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力

燈誘,是利用昆蟲的趨光性,讓大量昆蟲聚集到我們設定的地點,方便統計觀察。在昆蟲研究中,燈誘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方式,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從20多年前開始,我就堅持每年4~10月在川西山區燈誘昆蟲,通過這種方式來研究蛾子等昆蟲種類的一些變動情況。之前曾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的“世界最大水生昆蟲——越中巨齒蛉”和“世界最大蚊子——巨大蚊”也是在燈誘昆蟲的考察過程中發現的。通過對20多年的昆蟲研究數據進行對比,我發現:川西山區低海拔地區的昆蟲種類正在向高海拔擴展遷移。這一發現似乎在顯示:川西地區氣候正在逐步變暖。

透翅天蛾在川西地區分布區域的海拔高度不斷上升。
我經過連續20多年的燈誘昆蟲觀察發現。近年來,川西地區至少有130多種昆蟲將聚居地擴張到了更高海拔的區域。通常,海拔每上升1000米,氣溫就下降6℃。那么,這些昆蟲之所以朝著高海拔進發,應該與氣候變化有關。我注意到,一種天蛾科的蛾類此前的活動范圍僅限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地方,但現在已經將它的活動范圍擴大到了海拔1500~2000米的區域。在最近10年時間里,還有一些昆蟲分布范圍的海拔上升了150~200米。這樣的距離、這樣的海拔高度變化,對于小小的昆蟲來說確實是比較大了。
距離成都不遠的青城后山、西嶺雪山、雞冠山、貢嘎雪山……都有我觀察昆蟲分布位置變化的點位。在我統計的物種之中,透翅天蛾、青城箭環蝶、中華虎甲和深山鍬甲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種類,它們的分布范圍都有變化。以透翅天蛾為例。20年前,透翅天蛾在川西地區分布的最高海拔為890米;15年前,在川西分布的最高海拔為1100米;10年前,在海拔1220米的區域也能找到;而在2019年,它們開始飛上了海拔1450米的區域。
這樣的現象在絹蝶科種類身上表現得更加明顯。這些本來分布區域就比較高的物種似乎已經無路可退。22年前,四川的珍珠絹蝶最高可以分布在貢嘎雪山上海拔4680米的區域;2019年的數據則表明,珍珠絹蝶開始擴張到海拔5305米的區域——這已經到了一個極限區域,因為海拔達到5600米,昆蟲就很難生長。并且,山峰的高度也是有限的,昆蟲朝著高山遷徙,終究還是有盡頭的。20多年前,我曾經發現許多有絹蝶的地方。現在卻有80%的區域都已找不到絹蝶的蹤影。

珍珠絹蝶。20多年前,曾經發現許多有絹蝶的地方,現在已經難覓蹤影。
在貢嘎山區,過去有不少做絹蝶生意的人現都已經轉行了。2018年我到貢嘎山考察時,一位捕捉了20多年絹蝶的山民告訴我:過去當地人一個季度就能捕獲2000多只絹蝶;五六年前,他們一年只能捕獲200多只;而現在,已經沒有人再去捕捉,因為幾乎見不到絹蝶了。我注意到:隨著氣溫升高,在海拔4000米以上生活的絹蝶已經呈一種孤島狀分布,它們分散居住在十多個山峰之上,生殖隔離,基因開始缺少交流,種群逐漸走向沒落……
四川的十幾個絹蝶物種,絕大多數種類只生活在高山上,氣候變暖對它們的影響最為明顯,許多種類面臨滅絕。對于昆蟲來說,人們的捕捉并不是最可怕的,真正會導致它們種群滅絕的是環境的變化。
不過,就川西昆蟲種群的總體數量而言,還是相對穩定的。拿蝶類來說,我觀察統計:20世紀90年代有564種,最近20年調查深入之后,增加了100多種。但近5年并沒有什么增加,要突破蝴蝶總量的原有記錄,還是比較困難的。
在研究昆蟲與氣候關系問題上,英國、德國和丹麥的科學家們曾合作研究證明:隨著整個歐洲氣候逐漸變暖,蝴蝶和蜻蜓的群體擁有越來越多淺色系的成員。對于昆蟲來說,深色昆蟲吸收的太陽能更多,而淺色身體能夠反射太陽光,有助于防止昆蟲過熱。科學家觀察到,不僅深色物種逐漸朝更冷的北方撤退,而且顏色較淺的物種的地理活動范圍,也在逐漸朝北移動。

珍珠絹蝶。隨著氣候逐漸變暖,蝴蝶和蜻蜓的群體擁有越來越多淺色系的成員,而淺色系物種的活動范圍也在向北移動。

深夜,大量昆蟲被燈光吸引而來。燈誘是一種重要的昆蟲研究方式。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報告指出:過去100年,全球地表溫度平均增加了0.74℃,靠近兩極地區更是增加了2~5℃。全球氣候變暖對生物的影響是巨大的,對昆蟲的影響尤其明顯。昆蟲的種群分布、種群密度、基因改變等許多方面都產生了顯著的變化。根據聯合國的報告,通過對1600多種昆蟲的調查發現,其中940種明顯受到了全球變暖的影響,大量昆蟲向高海拔地區遷移。
另一方面,科學家發現:全球氣溫上升將導致蟲害增加,特別是在溫帶地區。這種效應是由于大多數昆蟲最適合生長的溫度區間為20~30℃,超過40℃昆蟲發育反而會停滯。熱帶地區的昆蟲本來就生活在最適合的溫度區間,氣溫升高反而會讓它們發育變慢。溫帶地區大多數時候沒有達到昆蟲最適合生長的溫度,因此在氣溫升高后,溫帶昆蟲種群的代謝增加,生長速度加快,它們也因此吃得更多。據統計,在溫帶地區,氣候每升高1℃,蟲害導致的糧食作物損失會增加10%~25%,如果全球平均溫度上升2℃,這將導致小麥、玉米和水稻這三種主要糧食作物的全球損失總計達2.13億噸。有科學家稱,據計算機模型預測:當地球溫度平均上升2℃時(這可能在2100年前后發生),小麥產量將減少46%,大米減少19%,玉米減少31%。美國的“玉米帶”、法國的麥田和中國的稻田等溫帶產糧地區將遭受的打擊更甚,而玉米、大米和小麥是大約40億人的主要食物來源。
在歐洲許多地方,例如倫敦、巴黎、法蘭克福等地,科學家已經堅持了上百年的燈誘昆蟲記錄,這些系統化的記錄資料對于當地環境保護具有極大參考價值。我也希望,對成都地區每年的燈誘昆蟲種類變動進行系統研究記錄。我所在的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目前已經是國家二級博物館,只要這個博物館存在,我們的研究就會每年堅持下去,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后,這些研究數據或許將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