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司坤
自A股新年開盤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國衛生領域對醫療防護用品需求劇增,在醫療用品企業加班加點擴大產量的同時,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跨界”生產口罩、防護服等醫療防護用品,A股醫療板塊和“口罩概念股”連日受到熱捧。不過,在10日A股收盤后,口罩概念指數下跌為3.14%,而其此前5日漲幅達20.57%,近20日漲幅為60.3%。專業人士表示,企業短期“跨界”生產口罩等普通衛生防護用品門檻并不高,我國的工業潛力也很大,但未來持續形成產業尚需全產業鏈的提升與積累。
超3000家企業新增“口罩防護服”等業務
近期不少上市公司“跨界”生產防疫物資,比亞迪、中石化、富士康均加入了口罩生產大軍。2月9日傍晚,廣汽部件第一臺口罩生產線樣機已經制造完畢,通過一條高速的口罩自動生產線,成卷的無紡布被自動切割成口罩的外形,疊壓后自動焊接耳帶,經過消毒等程序包裝成品,待2月10日調試完畢后即可生產。以工商注冊變更信息為標準,自2020年1月1日至2月7日,全國超過3000家企業經營范圍新增了“口罩、防護服、消毒液、測溫儀、醫療器械”等業務,其中近700家為科技推廣、軟件信息技術服務業等企業。
除了上述跨界廠家,一批生產紙尿褲、內衣等與口罩關系更為密切產品的廠家,也在經過員工培訓、改造新生產線后,紛紛開始轉產口罩。
近日,爹地寶貝、三槍內衣、紅豆服飾、水星家紡等一批棉紡企業均停下了紙尿褲、內衣等產品的原定生產計劃,連夜改做醫用口罩和防護服。水星家紡宣布,其10條被服生產線已改為了防護服生產線,日產能2000套。三槍集團已將第一批符合規格的5000件防護服交往前線。從事母嬰領域生產的企業爹地寶貝從1月28日接到政府部門意見開始進行口罩的規劃轉產,預計首批生產線本月中旬即可投產,各產線的規劃產能已提速至250萬只/天。
與國際巨頭差多遠
《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此次疫情除了顯示出中國衛生防護用品在產能上的應急生產能力外,也暴露出高端衛護產品對國際品牌的依賴。在防護口罩方面,僅僅3M和霍尼韋爾兩家就在國內擁有大量市場份額。盡管口罩只是3M和霍尼韋爾的副業,卻占據中國口罩市場第一和第三把交椅。除口罩外,3M公司的護目鏡、面屏等醫療防護設備國內需求也很大中國品牌網發布的《2020年度口罩行業十大品牌排行榜》顯示,國內口罩品牌前五名依次分別是3M、綠盾、霍尼韋爾、優唯斯和三次元。除綠盾外,另外四家都是清一色的外資品牌,這樣的局面已經延續多年。
有業內人士向預測,如果按照防霾口罩領域計算,3M口罩可能占有國內市場大概90%的份額。據3M公司介紹,相較于普通口罩,該公司產品的技術優勢為高效靜電濾棉技術,在保障呼吸的同時可提高過濾顆粒物的效率。不過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雷利民此前曾表示,國內口罩生產商同國外廠商技術差距并不大,但在品牌上相差非常遠。
成立于1885年的霍尼韋爾總市值高達1224億美元,為世界五百強的百強企業,擁有航空航天集團、智能建筑科技集團、特性材料和技術集團、安全與生產力解決方案集團四大業務部門。相關統計顯示,當前我國超半數個體衛生防護用品企業都停留在分散的、手工作坊式的陳舊生產方式上。
防護服方面,中國各級疾控部門及醫院廣泛使用的一次性防護服多是由美國杜邦公司生產的特衛強材料的防護服。杜邦是全球最大的防護服生產商之一,此次疫情發生后,杜邦通過國內外資源,向中國市場投放了100多萬件防護服。而我國國內一些企業在醫療物資緊缺的情況下,通過“全球采購”的形式從國外購買的防護服,也是杜邦的產品為主。
產業鏈條尚需構建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10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A股在節后幾個交易日,資本對可以生產口罩或者防護服的一些企業都出現了持續的炒作,除了口罩、防護服以外,還有相關的藥品、醫療器械,以及一些化學原料企業都受到這輪行情的帶動,但疫情對這些企業的影響只是暫時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趙英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生產醫用防護用品的工業潛力很大,生產口罩嚴格地說從工藝角度不難,主要問題是兩頭,“一個是上游的石化原料和材料的保證,石化產品就是調整工藝配比的問題,比較容易,從下游來看,在紡織領域比較好操作。但需要把口罩領域需要的一套流程、必要的技術專業標準以及生產流程、管理流程學過來。”不過趙英也提醒到,現在馬上培訓出一套工人隊伍來,也還是很難的。
浙江隆泰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吳康平10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防護服生產的工藝不復雜,難在供應鏈。“防護服生產要用到的面料是美國杜邦公司一個專門做防護服的面料,受工信部調配,不是每個企業都能弄到。國產有些面料也能用,但是沒貨,造成中間商提價,一件防護成本就要80元人民幣。”此外,防護服里面有橡皮筋、拉鏈等配套件,但由于目前配套工廠不讓復工,導致配套困難。這是整個鏈條的問題,不是某一個單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