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治民

征信,被稱為人們“經濟行為的身份證”,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讓個人經濟行為日益多元化,個人征信也越發受到關注。
1月17日,央行征信中心稱,自1月19日起,征信中心向社會公眾和金融機構提供二代格式信用報告查詢服務。
在這之前,1月5日,央行在2020年工作會議上提出,今年將穩步推進二代征信系統上線升級,加強個人征信信息安全管理和個人隱私保護。那么,二代征信到底有何新意?
央行征信系統的官方名稱是“國家金融信用信息數據庫”,俗稱“一代”央行征信系統,2006年上線,由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負責建設和運維,目前已運行10多年。
“一代”央行征信系統依法合規采集的信息,主要有三類:一是個人信貸信息,包括貸款、信用卡、擔保等業務信息;二是“先消費后付款”的信用信息,主要包括電信等公用事業繳費信息;三是公共信息,主要包括行政許可與處罰信息、法院失信被執行人信息等。
因現行的征信系統覆蓋人群有限,且后續在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借貸信息沒法納入,一代征信系統的瓶頸越發明顯。早在2011年2月,央行征信中心正式啟動征信系統二代建設。歷經數年,期間,曾多次傳出央行第二代征信要上線的消息。
最近的一次是2019年4月。隨后,央行征信中心相關負責人答記者問,回應稱“征信系統升級優化工作仍在進行當中,并無明確的上線時間表”。
雖然征信中心否認了二代征信上線的消息,但也透露了新版信用報告的變動。據當時21世紀經濟報道消息稱,二代個人征信報告包括八部分:報告頭、個人基本信息、信息概要、信貸交易信息明細、非信貸交易信息明細、公共信息明細、標注及聲明信息、查詢記錄。
與現行的一代征信相比,升級后的二代征信系統,亮點不少,其一,將個人的基本信息和信貸信息分開采集,前者按個人主體采集,后者按賬戶為中心采集,以此來擴大征信覆蓋的信息。
在個人主體信息方面,不僅完整展示個人學歷、就業、電子郵箱、通訊地址、所有個人手機號(頻繁更換手機號和住所都會被納入記錄)等,也采集配偶的相關個人信息。同時,也增加了個人公共信息的采集,如記錄欠稅、民事裁決、強制執行、行政獎懲、低保救助、執業資格等信息。
在個人信用數據采集上,重點采集循環貸、信用卡大額專項分期、企業為個人擔保、個人為企業擔保、逾期后還款信息等一代征信沒有覆蓋的信息。如在信用卡大額專項分期上,新版征信報告將增加分期時間、分期金額。
其二,信息更新更及時。根據要求,各機構在采集時點T+1向征信中心報送數據。以前征信信息更新至少需要十天,現在最多兩天,這也意味著想利用銀行征信更新的時間差,申請多頭貸款將成為過去式。
截至2019年年底,征信系統已采集10.2億自然人、2834.1萬戶企業和其他組織的信息,規模已位居世界前列;個人和企業征信系統分別接入機構3737家和3613家,年度查詢量分別達到24億次和1.1億次。
如果說風險控制是金融的命脈,那么,征信是風控的重要依托,特別是互聯網金融時代,個人征信的重要性被再度凸顯。
現行的征信系統收集的信貸信息依舊以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信息為主,依舊有4.6億人沒有覆蓋。2011年開始,以P2P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的迅猛發展,對征信服務提出了新的需求。也正是這一年,央行啟動第二代征信系統建設。
現行的征信系統收集的信貸信息依舊以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信息為主,依舊有4.6億人沒有覆蓋。
2013年3月15日,央行的《征信業管理條例》開始實施,標志著民營征信機構可以申請個人征信牌照。
在2015年1月5日宣布由八家民間個人征信機構開始個人征信工作的試點,首批試點8家機構是芝麻信用、騰訊征信、深圳前海征信、鵬元征信、中誠信征信、中智誠征信、拉卡拉信用、北京華道征信。希望通過技術手段,將散落在互聯網的大數據轉變為信貸數據,開啟征信新模式,與央行征信互補。
但這8家機構以各自業務或平臺積累的數據開展服務,形成了各自的征信評判體系,且平臺之間數據共享不暢,即便是信用不佳的人,也能到不同平臺得到不同額度的貸款,多頭借債風險開始積聚。
2018年年初,百行征信順利獲得征信牌照,成為國內首家市場化的個人征信機構,百行征信注冊資本10億元,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持股36%,上述八家個人征信公司分別持股8%。
至此,我國“國家+市場”征信雙軌制形成,區別于央行征信以收集銀行數據為主,百行征信接入的數據主要包括P2P、小貸等互聯網金融公司借貸數據,以及部分中小類銀行機構、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等的數據,與央行征信系統形成互補,主要服務新金融機構和中小銀行。
經過近兩年的發展,截至2019年10月底,百行征信拓展機構數超1200家,其中,與750家機構簽訂信息共享協議。百行征信個人征信系統收錄自然人信息主體數突破1億人,信貸賬戶數超過1.2億個。目前,已經并向市場推出三款產品:個人信用報告、特別關注名單和信息核實核驗。這三款產品主要目的是解決互聯網金融,因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風控問題。其中,特別關注名單主要為了解決機構面臨的多頭借貸、惡意騙貸等線上欺詐問題。
1月14日,百行征信APP上線,公測時間截止至2020年3月31日。APP上顯示,百行征信可提供10次免費查詢個人信用報告。百行征信提供的個人信用報告中,包含個人身份信息、居住信息、職業信息、信貸記錄、被查詢記錄等7大類信息,其中,信貸記錄覆蓋了累計賬戶數、當前授信總額、未結清總余額、當前逾期賬戶數、當前逾期金額以及累計逾期次數等細節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芝麻信用、騰訊征信、前海征信在上述八家機構中,擁有的數據相對比較豐富,但據公開媒體報道,這三家機構除了參與對百行征信的股本投資,均沒有對百行征信有數據輸出。
不僅如此,百行征信接入的外部新金融機構數據也有限,特別是當P2P爆雷潮來襲時,多頭借債風險爆發,波及效應明顯。
為了接入更多的多頭借貸信息、彌補目前征信系統數據不足的問題,去年9月2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等機構聯合發布相關通知,要求仍在營業P2P網貸機構接入征信機構,以解決銀行信息不對稱問題,防范共債風險。
隨著P2P陸續接入征信系統,多頭借貸信息更新全面,但在一代征信系統中,個人借貸數據從放貸機構報送到征信系統,最后體現在個人征信報告上,這中間有一定的時間差,極端情況下,發生在本月的逾期和貸款,到下個月才會記錄,尤其是在接近月底的時期。
在這樣的背景下,二代央行征信系統實行各機構T+1向征信中心報送數據的規定,只需要2個工作日就能更新完成,不僅能更準確地反映征信情況,還將多頭借債扼殺在搖籃中。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遠于其身”,征信一詞源于《左傳·昭公八年》。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對征信給出的定義,是指對企業、事業單位等組織的信用信息和個人的信用信息進行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活動。
這就意味著,即便二代征信系統覆蓋的信息拓展到非信貸交易的公共信息,但追本溯源,依舊以個人信用數據為主。近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撰文《征信不是超級警察》表示,“通俗地說,個人信用數據基本上指的就是借債還錢的數據,而征信就是減少有人借錢不還的風險,同時也幫助有還錢習慣的人順利地借錢。”
“征信系統不是筐,不能什么信息都往里面裝”,穆長春指出,征信系統也是金融基礎設施的一部分,是一個公共產品。
我國個人征信體系的建設源于1999年7月,上海資信有限公司成立,經過20年的發展,如今,隨著銀行個人信貸發展以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征信應用的場景已經不僅僅局限在傳統的銀行信貸場景,開啟逐漸向其他領域拓展,但目前征信系統提供的征信產品,整體上比較單一,無法覆蓋新型的多元場景,產品普適性不高。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征信產品單一的背后是,征信系統覆蓋的信息不夠多元,且共享程度不高。如今,百行征信側重吸納互聯網新金融機構的交易數據,二代征信系統在升級后將擴大個人信用數據采集,同時將增加非信貸交易的公共信息,從多維度衡量個人的信用狀況。
但擴大數據采集和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是兩難問題。“征信系統不是筐,不能什么信息都往里面裝”,穆長春指出,征信系統也是金融基礎設施的一部分,是一個公共產品。
征信作為公共產品,本身就有很強的外部性,這種外部性主要體現在:其一,隨著征信系統記錄的個人信用信息、公共信息越多,也會促使用戶加強對個人信用信息的管理,從源頭強化了個人信貸紀律,這可以算作正外部性。
其二,個人信用信息,直接影響社會大眾的隱私保護、信貸公平性等公共利益,如果沒有明確的信息采集邊界而帶來過度采集個人信息,帶來的后果不堪設想。
穆長春建議,要以“最少、必要”的原則進行信息采集、保存和加工,避免因過度采集而對個人隱私的傷害。
欣慰的是,目前對個人信用報告的查詢,有嚴格的程序,對于征信的管理,已有《征信機構管理辦法》《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
盡管如此,對個體而言,信用無小事,管理好自己的信用記錄依舊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