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榮
摘 要:合理分組是小組合作順利開展的基礎,通過合理化的分組,以及學習小組在課堂的運用,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培養合作精神。
關鍵詞:小組組建;分組原則;小組的運用
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質是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參與意識,團隊精神,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動關系。
小組的組織建設,主要指分組的原則,即考慮小組內各成員間性別、學習成績、能力方面的差異。另外還可以家庭、經濟、社會背景和性格、脾氣等的差異。小組的人數,幾人為宜。小組內各成員的分工與職責,建立評價與獎勵制度等。
小組的運用,主要指如何將小組合作運用于課堂教學、班級管理、紀律衛生等方方面面。
合理分組是合作學習的基礎。通過實踐與研究,探尋科學合理的分組辦法,提高小組合作的有效性。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培養正確的競爭意識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建立新穎的師生關系,師生融洽相處、互相尊重。
一、學習小組的組建原則
一般以6人為一組。根據成績平均分組,每組1號成績最好,6號最差,各組平均成績基本相同。如遇到小組成員全部或1個為男生或女生,則進行微調,原則上同號調節。
分組原則:性別比例、學業成績、性格特點、興趣傾向、交往能力、品行狀況。
教師分包小組:政治教師:各班1組;歷史教師:各班2組;地理(初三物理)教師:各班3組;生物(化學)教師:各班4組;語文教師:各班5、6組;英語教師:各班7、8組;數學教師:各班9、10組;初二物理教師分包所任班級的班主任承包小組的單號組。職責:所包小組的輔導教師;通過和學生座談、交流,指導學生的學習、甚至生活、做人等全方位指導。所包小組的各科成績做為教師的考核成績之一。
二、學習小組的職責分工
1.各小組成員分工。
每個人都是學科小組長:1號數學、物理、口語;2號語文、生物;3號英語、地理;4號政治、國學;5號歷史、美術;6號音樂、體育、微機。
2.小組組長的產生與培訓。
小組長的選聘方式有直接任命、學生推薦、競選等。課改初期,小組長的選取自然是擇優聘用。一個月后全班民主投票選舉產生新組長。新的小組長不是終生制,全體同學、班主任和各任課教師定期對小組長打分,實行末位淘汰制。要慎重選擇組長,主要考慮以下幾方面:首先考慮學習成績,成績在小組內要處于中上等,但并不一定時學習最好的,一般由1至3號的學生擔任。其次考慮其組織能力、責任心和威信等因素。
(1)定位:助手、學習領袖、學習英雄。
(2)要求:①態度積極、率先垂范;②學習習慣好、學習能力強;③樂于助人、負責任;④組織、管理能力強;⑤集體榮譽感強。
(3)培訓:①班主任手把手幫帶(職責與溝通意識);②借助輿論和小組長論壇(班會表揚與交流);③借助家長(傳授一些人際交往的方法與技巧,培養責任與擔當)。
(4)安排晚自習預習的科目、時間,小組統一預習。
選好組長,讓他們真正成為自己管理班級和實施高效課堂的好幫手!
3.值日班長職責(班長監督、指導)。
學習、紀律、衛生的各方面。
三、學習小組的管理與評價
首先,小組內又有組合:1、6號;2、5號;3、4號綁定組合。
1.加分細則。
①學生講課+5分,講的精彩可+8分(學生自發鼓掌)。②回答問題錯+1分,對+2分。③教師上課時,將學生在合作探究、展示、測驗各環節得分在黑板上記錄,將10個小組按所得成績分成5個等次,每兩個小組為一個等次,一等加5分,二等加4分、三等加3分,四等加2分,五等加1分。由值日班長計入小組得分。(說明:如果一節課這個小組都沒有表現,沒有加分,則最后不加分)。④自習課由值日班長記錄紀律情況,安靜、專注加3分。⑤關于作業:小組全部完成+5分。⑥衛生:打掃干凈整潔,加3分。⑦其他:其他方面諸如好人好事+5分,語言文明、幫助同學+2分。自行掌握。
2.評價與激勵。
①每大周計算總分并排名,按排名的順序小組可獲得挑選座位的權利。(小組的座位每大周調換一次,得分第一的小組優先挑選座位,第二名第二挑選座位,以此例推)②得分前三名的小組拍照并在成長墻公布,發獎品。③得分前10名的同學拍照并在成長墻公布,發獎品。④每大周一總結,分數清零。下一大周重新計算。
四、小組文化與班級文化建設
1.小組文化:
①取一個激情四射的組名。②定一句積極健康的口號。③設一枚靚麗的小組標志。④立一個小組的奮斗目標。⑤樹一個奮發向上的愿景。⑥制定組規,每日小結、反思,表揚、批評。
2.班級文化。
利用班級南墻,張貼小組手抄報;公布小組分數;小組排名;班級明星榜等。
小組合作,首先運用于課堂教學,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把課堂還給學生,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將學生個體間的學習競爭關系改變為“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關系,還將傳統教學中的師生之間單向或雙向交流改變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發表自己的看法,為他們提供一個較為輕松、自主的學習環境,提高了學生創造思維的能力,將學生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使他們在參與學習的活動中得到愉悅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把個人自學、小組交流、全班討論、教師指點等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而促使小組之間合作、競爭,激發了學習熱情,挖掘了個體學習潛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學生在互補促進中共同提高。
注:本文系邢臺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小組的組織建設與運用研究》(1701229),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