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應峰
轉眼進入冬天。清晨在上班的路上,在經過人民廣場時,我看見老龍一如既往地“抱樹”緩緩而行。老龍是我的同事,每天早上都在廣場“抱樹”而行。
所謂抱樹,就是擺出抱樹的樣子且行且走。他一雙手抬至胸前,微曲而抱,暗中用勁,就像真的是抱著一棵大樹在行走一樣。我好奇地問,這種鍛煉方式到底有什么功效?他只是微微一笑,理性而沉著,海闊天空、云卷云舒的樣子。從他滿面生機盎然的精神狀態看得出,他是沾了長期抱樹而行的光的。
老龍抱樹,抱出了一個好身體,抱出了一種生機勃勃、云淡風輕的人生氣象。
忽然就想到了《世說新語》,其中一個故事忽閃出抱樹的姿態。書中記載: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謹。家有一李樹,結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時風雨忽至,祥抱樹而泣。”意思是說,王祥對待他的后母朱夫人,非常謙恭謹慎。他家有一棵李樹,結的果實很好,后母一直讓他看守那棵樹。有一次,王祥正看守李樹時忽然起了風雨,他就抱著樹哭泣。
王祥何許人也?他就是二十四孝中“臥冰求鯉”的晉朝孝子。有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臥于冰上,寒冰因王祥的赤誠而融化,從裂縫處躍出兩條鯉魚來。王祥喜極,持魚而歸,供奉繼母。王祥因此被稱為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這個故事中的“抱樹”,是實打實的,場景是在風雨之中。王祥在風雨忽至時為什么抱樹?因為他怕樹上掛結的李子因風吹雨打而掉落在地。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抱著李子樹盡可能不讓李子樹搖動。然而,因風雨太大,他在止不住李子樹搖晃的情況下,只能傷心地哭泣。
王祥抱樹,因為有一份忠于職守的天性,更因為有一顆誠摯孝順的赤子之心。
有俗語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這里的抱樹又意味著什么?很簡單,這同我們小時候聽到的“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這里說的“抱樹”,是樹橫著,擱在肩頭,環臂而抱,以防自肩頭滑落。若是“三個人抱樹”,這樹的分量肯定輕不了,如果出現有人偷懶的情況,分量分配不均,超負荷的重量就會壓在其中一個人身上,容易導致意外發生,以致危及生命安全。
“三人不抱樹”,詮釋的,其實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的生存之道。
而本真的抱樹之姿,不管是豎抱、橫抱還是合抱,都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態度,一種可資咀嚼的生活場景,一種值得回味、值得取舍的人生姿態。
選自《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