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
摘 要:在初中階段歷史這一學科地位不是很高,在教學中歷史學科的教學與學習往往被一些教師和學生所忽視掉,而初中歷史作業批改這一小環節往往被人忽視。如果教師采用“全批全改”的方式,每天至少使用2~3課時。相當多的歷史教師,在無奈之下,采用傳統并打了折扣的形式,應付批改。這樣,不但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反饋變弱,而且引發惡性循環,導致歷史教學效率低下等不良的學習現象產生。所以,如何提高初中歷史作業批改的效率是當前初中歷史教學工作者比較注重的一個問題。
關鍵詞:初中歷史? 作業批改? 效率? 方法
既要為歷史教師減負,又要解決學生作業中的問題,促進師生雙邊有效活動,提高歷史作業批改效率,是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為有效改變學生對待歷史作業的不正確態度與做法,同時保證并促進作業批改與反饋的實效性,筆者嘗試采用以下方法批改歷史作業。
作業批改是教師間接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方法,作業批改的效率也是教師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在初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如何利用有效的作業批改方法為自己的教學任務減壓是教師需要去解決的一個問題,利用有效的作業批改能使教師的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就如何提高初中歷史作業批改效率進行了初步的研究,主要是從作業批改步驟的改進、方法的改進以及利用激勵的方法這幾方面進行。
一、首先做好作業批改前的準備工作
對于初中生而言,歷史學科是一門相比起語文、數學、英語較為不重要的學科,對教師所布置的歷史作業不免會區別對待。
此外,每個班級中每個學生的學習水平都不盡相同,教師在進行作業布置時,作業難度的選擇對于作業批改效率的提高也有著一定的重要性,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進行作業的完成是教師提高作業批改效率的第一步,要讓作業批改具有真正的意義,讓作業體現出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課堂學習效果,要想做好這一點,教師可以選擇分層次的作業布置法,讓作業的布置符合每個學生的學習水平,將作業的布置面向全體學生,從而將作業批改的準備工作順利地完成,實現作業批改效率提高的第一步。
例如;教師在講解完《三國鼎立》之后,可以對學生進行課后作業的布置。這一課的內容比較多且雜,對于歷史水平較高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其在完成基礎類型的題目的基礎之上再進行提高思維類型題目的完成。對于中等水平的學生而言,教師可以讓其在完成基礎類型的題目之后自主地選擇一些中等難度的題目進行完成;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將基礎題目完成之后再仔細看一邊課文就行了。
同時還可以讓作業完成的比較好的同學去帶動那些不愿意完成作業的同學,讓學生對作業完成的積極性得到提高,從而減少學生抄襲他人作業的現象,實現作業完成質量的提高。
通過這種分層次的作業布置方法,讓學生作業完成的有效性得到良好的提高,同時使得教師對作業的批改也有了一定的有效性,從而讓教師的作業批改效率的提高得到一定的保障。
二、設計多樣化的作業批改形式
隨著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方法的有效性被教師發掘之后,初中歷史教師也需要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在教師個人進行作業批改的同時還可以采取其他的作業批改形式,如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小組同學之間作業的相互批改。
首先教師需要考慮的是課堂時間限制的問題,課堂時間大概為四十分鐘,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將課堂授課時間設計為二十分鐘左右,這段時間里學生對教師授課的注意力更為集中,剩下的二十分鐘教師可以將其利用到課堂作業的完成與批改中去,學生在充當老師進行作業批改時會非常認真,教師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問題,然后在課堂上解決,使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得到提高,同時教師的作業批改效率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例如;教師在講解完《明朝的統治》這一課之后,可以利用課堂上多出來的時間對學生進行課堂作業的布置,教師可以充分節約出題所需的板書時間,先設計好題目將其利用多媒體展示出來,給學生十分鐘的時間進行課堂練習,作業的類型可以是選擇題、填空題或者簡答題等。
像“明政府規定科舉考試的范圍是什么?”“明太祖設立的特務機構是什么?”等這種課堂上教師所重點講解過的內容,對于這種答案比較明顯并且比較基礎的題目,教師可以在學生完成之后讓他們在小組內進行作業的互換,然后仔細地發現彼此作業中存在的錯誤,并且將其標注出來,對于存在疑惑或者爭論的地方可以指出向教師進行提問,教師也需要多下去走動,通過實際的觀察了解學生作業批改的情況。
在這個基礎之上,教師可以利用較少的時間充分調動學生的作業完成積極性,并且高效完成作業的批改,找出學生對這一課知識存在的疑點,從而提高教師的作業批改效率。
三、結束語
在初中歷史作業批改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初中生的心理,讓其重視起初中歷史的學習與對歷史作業的完成質量。同時,對歷史學科進行深入的研究,找到有效的作業批改方法,利用其幫助自己減輕教學負擔,并且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歷史作業完成變得更加具有高質量性,從而提高教師的作業批改效率,使歷史教學水平提高的目的得到實現。
參考文獻:
[1]張洪宙.歷史教育研究引導[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
[2]嚴才溢.新課程評價操作與案例[M].廣州:華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