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墨

1月15日,美國眾議院以228票對193票的表決結果,通過了將彈劾特朗普總統的指控提交參議院的動議。根據彈劾程序,參議院將在2月初對彈劾案作出裁決。
彈劾特朗普,過程比結果更有戲劇性。沒有多少人會懷疑,特朗普能最終挺過彈劾這一關。與這種確定性相比,特朗普能否過11月3日美國大選這一關成功連任,結果會保留到美國選民投票那一天。
與其猜測今年美國大選的結果,不如思考“特朗普2.0”的輪廓。因為,美國政治的不確定性并不等同于美國外交的不確定性。
從特朗普執政三年多的情況來看,如果他成功連任,美國的外交會在延續的基礎上適當調整;如果民主黨人入主白宮,美國的外交仍會帶有明顯的特朗普色彩。換句話說,2021年以后的美國,在外交上將是“特朗普2.0”時代。
對于中國來說,認清這一點尤為重要。無論2021年以后誰入主白宮,美國從大國戰略競爭的視角來看待外交的態勢不會改變,而競爭的主要對手無疑是中國。這種情況不會因為白宮易主而改變。
更為關鍵的是,在外交手段上美國的民主、共和兩黨已經開始“趨同”。對于特朗普政府發起的貿易戰,民主黨人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傷及同盟”。反對在經貿上對華施壓,在民主黨中并不是主流聲音,反倒是聯合盟友對華施壓的聲浪更高。
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簽署的前一天,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在華盛頓接待了歐盟貿易專員菲爾·霍根、日本產經大臣梶山弘志,舉行美歐日三方會談后發表了一份關于世貿組織改革的聯合聲明。
類似的聲明此前有過多次,甚至內容也大同小異,比如呼吁制定更為嚴格的國際貿易規則,限制國家補貼。那次聯合聲明更微妙的意義在于時機。
在特朗普的邏輯中,他恐嚇盟友的做法與其重塑美國同盟體系的意圖之間是不矛盾的。而從效果來看,至少目前還看不出特朗普在瓦解美國的同盟體系。
美國選擇在中美簽署協議的前一天發表美日歐聯合聲明,意在傳遞出雙重含義:一方面,告訴歐盟和日本,美國不會搞“越頂外交”;另一方面,向中國表明,在中美雙邊之外,美國還有一條“共同戰線”。
比如,“國家補貼”問題并沒有包括在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里,那么第二階段談判中如何處理,中國需要面對的可能不只是美國,還會有“場外”的歐盟和日本。
在經貿問題上,目前的特朗普政府已經開始從“單打獨斗”轉向“借助同盟”。而這一點,正是民主黨人的政策訴求。如果特朗普成功連任,勢必會循著這條路徑走。如果民主黨人入主白宮,這種趨勢只會更加強化。
1月15日中美簽署協議的那一天,美韓第6次駐韓美軍費用分攤問題談判結束,結果是不歡而散。對于特朗普的同盟外交,民主黨人最大的不滿,是擔心其“恐嚇”盟友的做法松動甚至瓦解美國的同盟體系,但對特朗普強壓盟友“多掏錢”的做法,是沒有異議的。
在特朗普的邏輯中,他恐嚇盟友的做法與其重塑美國同盟體系的意圖之間是不矛盾的。而從效果來看,至少目前還看不出特朗普在瓦解美國的同盟體系。
即便是特朗普沒能連任,民主黨籍總統的同盟外交,也不會是讓美國承擔更多軍費和安全責任。也就是說,特朗普2.0時代的同盟外交已經初露端倪,即在減少負擔的前提下重塑同盟體系。
至少從美國的戰略意圖上看,特朗普2.0時代的對華外交,可能會帶有更多的“同盟因素”。中美戰略競爭,或許將是一場“合縱連橫”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