個區域體系中,前者明顯大于后者。除了看關鍵詞互現圖上的大小之外,我們還可從研究成果的數量得到佐證,在期刊論文中,東北流人研究成果與西北所占的比例為58:47,這個比重在學位論文中更為顯著,升至51:26。

圖10 清代流貶研究核心期刊論文關鍵詞互現網絡圖

圖11 清代流貶研究學位論文關鍵詞互現網絡圖

三是致力于文獻整理工作。在這方面開始較早的是李興盛先生,從1983 年至今,他先后完成了《清實錄黑龍江史料摘抄》《黑水叢書》等書的編寫。2009 年,他又組建《東北流人文庫》,原計劃出版50 冊,后因經費問題,只出版了11 冊。近年來,遼海出版社陸續整理《清代東北流人文獻集成》,擬收錄文獻300 種,2017 年12 月,蔣寅等點校的第一輯已出。與此同時,西北流人研究的周軒和王星漢也頗為用力,周軒主編了《紀曉嵐新疆詩文》《洪亮吉新疆詩文》《祁韻士新疆詩文》等文集,將西北著名流人的詩作輯錄出來。2010 年,以王星漢為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西域詩〉編纂整理與研究》被批準立項,擬對目前西域尚存別集進行系統收集和校對整理,其中就包括系列西北流人作品,然而至今未見其出版。此外,對詩文的注釋工作也在開展,張玉興于1988 年出版《清代東北流人詩選注》,整理校注48 位東北流人的500 多首詩;王星漢1996 年出版《清代西域詩輯注》,也對譴戍西北的流人詩篇進行輯注。除此之外,在學位論文中,此項工作也一直在進行,如《郝浴〈中山詩鈔〉校注》《舒其紹〈聽雪集〉整理與研究》等,可見其任重而道遠。

4 特點總結與原因探析

由前文的分析可知,在成果數量上,唐、清、宋最多,其他朝代較少;而在研究程度上,唐、宋比較成熟,其他朝代顯得薄弱。此外,我們還可從中歸結出幾個特點:一是先秦距今最遠且作品甚少,然而其研究成果依然可觀,甚至超過了秦漢、魏晉南北朝和元代;二是清代流貶人員和作品的數量遠勝于唐代,但其研究成果數量和程度卻不及唐;三是明清流貶人員都很多,然而明代的研究遠不如清。對于這些特點的形成,我們可從以下幾方面尋找到原因。

首先,影響流貶研究最關鍵的因素是流貶人員及其作品的知名度,與人數的多少關系不大。唐宋涌現出了大批有流貶經歷的著名文人,包括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白居易、元稹、沈佺期、宋之問,宋代的歐陽修、蘇軾、蘇轍、黃庭堅等,這些人物無論在政治史還是文學史上都很耀眼,因此受關注的程度自然很高。此外,他們還留下了非常優秀的流貶作品,如唐代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柳宗元的《永州八記》等皆為千古名篇;宋代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亦屬傳世佳作。所以我們不難發現,在唐宋這些研究成果領先的朝代中,研究對象基本都集中于名人大家,如唐代聚焦于柳宗元、劉禹錫,宋代則以蘇軾為主。相比之下,流貶人數看起來雖能對研究產生一定影響,如兩漢的流貶人員只有20 人③,人員的缺少使其研究難成系統。然而縱觀整個流貶研究史,人員數量的影響其實并不是很大,如先秦時期流人數量極少,但因為有屈原這一偉大詩人和《離騷》這部優秀文學著作,使得后人對其反反復復進行探究,也形成了先秦流貶研究成果較為可觀的景象。而清代的流貶人數最多,據李興盛先生統計,其數以百萬計,雖然文人只是其中的極少數,但數量也不少,經筆者統計,清代有實名流放文人762 人,其中有與流放相關詩文留存者176 人,這之中有別集留存者為134 人④。但因清代文學作品的經典化還未完全形成,對于不研究清代的學者來說,名氣大且流貶作品優秀的作家少有耳聞,因此使得清代的流貶研究在成果數量上不及唐代,在探究程度上也比唐宋薄弱。

其次,與各時段的文獻整理進展狀況密不可分。先秦傳世文獻經歷代點校,已整理得相當完備,甚至一部書有多個版本的校注,這就為研究開展提供了很好的文獻基礎;此外,借助出土文獻,研究也得以推進。唐宋的文集也整理得頗為齊備,《全唐詩》《全唐文》《全宋詩》《全宋詞》等早已出版,且很多名人大家的別集都有點校注釋本,為研究提供了極大便利。相比之下,清代文獻繁多,現在所出的《清代詩文集匯編》《全清詞》只是浩繁別集中的一小部分而已,還有很多的文人別集未被整理,甚至還未被發現,尤其是流貶人員的材料分散在各地的檔案館、圖書館,單是搜集起來就很困難。因此,這也使得學者在開展研究時,先要進行基本的收集、校對、注釋工作,如此一來,其研究進程自然跟不上唐宋。

最后,這也同主要學者的引領作用關系密切。在唐、宋、清時段,都活躍著一批長期堅守該領域的學者,他們不但自身辛勤耕耘,貢獻了突出的科研成果,同時還帶領學生從事此方面的研究。以尚永亮先生為例,他的多位弟子皆以流貶研究為學位論文(包括張娟的《盛唐荊湘貶謫詩人論》、馮麗霞的《神龍貶謫詩人群體研究》和鄒運月的《晚唐貶謫詩人和貶謫文學》、程建虎的《唐代逐臣別詩研究》等),并發表了相應的成果,同時亦有多名學生作為其課題組成員,對中古時段的流貶文學展開系統探究。李興盛也是如此,在謝國楨的鼓勵下,他撰寫了《東北流人史》和《中國流人史》,并對王云紅寫成《清代流放制度研究》和鄧天紅編寫《流人學概論》作了指導。于是,在這種氛圍下,便逐漸形成了以這些學者為中心的研究圈,而他們有著比較成熟的研究路徑,后學被吸納其中,很快便能進入軌道,因此研究日益繁盛。相比之下,在秦漢、魏晉南北朝、元、明這幾個時段,都沒有形成相應的研究圈,因而其探究的深度及成果數量自然比不上唐、宋、清。

由此我們可總結出,一種研究現象的形成,既依靠作家和作品本身,同時也和研究者關系密切。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探究時,還要有審美的眼光,去發現好的作品,并努力擴大其影響力和傳播效果,以此來和研究共同推進。而就流貶的研究來看,唐宋時段的探索已相當完備,其他朝代尤其是明、清還有很大的開拓空間,因此在研究時,借助前代較為醇熟的方法來探究后代,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突破路徑。

(來稿時間:2019 年9 月)

注釋:

①主要依據該學者在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和學術專著的數量進行統計,其主要學者及其成果數分別為:尚永亮(42)、周軒(21)、李興盛(12)、楊旸(9)、潘嘯龍(7)、吳在慶(7)、陳小芒(6)、王路平(4)、陶建平(4)、羅敏中(4)、彭炳金(4)、趙逵夫(3)。

②數據分別來源于武漢大學文學院羅昌繁博士和孫雅潔博士的統計結果。

③數據來源于武漢大學文學院凌云博士的統計結果。

④其數據來自于筆者對《中國文學家大辭典 清代卷》《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清人詩集敘錄》《清代詩文集珍本叢刊》《清人文集別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四庫未收書目提要》《清朝文獻通考》《清朝續文獻通考》《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清人別集叢刊》《清詩紀事初編》《清詩紀事》《清史稿》《清史列傳》《東華錄》《碑傳集》《續碑傳集》《碑傳集補》《國朝耆獻類征》《中國流人史》《東北流人史》《清代東北流人詩選注》《清宮流放人物》《清代新疆流放名人》等書的統計,同時綜合運用中國基本古籍庫、鼎秀古籍庫、漢籍全文檢索系統等電子系統,綜合去取。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久天堂网Av| 欧美 国产 人人视频| 天天综合网在线|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另类专区亚洲|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114级毛片免费观看| 五月丁香伊人啪啪手机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看| 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老太|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你懂的| 亚洲香蕉久久|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国产嫖妓91东北老熟女久久一|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国产爽歪歪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毛片| 免费毛片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香蕉蕉亚亚洲aav综合| av天堂最新版在线| 五月天久久婷婷| 最新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 2021国产在线视频|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东京热高清无码精品| 国产在线专区|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67194亚洲无码| 日韩高清欧美| 夜夜操国产|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乱人伦99久久|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欧美高清三区| 国产后式a一视频|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综合|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成人日韩视频| 无码又爽又刺激的高潮视频| 久久亚洲黄色视频| 欧美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亚洲最大综合网|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 伊人成色综合网|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清纯|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亚洲国产清纯|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性色一区| 99r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永久天堂网Av| 欧美性色综合网|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