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THEORY AND PRACTICE
我國工業設計教育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目前主要有4種產學研合作模式。(1)產業定向需求模式,是由高校牽頭組織團隊做定向設計服務,提高學生的項目實踐能力;(2)創客空間模式,是由高校教師與學生組織創客基地,并承擔相關產業的運營管理,以增進學生的研發能力,實現自主研發;(3)校企聯合模式,是國內眾多高校采取的模式,但效果各不相同,校企雙方在認知上的差異以及組織形式松散是導致合作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4)政府扶持模式,是由政府頒布相關政策和投創專項基金,建立設計園和產業園,其中,部分項目取得了可轉化及可實用的研究成果。但是政府扶持模式也存在人才培養環節脫節的情況。可見,目前我國工業設計產學研合作雖然多種多樣,但仍存在合作機制不完善、合作培養教學模式較單一等問題,亟需進行深入研究與實踐。
中國的工業設計教育已有近40年的歷史,產學研合作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在人才培養模式、產學研合作方式、設計成果轉化等方面均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深入研究并進行實踐。有學者指出,在當今社會,一方面,設計專業學生所接受的教育往往存在“去實踐性”,即學生缺乏實踐機會,設計的理念脫離實際;另一方面,設計作品市場化趨勢影響下的設計師則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商業利益上,在其設計實踐中往往忽視對理念的認識,造成實踐中理念認識的滯后。在這兩方面因素的作用之下,設計的發展出現了瓶頸,也正是設計發展的這種嚴峻形勢,引發了大家對設計理念和設計實踐相結合問題的思考。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理論是實踐的向導實踐的靈魂。大家都知道人類認識事物的規律,從實踐-理論-實踐-理論,如此反復,周而復始,每一次輪回都使理論有提升,理論是實踐中得來的精華又反過來指導人類更好地實踐,這樣人類社會才能進步,歷史的車輪才滾滾向前,推動全球的發展。一般說來,理論來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這是一條真理。
要想保證所設計的藝術作品質量更高,除了需要借助藝術設計學科中的具體內容外,還需要其它學科知識的輔助,從而更加全面的達成設計目標。在藝術設計過程中,雖然看似設計屬于一個人的專利,但卻少不了其它人員的配合,比如技術人員、生產人員、數據整理人員等,只有在相互合作的基礎上,才能完成藝術作品的設計工作。所以,藝術設計學科這種綜合性學科,更應該注重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
《設計》編輯部
202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