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沈小波

隆基的崛起是中國光伏業過去5年間發生的最重要事件之一。隆基擴張、擴張、再擴張的產能,邊界在哪里?隆基的信心又來自哪里?
隆基的崛起是中國光伏業過去5年間發生的最重要事件之一。過去5年,單晶完成了對多晶的逆轉,從光伏業的配角一躍成為絕對主角。隆基作為先知先行者,完整推動并獲益于這一光伏產業的歷史性轉折。
隆基的戰略預判和快速的市場動作令業界印象深刻。隆基的資本市場和產業擴張的聯動,迅速的改變了光伏產業生態,其擴張、擴張、再擴張的產能,以及齊頭并進的硅片、電池、組件三核心業務,不僅大大拓展了單晶的邊界,也令整個光伏產業成本快速下降,光伏的邊界也大為伸展。
隆基的迅速崛起注定會成為一個漂亮的商業案例。今年8月底,隆基綠能的市值突破了1000億元,這是中國首個突破千億市值的光伏企業。
但這不是隆基的終點,隆基的產能擴張始終在路上,從2014年開始橫向(單業務擴張產能)、縱向(向產業下游業務延伸)擴張產能以來,隆基又調整了產能規劃,繼續加大規模。
2016年隆基拋出的產能規劃規模之大已經令業界瞠目,隆基原計劃到2019年將單晶硅片產能擴張到20GW。要知道,2013年,隆基硅片產能僅1.3GW,2015年也不過5GW。今年4月,隆基發布產能布局計劃,調整了這一目標,預計2019年底產能將達到36GW,到2020年底,硅片產能將達65GW,遠超原來規劃的45GW。
隆基產能不斷擴張的邊界在哪里?隆基的信心又來自哪里?隆基對光伏業未來的判斷又如何?近日,《能源》雜志專訪了隆基樂葉副總裁唐旭輝,探討上述系列問題。
《能源》:四季度以來,隆基每個月都會公告擴產計劃,10月公布了4次擴產計劃,11月、12月又有擴產公告,隆基不斷的擴產,依據的是什么?
唐旭輝:隆基的擴產主要是是基于我們的客戶需求。我們擴產的目的是為客戶服務,擴產的規模是基于客戶未來三年的需求。有人認為,隆基是為了搶占市場、或者說基于對光伏的樂觀預期來擴產的,實際并不是這樣,因為這種超前的擴產很容易造成誤判,而基于客戶需求來擴產,未來的市場銷售就會比較穩健。
《能源》:從2014年以來,隆基從橫向擴張產能,縱向延伸產業鏈,這樣的戰略舉措是怎樣的考慮?
唐旭輝:隆基一以貫之考慮問題的角度是,如何讓光伏發電的度電成本可持續的降下來,我們在轉換效率和單位產出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是隆基單晶產品性價比提高了,所以相對的多晶的性價比顯得很薄弱,那自然會被市場淘汰,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
隆基所做的事情,都是從降低光伏度電成本的角度去考慮的。過去我們做硅片,發現了單晶在度電成本上的優勢,但是業內沒有人去做配套的電池、組件,于是隆基只能自己去做電池和組件,都是這個邏輯。
2014年的時候,隆基調研市場,當時市場上的組件轉換效率在15.5%左右的樣子,如果隆基的單晶硅片做成組件,同規格可以增加15瓦,這樣多晶組件往單晶轉就可以提高轉換效率1個多百分點。
2016年,隆基又推動PERC技術的商業化,又帶動整個產業轉換效率提升1個多百分點,這兩年轉換效率提升,是在PERC上做工藝優化,提升細節,下一次轉換效率的大幅度提升,需要新的技術。
隆基在硅片到組件這條產業鏈條上努力提高產出、降低成本。但是也要看到,最終決定發電成本的是整個光伏發電系統的單位產出、成本。我們認為,中國的光伏系統,目前還有很大的優化空間。
所以為了提升產業的系統設計水準,隆基也發展了自己的電站業務,隆基在這個領域有兩個子公司,一個是隆基清潔能源公司,主要做地面電站,另一個是隆基新能源公司,主要做分布式、BIPV。這塊業務在隆基收入中占比非常小,目的是為了樹立標桿,能夠影響發電集團和那些EPC公司,隆基做很多的示范案例,給下游的投資者提供一些投資方案,隆基并不是靠做電站來賺錢,目的是為了降低行業的度電成本。
《能源》:隆基硅片、電池、組件三個業務之間的產能關系是怎樣的?
唐旭輝:隆基的產業鏈布局是上大下小。上游的硅棒、硅片,是一體的,有多少硅棒,就加工成多少硅片。硅片這是一個環節。太陽能電池和組件,又是一個環節。做多少組件,就需要做多少電池,這是匹配的。
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存在階段性的缺口。組件可能產能擴張速度比較快,電池慢了,就要買一部分電池。比如說,讓合作伙伴幫忙加工一部分電池。
硅片環節和電池、組件環節的匹配原則,基本是電池、組件產能規模控制在硅片產能的40%以內。隆基要保證生產的硅片的60%是面向市場公開銷售的。
《能源》:隆基這些年財務表現非常亮眼,隨著光伏組件價格不斷下降,未來保持高利潤率會有有壓力?
唐旭輝:隆基的優勢是持續的高研發投入,使隆基的技術始終比別人領先一步,技術先進了,成本自然就會下降,就會持續保持一個較高的利潤率。
比如,別人在用砂漿切割技術切片的時候,隆基大量投入研究金剛線切割技術,一年凈投入2000萬元,沒有回報,花了接近2年的時間,隆基把金剛線切割技術研究成熟,切片成本一下子下降了50%。2015年隆基就全部采用金剛線切割技術,而全行業采用金剛線切割要到2018年,隆基等于享受了3年切割技術革新帶來的紅利。
再說PERC電池組件,2016年隆基就大規模生產、銷售PERC電池組件,別人還在賣普通的組件,我的PERC電池組件比普通組件每瓦價格高兩毛錢,成本只增加一毛錢,這一毛錢就是凈利潤。
我們今年又推166mm的M6大硅片,別人用的還是156.75mm、158.75mm的硅片,現在同行也開始在轉166mm硅片了。
隆基不需要絕對領先別人,只需要領先別人一個身位,在組件端,只需要領先半年,就可以維持一個比市場平均水平高的利潤率。
《能源》:那隆基如何做到保持技術領先的?
唐旭輝:還是靠大量的研發投入。隆基投入大量的資金,去研究怎么降低度電成本,怎么能給客戶帶來更大的價值。
隆基的研發不設上限,我們研發是立項制,每個工程師想到一個什么問題,要研究什么事,就會拿出來討論,我們有一個決策委員會,會討論你這個項目研究有沒有價值,有價值就會投入。
《能源》:隆基的大規模擴產也是降低成本的一個重要途徑吧?
唐旭輝:規模化也能降低成本,但是規模化是有邊際效應的,不是說規模一直大,成本都可以一直下降,到一定規模就不能再大,再大成本反而會上升。因為供應鏈管理難度會變大。
隆基的低成本、高利潤率來自領先一步的技術能力,這有賴于持續性的研發投入,帶來前瞻性的技術。
另一方面,是隆基設備的國產化和自給率,隆基很少在市場上買標準設備,而是根據工藝技術去研究這個設備應該怎么做,同時隆基會考慮未來技術的發展,這樣隆基在設計生產設備的時候,會留下技術接口,當技術升級時,只需要花很少的費用改造一下,就達到下一代產品技術應用標準。
這也是隆基差異化競爭力的一個源泉。隆基的產能布局都是基于我們差異化的工藝、設備打造的,當然,隆基只是設計所需的設備,具體制造可以交給設備制造廠家。
《能源》:你覺得今年單、多晶的市場比例會是多少?
唐旭輝:我們認為,到今年年底,全球單晶市場比例在65%-70%之間,中國的單晶比例還要高一些,會超過70%。
我覺得沒有必要糾結單晶、多晶,光伏市場的一個趨勢是高效化,更高的轉換效率,在同樣裝機容量前提下,可以更少占地,減少輔助設備用量,進而降低整個光伏系統的工程造價。只是單晶在高效這方面比多晶做的好。
《能源》:主管部門正在推進平價項目和通過競價配置光伏補貼項目,您認為目前光伏行業迎接平價是否做好準備?,
唐旭輝:什么叫平價呢?如果平的是煤電標桿電價,現在煤電標桿電價也已經可以上下浮動的。如果談和煤電的經濟性比較,我認為在部分地區已經實現了。比如達拉特旗的領跑者項目競價價格已經低于當地的脫硫煤電標桿電價了,每度電便宜了兩分多錢,接近10%的幅度。
光伏的經濟性已經非常強了,青海省的情況也是類似,但是有些地區,比如成都,受光照條件的限制,可能永遠都不會實現平價。
我認為,現在光伏產業最需要的不是補貼,而是不要限發,現在行業內通過很多手段發電量提高了3%、4%,結果上網一不理想,這點增量就被限掉了,做了無用功。

《能源》:那你希望主管部門做些什么?
唐旭輝:我認為國家最好的保障光伏產業的方法,是把整個電力行業市場化,不要去保護任何一個發電類別,那么光伏的發展會非常快,成長空間會非常大。今年可能只有10%區域光伏是最便宜的電源,明年可能有20%的區域,后年可能是50%。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火電企業在不斷向政府高層反映行業困境,要保護火電、發展火電,這樣光伏產業怎么辦?
我認為以光伏產業的技術水平,和進步的速度,并不害怕沒有補貼。現在最需要擔心的,反而是國家可能對化石能源或者說火力發電的保護。
《能源》:國外不少國家電力市場很完備,光伏的情況怎么樣?
唐旭輝:美國光伏市場的增長就比中國快。雖然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但是美國體制和中國不同,每個州都有自己的法律,可以規劃各州的化石能源退出的規劃,可以給補貼,鼓勵新能源發展。美國的電力增量很小,大量興建光伏電站主要取代存量電站,比如火電、核電等,歐洲的情況更不用說了。
東南亞的情況又不一樣。東南亞,像越南、泰國,這些國家,新能源的發展全部是在增量市場。他們和中國不一樣,沒有形成大量的火電資產,再因為環境的影響,發展新能源解決排放問題。他們純粹是從經濟性的角度考慮問題,光伏的經濟性比火電好,現在越南光伏的增長速度非常快,印度的情況也類似。
中國過去新能源的發展一直是依靠增量市場,每年的電力需求在增長,新能源在發展,火電也在發展,但是在電力需求放緩的背景下,以現在新能源的規模,要再保持高速增長,需要開始觸動存量市場,去替代火電。
中國有完整的火電產業鏈,過去的電力行業以火電為主,未來的電力規劃也是由他們主導,我擔心在未來的電力規劃中,可能會保護火電。
《能源》:你談到光伏產業的技術進步,不過光伏是有效率天花板的,這是否導致轉換效率和降低成本到一定水平就會停滯?
唐旭輝:現在光伏絕對主流是晶硅電池技術,硅的理論轉換效率是29%,但是業內還有很多創新性的技術沒有商業化,比如說HIT、IBC,以及實驗室里的多結、鈣鈦礦電池等,這些都是高效太陽能電池技術,只是目前成本比較高,還沒法商業化。
光伏產業有大量的接替性的新技術,就像原來的PERC技術,上世紀80年代就有了,隆基把PERC技術商業化,如今實現了大規模應用。
光伏行業有足夠的技術儲備,比如多結太陽能電池技術、鈣鈦礦太陽能技術和現有的晶硅電池技術結合,就可以突破硅的理論轉換效率。現在這些技術都在和時間賽跑,誰更成熟,誰就可能成為下一階段光伏市場效率大規模提升的商業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