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潔


摘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本市場也日益完善,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越來越影響到市場的健康發展,而審計行業在增強會計信息的可信度上發揮著愈發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來國內發生的大量審計失敗案例,引發人們高度關注,人們震驚于舞弊造假手段之多,竟能瞞天過海,從而越來越質疑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質量。
關鍵詞:審計失敗;財務舞弊;審計沖突理論
一、緒論
近些年,我國證監會對各類違法審計工作進行嚴查,審計工作遭到大眾質疑,人們對審計人員提高審計質量的呼聲越來越高。在此背景下,總結幾點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失敗的常見原因,探討審計失敗的相應防范對策,減少審計失敗的發生幾率,完善事務所的質量控制制度,對于提高財務信息質量意義重大。
會計師事務所作為管控經濟市場秩序,肩負起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會計師事務所,同時也是國家宏觀調控市場經濟的實際操作方,在國家經濟、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不容小覷,所在的地位無可取代。本文通過研究T會計師事務所對R公司審計過程中審計方、被審計方以及審計監管部門的表現,探討出導致該案例的因素,并提出針對性的改善辦法,希望能夠推動審計行業更長遠的發展。
二、理論基礎
(一)審計沖突理論
當某公司的審計報告中出現了對公司經營狀況不利的評價時,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大部分投資者,隨之觸發公司的股價浮動,經營者的利益得不到保證,因此,以大多數經營者的角度考慮是不愿公布真實的財務狀況,為了出具的審計結果對公司利好,而對審計人員有所欺瞞,甚至阻撓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工作,以上的因素都會阻礙審計工作的進行。作為管控經濟市場秩序,肩負起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會計師事務所本應出具可信的審計報告,遵守審計職業準則,不然會收到來自監管部門的處罰,以及社會各方的不信任,還有來自投資者的法律控訴,這使得審計人員與經營者之間產生利益沖突。
(二)信息不對稱理論
在市場經濟下,不同的角色對某一事件的了解情況不同,信息的及時性也存在差異,信息搜集優勢方往往占有先機,這就是信息不對稱理論。在實際市場環境中,為了讓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更加全面的與及時的把握信息,在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會對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進行審計。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以經營者為例的信息提供者很有可能不會提供最真實、完整的會計信息給審計人員,在這種情況下信息不對稱的局面并未被打破。因此,對審計工作而言,仍需解決信息不對稱的情況。
三、T會計師事務所對R公司審計失敗案例分析
(一)案件簡介
2017年的4月21日,R公司在2016年年報中披露了公司凈利潤相比2015年增長了65.53%的數據,呈現出蓬勃發展的盛況,緊接著其實際控制人卻對公司進行了兩次大規模股份減持。次月,有媒體以“R公司涉嫌財務造假”為題發文,揭開了R公司財務造假問題探究的序幕,與之伴隨的是R公司股價的暴跌。面對質疑R公司立即宣布停牌并進行企業自查,之后深交所發出關注函,證監會也對其下發《調查通知書》,要求公司對提出的質疑進行解釋。2017年11月22日R公司發布了自查報告,自查報告中R公司承認2016年年報中子公司虛增的主營業務收入約2.29億元,某海外代理公司產生的部分銷售退回未及時進行處理,導致總共虛報利潤約2.31億元。在2018年4月接受的證監會調查報告中表明,R公司存在以下違法事實:
1.2015年,全資海外子公司J公司為R公司全資子公司X公司供了200噸改性淀粉,再經過廣州某食品公司、上海某實業公司等中間商銷售給R公司,為此X公司確認營業收入18,058,880.00元,確認凈利潤15,859,735.04元。
2.2016年,X公司將從J公司購入1878噸改性淀粉,再經過廣州某食品公司、上海某實業公司等中間商銷售給R公司,為此X公司確認營業收入229,315,853.50元,確認凈利潤208,981,130.18元。(從全資子公司全額現款購入原料不具有商業合理性,商品的實際控制權沒有發生轉移。)
3.J公司存在216噸改性淀粉銷售退回未進行賬務處理,虛增營業收入25,759,338.34元,虛增凈利潤23,273,318.62元。
證監會證實了R公司在2015年和2016年中對營業收入弄虛造假,分別虛增了1805萬元和2.55億元,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所以結合實際情況,證監會給予了60萬的罰款,對相應的負責人進行了處罰。通過對這次事件的調查發現,R公司在2015年和2016年的財務審計工作是由T會計師事務所負責,且審計意見報告現已無所可尋。
(二)T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失敗原因分析
1.T會計師事務所及審計人員方面的原因
(1)償債能力指標異常
以云南白藥、康美制藥等同行業為例,可以看出在2014到2016年期間,這三家企業在資產負債率上的變化是比較小的,也就是說總體的資本結構比較穩定,符合實際市場情況。而在對R公司分析的時候發現,從2014年到2016年間這家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呈現大幅度下降,一直從24%下降到了7%,且與同行業藥企相比明顯偏低太多,資產負債率異常。
(2)盈利能力指標異常
2016年R公司通過實際經營中,營業凈利率為36%,總資產凈利率為18%,利潤率比同行業有著明顯的差異。
在2015、2016年度中國市場中最具影響力的醫藥企業中,R公司與云南白藥、康美藥業等一些實力比較強的企業一起入選,這些企業不管在規模上還是在市場競爭力上都比R公司具有決定性的優勢。在實際調查中,我們發現資產規模僅57億的R企業在凈利率上卻遠超其他企業,這種情況明顯不符合實際(如圖1所示)。
營業凈利率是反應企業經營能力的重要指標,同時也可以看出凈利潤的情況。在2016年的時候云南白藥、康美藥業、同仁堂在總資產上都是R公司的數倍,但是在實際情況中,R公司卻可以憑借著小于這幾家企業的規模達到了遠超其他企業的營業凈利率。
上述分析使得我們對R公司的收入、利潤及資本結構的真實性存在疑慮。從報表來看,R公司的資產規模和總市值遠不如云南白藥、康美藥業等這些同行業的醫藥企業,但是不管是在資本機構上還是盈利能力上都顯示出了R公司超凡的能力;康恩貝在資產規模上與R公司大體相同,前者略占優勢,但是在盈利能力上后者卻是遠超前者。所以,通過實際情況和理論研究得出,R公司不管在盈利上還是在資本結構上都顯現出了比較明顯的異常,在同行業中是異類的存在,自身很多指標并不符合實際情況。而這么明顯的異樣,T事務所作為專業的審計人員卻視而不見,其中原因確實值得深思。
2.R公司方面的原因
不同的被審計單位,進行財務造假的原因都不同,有的是為了粉飾財務報表以吸引更多投資,有的是為了規避退市的風險,還有的是為了達到上市的指標要求。在自查報告中R公司承認,之所以虛增利潤,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公司內部控制不健全,在快速轉型發展中沒有兼顧到公司與子公司、公司各部門間的有效協同運作;企業的財務核算不規范,會計職務沒起到相互制約監督的作用;企業內部審計部門形同虛設,未發揮其職能優勢。
在R公司已經風波不斷的時候,相關的信息披露顯示,監事會會議還是以全票通過作為結果呈現出來(如表1所示),并不會受到外界對虛增收入等事項的影響。那么監事會為什么沒有履行其自身的職責,我們通過研究發現,第一,在監事會的內部并沒有嚴格的按照《公司法》中的相關規定制定工作流程,在履行監督職責的時候不能有效的反映出相關的問題。第二,由于監事會的成員在利益上與董事會有些千絲萬縷的聯系,從而導致了在很多方面因為利益的原因監理會要聽從董事會的決定,不能獨立的發布自身的意見,可以說監事會是依附于董事會存在的,并不能做到真正的獨立。
3.監管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R公司的上市6年多中,對證監會相關的信息只有六個。對這些信息做出研究,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公告不管是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沒有實質性的東西,證監會也在其監督上也并沒有做出明確的細節,其實質性也存在很大的質疑,可以說只是一種形式性的公示而已。
其次,有關部門發布了《關于查處R公司違法生產藥品的通知》,通過這則通知的內容可以直觀的看出R公司在經營過程中違反了相關的法律,并且要求公司嚴格按照相關條例進行整改,并給予了警告。但是R公司接到整改通知后,并沒有做出相關的公示,并且對R公司2014-2016年間的收入的不正常增長相關部門并沒有做出指示,是監管部門的失職,對上市公司的情況并不能完全的掌握,信息披露上存在很大的缺陷。
(三)案例結論
1.會計師事務所需加強風險管控
會計師事務所作為審計業務的審計主體,應對出具的審計報告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而良好的風險管控是作為出具可靠審計意見的一個重要保障。但從案例中可以看出,T會計師事務所在對R公司審計的過程中沒有很好的堅持風險導向審計,最后審計以失敗告終。因此,加強會計師事務所的風險預控能力,加大對審計質量的控制力度,為能將可靠的會計信息呈現在大眾視野守住最后的防線。
2.審計人員應保持職業懷疑的態度
從案例中,我們還可以得出,審計人員不應過度依賴對方的信息,T會計師事務所忽視了退貨未作出賬面處理的情況,導致沒有發現R公司虛增收入的事實。而這都是由于審計人員未能保持職業懷疑的態度,沒有謹慎的處理問題。如果在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能一直保持用懷疑的眼光看待每一個數據和問題,這將對審計失敗的發生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
3.改善審計環境
改善審計環境同樣能夠降低審計失敗事件,針對改善審計環境,我們從以下兩方面著手:一方面建立良性競爭環境,目前的審計大環境下,由于會計師事務所之間的競爭相當激烈,為了增加競爭力會計師事務所很有可能為了爭奪客戶或資源放棄審計工作的嚴謹,犧牲審計報告的高質量,這樣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機率就會隨之增加。所以為了保證審計報告質量,增加會計師事務所抵抗客戶壓力,會計師事務所之間可以進行合并,這樣不僅減少會計師事務所的數量,強強聯合,同時也增加了行業集中度。
另一方面,審計行業的外部監督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而監管機構應當規范審計市場行為,保證披露的會計信息真實有效性,同時能做到監管及時。首先在保證事后監管力度的同時,加強事中監管的力度,提高懲處的震懾力,例如審計方與被審計方若存在違規違紀事件,都應記錄下案,形成可以隨時查閱的檔案。另外加強監管機構之間的協作,總結各監管方的監管資料,減少監管過程中資源浪費及管理漏洞。
四、結語
這些頻出不窮的審計失敗事件,讓審計作為“經濟警察”的形象受到強烈質疑,公信力也隨之下降,嚴重擾亂了審計市場的秩序。如何突破審計現狀,提高人們對審計的信任度,創建良好的審計環境,提升審計質量,這需要各個部門的協同監督以及各社會團體的支持,對審計單位在誠信和工作能力上提高了更高的要求,以符合現在負責的市場環境,作出相應的創新,以完善的方針,做出針對性的措施,從而更好的履行自身的職能。
參考文獻:
[1]趙瑞杰.注冊會計師審計失敗問題的探討[J].財會學習,2017(22):155-157.
[2]高明華,袁清波.注冊會計師審計失敗的成因與對策研究[J].財會研究,2005(03):50-51.
[3]何云,高會,謝丹.內部控制、盈余管理與投資效率[J].財會通訊,2015(20):33-36.
[4]張倩.注冊會計師審計失敗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13.
(作者單位:湖南工業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