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寒冰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化圈是世界文化最優秀的部分之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經過歷代發展沉淀的精華部分的結晶。新時代的中學生要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因此我們中學歷史老師要在歷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
一、初中歷史課程的性質是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因素
1.思想性。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主要是讓學生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同的歷史時期,對中國的發展有著不同的文化現象,今天我們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是中國歷史傳統文化的發展的總結和升華,是對中國歷史的傳統變法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思想的科學發展,所以說我們要讓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理解中華傳統文化深刻的思想。
2.基礎性。中學歷史教學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學習和掌握歷史知識和歷史過程的同時,了解整個人類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以及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讓我們吸取人類社會的傳統文化的精華,吸取他們的經驗,吸取他們的教訓,所以說我們在學習歷史中要用正確的傳統文化去分析歷史事件。比如說我們在學習三國鼎立的過程中,我們要了解傳統上的,戲劇上的,包括我們看到的三國演義的電視劇,我們學生要學會用歷史的觀念看待整個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的規律性,使學生掌握歷史的發展規律,對歷史的形象和歷史事實有自己的判斷根據,根據傳統文化發展的觀念產生自己的價值觀和認知觀,這也是傳統文化的基礎性。
3.人文性。在歷史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掌握史實,還要逐漸地理解其中所蘊含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只有和諧相處,才能夠長遠發展。例如,南宋朱熹所提出的理學,就是先于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但其同時又是與自然共存的,所以人只有在遵循自然事物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進行生活活動,才能夠安定和諧。
4.綜合性。個人類歷史的進程是人與社會發展的綜合性的總結,它涵蓋了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所以說,在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人物和任何事件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都是他有綜合性的,都是在特定歷史文化條件下歷史進程的結果,是中華民族傳統傳統文化條件下的一種產物,是綜合性的產物。
二、初中歷史課程的設計理念與傳統文化教育相吻合
中學歷史課程課程標準要求歷史教學要以人為本,教師要通過歷史課堂的教學向學生傳輸歷史知識,培養學生自我的學習能力,建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在歷史長河中,德育教育也始終是放在第一位的,如“進德修身乃齊家之本”,一個人的道德才是其發展的基礎,每個人雖然對于社會、歷史和其他一切事物都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觀點,但又會因每個人的生長環境和人生經歷的共同之處,對一些事或物形成一些相同的認識。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利用歷史這門課程讓所有學生形成正確且積極向上的社會歷史觀。例如,在“戊戌變法”失敗的時候,戊戌六君子為了堅持變法,犧牲了自己,這正是體現了六君子為了喚醒國人,犧牲了自己的生命,表明了自己為國為民族堅定的信仰。這一史實的闡述正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三、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目標有利于加深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歷史學習的進程中,教師發揮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在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背景下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使學生在學習中吸取了歷史人物的經驗教訓,形成了自己的獨到的價值觀。例如,在講解“隋唐時期的文化”部分知識中,可以讓學生深入了解唐朝時期的兩位高僧:鑒真和玄奘。鑒真和尚多次東渡失敗,還因勞累過度導致雙目失明,但其仍未放棄,堅持進行第六次東渡,最終抵達日本,而其對于日本的佛學、醫學、建筑和雕塑等多方面也都起到了深淵的影響。與鑒真不同的是,玄奘法師是為了學習更多的佛教文化,于是也在克服了千辛萬苦之后到達了印度的那爛陀寺,最終得到了佛教的精髓。返回大唐后,將數量眾多的佛教經文,以及自己的所見所聞帶了回來,為唐朝時期乃至今后的中國佛教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而由其弟子所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也成為了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從這二位高僧的人生經歷中不難看出,只要堅定自己的目標,為之不懈努力,最終一定能夠成功,造福后代。
四、初中歷史教學內容中的傳統文化資源分析
教材是教師和學生開展教學活動所涉及到的主要教學資源,在新課改背景下,新教材中在引導學生較為全面、具體地了解多民族的發展,而其中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格局就是教學重點之一。
涉及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較多的是中國古代史部分,首先,七年級教材中涉及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有“原始的農耕生活”“華夏之祖”“燦爛的青銅文明”“中華文化的勃興”等等,如其中夏、商、西周三朝是中華文明的形成階段,而青銅器和甲骨文作為商周時期文化的代表,極大影響著之后社會的發展。青銅制造業反映著當時高度發達的文明,甲骨文則是中國歷史發展從傳說到有確切文字記載的象征,因此了解青銅器和甲骨文等相關內容是對于學生認識和學習中國歷史發展及思想文化演變歷程的重要一點。在之后的“統一國家的建立”中,“百家爭鳴”涉及了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儒、墨、道、法等多學派的代表人物和其思想內容,了解這些學派的代表人物和其不同的思想觀點,對于學生形成關心國家命運和發展的理想人格有著積極作用。
在中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中華傳統文化的意識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及時的,也是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客觀要求。在中學各個學科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育教學方式,歷史學科作為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組成部分,可以是一個核心的學科,要發揮其獨到的作用。教師要充分發揮歷史教學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為學生傳統文化思想的發展奠定基礎,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長遠的基礎。
注:本文系衡水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課題《傳統文化教育與初中歷史教學資源的整合研究》研究成果。課題類別:學科教研基地專項課題。學科分類:基礎教育。課題批準號:ZX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