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濤

抑郁癥業已成為常見疾病。據國內一項統計,中國自殺和自殺未遂的人群中,50%~70%是抑郁癥患者。近年來,軍隊官兵因患抑郁癥導致極端行為呈現增多的趨勢,給單位、家庭和部隊建設造成巨大損失。從有關部門發布的報告來看,很大比例的自殺事件與當事人重度抑郁有關。抑郁癥的發病率如此之高,但官兵對抑郁癥的認識度卻極低,導致抑郁癥患者接受系統治療的比例很低。因此,有必要提高官兵對抑郁癥的了解,走出認識誤區,減少該病癥對部隊官兵的危害。
1.錯把抑郁情緒當成抑郁癥。工作生活中,經常會聽到身邊戰友說“我抑郁了!”我們聽到后往往會說“想開點,都會過去的”。以上涉及兩個誤區,一是錯把抑郁情緒或抑郁狀態當成抑郁癥,二是把想不開看作罹患抑郁癥的原因。實際上,抑郁情緒是一種常見的情緒,表現為情緒低落、不開心,人人都可能碰到;抑郁狀態是指具有部分抑郁癥的特征,但是還沒有達到抑郁癥的診斷標準;抑郁癥則是一種疾病,需要進行精神科檢查之后才能確定。通俗來講,如果抑郁情緒已經出現了2 周以上,并且抑郁干擾了生活,讓人無法正常笑出來,使人的學習和感知能力下降,并影響到了去熱愛周邊的人和事,那么就可能是達到抑郁癥的診斷標準了,需要重視起來。
2.把罹患抑郁癥看成是脆弱。我軍歷來崇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這種戰斗精神,軍人也往往被視為最勇敢的群體。在大多數人眼里,脆弱、矯情、想不開被視為罹患抑郁癥的原因。這種認識誤區導致一些患抑郁癥的官兵不敢公開自己的病情。同時,一些已經有明顯抑郁癥癥狀的官兵,怕被打上不勇敢的標簽而不敢去醫院進行診治,或者不愿相信自己會患抑郁癥這一疾病,致使病情不斷加重。抑郁癥是一類復雜疾病。研究表明,它與遺傳基因、神經遞質、神經細胞和心理模式都有關系,但是具體是哪種原因導致抑郁癥,直至目前仍無定論。美國第16 任總統林肯、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硬漢作家海明威等人,都曾罹患抑郁癥,但他們都性格堅韌。丘吉爾一生都飽受抑郁癥的折磨,他很形象地稱自己的病情為黑狗,并一直與它作斗爭。所以,簡單地把抑郁癥看成是脆弱,是不科學的。
3.認為抑郁癥是絕癥。有研究表明抑郁癥患者如果不接受治療,有的患者會自然康復,有的患者病情會反反復復最終發展成慢性,有的患者最終會選擇自殺。引起社會關注的往往是自殺這部分患者,近些年明星、官員因抑郁癥自殺的案例經常見諸報端,引起媒體關注。2014年第七屆全國心理衛生學術大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有約20 萬人因抑郁癥自殺,數量之大令人驚駭。但抑郁癥絕不是絕癥,只要依照醫囑堅持服藥,絕大部分能夠治愈。特別是輕度和中度抑郁癥,經過心理治療或者堅持服藥一段時間后,是能夠痊愈、回歸正常生活的。抑郁癥不是肢體的崩壞,而是生氣的喪失。對于患者來說,重要的是不要喪失對治療的希望。
4.管理者用錯誤的方式看管抑郁癥患者。很多官兵一聽到“抑郁癥”,馬上會聯想到“精神病”,轉而就會用異樣的眼神看待患病戰友。非專業人員平時所說的精神病,戰友們往往把它等同于精神分裂癥。事實上,精神疾病的分類非常廣泛,精神分裂癥只是其中一種,抑郁癥、焦慮癥、失眠癥等都屬于精神疾病的范疇。患抑郁癥、焦慮癥等的病人和正常人很接近,思路很清晰,與精神分裂癥大不一樣。但是,在管理上,有人往往以對待精神分裂癥病人的方式對待患抑郁癥的戰友。據了解,在基層一旦有官兵患抑郁癥,管理者要么想方設法讓病人長期住院治療,把管理責任轉移給醫院;要么在營區內安排人員輪流“陪伴”,以防出現意外情況。這些行為,往往加重患病戰友的心理負擔,影響治療效果。
1.敢于到專科醫院就診。生活中,經常會有官兵半認真半開玩笑地說:我抑郁了。一般情況下,這些官兵可能只是體驗到抑郁情緒,或者處于抑郁狀態,還達不到抑郁癥的程度。而如果抑郁狀態已經持續3周以上,感覺不到快樂,自我評價不斷降低,影響到了正常的訓練和生活,就需要重視起來了。但現實情況是,抑郁癥患者就診率偏低,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患者本人及身邊人對抑郁癥的病恥感太強。對于生理疾病,大家能夠接受;而對于抑郁癥,則認為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心理而導致,覺得患病是一種“恥辱”,不敢向他人言說,甚至不敢去醫院診斷。有些人偷偷在網上做一些測試,往往很多癥狀自己都能“對號入座”,卻不知該怎么解決,或受網上不科學的治療方法誤導,更加重了病情。患病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逃避病情、怕別人用異樣的眼光看自己,我們需要正確認識它,勇敢去就醫。相比之下,綜合性醫院對抑郁癥的綜合識別率還普遍較低,建議直接去精神專科醫院就診。
2.確診后堅持服藥。很多患者接受了專業的診斷,醫生也給開了藥物,但有相當一部分患者私自停藥后因病情反復走向極端。全球每年都會有數十種抗抑郁新藥推出,但沒有哪一種藥物能夠立竿見影。很多情況下,醫生第一次開藥不一定完全對癥,需要患者服用一段時間后根據藥效進行微調,藥效也至少在2~3 周之后才出現,需要患者和家屬有足夠的耐心。很多患者服藥幾天后,發現沒有效果,就放棄服藥;也有的患者在服藥后,藥物副作用比藥效來得更快,不堪忍受痛苦而放棄,造成治療前功盡棄。藥物副作用確實存在,但不能因小失大。所以,醫生做出診斷后,一定要堅持服藥、克服困難,等待藥效出現、迎接“新生”。
3.進行心理治療。抑郁癥往往會伴隨著認知功能障礙,心理治療正是通過改變認知、調整情緒狀態來起到治療作用。當前,能對患者認知功能有積極作用的藥物也成為新一代抗抑郁藥物的主流。輕度抑郁癥患者,不需服藥,心理治療能夠有很好的治療作用;中度和重度患者,最有效的辦法則是服藥,除此之外,有必要加以系統的心理治療。近年來,認知行為療法(CBT)對治療抑郁癥的作用受到了廣泛認可,它能幫助患者改變不合理認知,增加積極的思維和健康行為,改善情緒,減輕痛苦,進而改善日常生活功能。大量案例研究也證實,心理動力學療法、婚姻和家庭治療等其他方法對治療抑郁癥也有顯著的效果,這些療法能夠化解患者抑郁情緒,樹立生活的希望。
4.構建社會支持系統。對于絕大多數抑郁癥患者來說,來自身邊人的支持理解太少,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數人對該疾病了解太少、誤解或者是維持所謂的臉面。而事實上,很多抑郁癥患者走向極端,也跟親友的不理解甚至是言語攻擊有關。對于一些患者來說,來自社會的支持、陪伴則是他們存活于世的救命稻草。當前,患者容易尋求的支持來自幾個方面:一是專業人員,包括精神科醫生和心理咨詢師;二是病友這個群體的交流、傾訴和鼓勵,包括網上的聊天群和線下的病友互助團體;三是抗抑郁行動志愿者,這個群體越來越壯大,成員包括專業的咨詢師和抑郁癥康復人員。抑郁癥患者需要通過這些群體,構建起社會支持系統來戰勝病魔。此外,患者要保持一個良好的運動習慣??茖W研究證實,運動時大腦會分泌讓人愉悅的物質,能夠減輕壓力、起到治療作用。運動也可謂患者本人的自我支持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