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麗
母乳喂養是一種常見的喂養方式。相關研究與調查證明,母乳喂養可保障新生兒營養齊全,與一般不用母乳喂養的人比較,嬰兒生長更為健康。現階段,世界組織已經明確表示,母乳喂養可減少兒童死亡率,其對嬰兒產生的影響會一直延伸到成年。
然而,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布的《中國母乳喂養影響因素調查報告》顯示,我國6個月內嬰兒純母乳喂養率只有29.2%,這一數據,距離《中國兒童發展綱要( 2011-2020)》和《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提出的“2020年我國純母乳喂養率達到50%”的目標仍有一定的距離,遠低于43%的世界平均水平和37%的中低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那么,我們母乳喂養率為什么難以上升?該如何應對呢?
《柳葉刀》曾發表研究表示,影響母乳喂養的因素主要有社會文化環境;醫療體系、家庭社會、職場環境(如公司配套母嬰室設施、產假時長等);母嬰特性(新生兒疾病等)與母嬰關系(母嬰分離、孩子由老人帶等)4大因素。其中,母嬰特性導致的母乳喂養困難所占比重最大,具體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剖宮產 部分剖宮產產婦由于麻醉導致手術過后體位受到一定限制,無法滿足母乳喂養需求,加上剖宮產導致傷口疼痛會擔心自身恢復,甚至會加重腹痛,因此而不愿進行母乳喂養。還有部分產婦、尤其妊高癥患者,擔心其在懷孕過程中用藥,導致乳汁中含有藥物成分,會對嬰兒身體健康造成損害,所以放棄母乳喂養。
乳房問題 部分產婦在產前未接受健康宣教,不了解母乳喂養對于自身以及嬰兒的益處,加上其可能在產前并未做系統檢查,導致對母乳喂養充滿擔憂,進而產生抵觸情緒。還有部分產婦由于乳頭處于扁平狀態或乳頭皸裂,導致其喂養難度加大。
新生兒吸吮 由于部分新生有口腔疾病或是舌系太短,吸吮效率較低,加大母乳喂養難度。
對于不同原因造成的母乳喂養困難,我們要區別對待,積極尋求解決方法。
剖宮產后護理 孕婦在產前要積極接受健康宣教,加強對母乳喂養的重視。要知道,母乳特別是初乳,含有嬰兒所需的豐富營養與抗體,是任何乳制品都不可代替的優質乳,有利于嬰兒健康成長。
產后,盡量在30分鐘內與嬰兒接觸,增進彼此關系,這能為母乳喂養奠定良好的基礎。產婦應向醫護人員學習正確的母乳喂養姿勢,可以避免傷口出現意外,緩解疼痛,這對之后子宮恢復作用很大。
對于產前用藥的情況,產婦也沒必要擔心,大部分藥物是經過肝臟代謝的,其在乳汁中幾乎不存在,因此,不用擔心藥物會對孩子造成影響。
乳房護理 在為嬰兒實施母乳喂養之前,應該在醫護人員指導下,對乳房實施科學護理,可使用抽吸法、伸展法等使內陷的乳頭突出,使嬰兒可吸吮到乳汁。喂養時,可先讓嬰兒吸吮乳頭凹陷較為顯著的一側,也可借助橡膠奶頭進行哺乳。乳頭皸裂的產婦,可于每次母乳結束后,在乳頭上涂抹乳汁,保障其快速康復。
新生兒吸吮護理 對舌系較短、有口腔疾病的新生兒,應對其實施針對性處理,再實施母乳喂養。如果新生兒由于過于興奮而導致喂養困難時,母親可將其抱起,使其保持情緒平穩。對部分無法有效吸吮到乳汁的新生兒,可將乳汁擠出,暫時利用小勺喂養。
當然,母乳喂養絕非新手媽媽一人之事,父親角色必須全程積極參與,除了學習哺乳姿勢、如何擠乳、如何使用背巾這些知識,還應給予妻兒貼心照顧,比如幫助照顧寶寶、陪寶寶玩、多給寶寶愛的撫觸,協調其他家人的情緒及生活,維護好家庭關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