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佳莉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第四實驗小學,福建莆田 351100)
在現代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要積極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引導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實現學生快速、健康成長。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語文知識,使學生擁有利用語文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思考的過程能夠為人們帶來快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提問與思考不能僅停留在表面層次,要重視問題的深度,要使學生能夠展開深入的思考,對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從而更好地體會事物最深層次的本質與內涵[1]。因此,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對知識點展開深入學習,從而在對文本內容進行解讀的過程中實現自身語文核心素養的提高。例如,教師在講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先讓學生閱讀、思考、分析:從哪些因素上能夠判斷出是回憶?這種問題過于簡單,學生在閱讀后能夠快速找出答案,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并沒有起到任何有效幫助。因此,教師可以提高問題的難度,讓學生自主思考:為什么作者會有憂愁呢?這樣的問題會調動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能夠投入深度思考當中。學生在這樣的思考中發揮想象力,對文字進行有效分析。教師要在學生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為什么到了這個節日,作者就會加倍思念家中的親人呢?
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通過高質量的教學情境的創設,陶冶學生的情操,鍛煉學生的審美意識與能力,正面影響學生的情感。例如,在學習《尋找春天》時,文中描繪了春天的美景,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對文中描寫的景象展開想象:為什么把春天比喻成害羞的姑娘?教師可以讓學生深入體會自然之美與文字之美,還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春天美景的圖片,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閱讀文字,和自己幻想的景色進行對比,使學生能夠對自然的魅力形成更大的興趣。教師要培養學生對美的認知,要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還要塑造學生良好的人生觀,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審美教育的開展不僅是對學生個人能力的一種鍛煉,還是對學生性格與意識的有效培養。通過審美能力的訓練,學生將會更好地理解真善美,更好地感悟人生,更好地認識社會。教師要通過審美教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能夠保持身心健康,以正確的行為意識開展學習和生活,從生活當中得到更好的感悟。因此,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能力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非常明顯的促進作用,對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快速提高也有著良好的輔助作用。
中華傳統文化當中有非常多的高質量內容適合應用到語文教學當中。通過傳統文化的融入,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2]。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漢字展開思考和想象,分析每一個字的組成及其所象征的事物,并培養學生的文字運用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文字帶來的美,在學生鑒賞文本的過程中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例如,教師可以在完成教學工作后,引導學生展開課外閱讀,并為學生講述一些傳統文化當中的經典故事,如成語故事、寓言故事等,以此豐富學生的視野,使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的語文知識。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收集一些小故事,在課堂上與同學們分享。教師要讓學生講述小故事,并展開思考。例如,當有學生講“烏鴉反哺”時,教師便可以讓學生思考“孝道”:動物都懂得感恩父母,何況是人呢?培養學生孝順父母的思想,要讓學生給予自己的父母更多的理解和關心。再如,有些學生會分享“三氣周瑜”的故事,故事當中諸葛亮用計三次氣倒了周瑜。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周瑜遭遇失敗的原因展開思考,并發表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師要為學生進行總結,其主要原因便是周瑜的心胸過于狹窄,對諸葛亮的能力十分嫉妒。教師要讓學生深入思考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應當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還要引導學生積極地學習他人的優點,與身邊的人成為朋友,大家要在團結向上的氛圍中相互幫助、共同進步。對他人的嫉妒不僅不會得到收獲,還會對自己的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夠體會語文知識當中的人文精神,從而能夠更加主動地與人交流,向好的方向發展。
總之,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將人文因素作為有效的教學工具,加強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語文教學中高效課堂的建設要重視實用性,要以最為直接和有效的教學方式對學生展開針對性培養,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最大的收獲[3]。第一,教師要讓課堂教學充滿情感,為學生營造出充滿人文性的學習氛圍。充滿激情的課堂才是適合學生展開學習的課堂,才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到教師的教學工作當中。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使學生以高昂的情緒投入學習當中。第二,教師需要將語文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課堂教學匯總,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有效的交流時間和空間。例如,在為學生講授有關風景的相關知識內容時,教師為學生引入《桂林山水》這課內容,讓學生在知識內容學習之際進行討論,通過討論文章描寫的方式,讓學生思考不同景觀的描寫手法,然后讓學生結合所學內容,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該文章的仿寫訓練。大家在相互討論中能了解到知識內容的特點,進而在深化整體知識素養的同時,形成較好的文學感悟,從而推進學生的素養培養。第三,教師要創造開放性的課堂。教學工作不能僅由教師講解,同時還要讓學生通過交流的方式將自己的感悟與體驗進行橫向交流。例如,在講解《烏鴉喝水》這篇文章時,教師要讓學生先閱讀文本,對文本內容展開思考。之后教師讓學生分析并將自己的想法表述出來,并與同學們進行交流,在彼此交換意見的過程中產生思維的碰撞,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高效課堂的實用性可以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開展學習活動,也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
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便是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開放性的課堂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鍛煉語言能力,使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將自己的想法最為準確地表達出來,提高教學有效性。
語文教師要在教學工作中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主要的教學工作內容,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在培養學生能力的同時鍛煉學生的心性,使學生能夠在能力與心理上共同健康成長。教師要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展開教學工作,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使學生能夠在成長的道路上快速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