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靜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要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體驗成功的樂趣。因此,在數學學習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讓學生樂在學中,學在樂中,是我不屑的追求目標。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快樂的體驗可以有哪些做法呢?
一、設計數學游戲,使學生樂在其中
根據一年級學生心理特點,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斷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小學生最喜歡做游戲,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玩中學,在樂中學,是數學學習一種很好的狀態。在數學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下列幾種形式的游戲。
1.個體活動游戲。
上課開始,進行“比比誰是火眼金睛”游戲:讓學生自己操作實驗——觀察、比較、用手摸、放在木板上滾,看看共有幾種物體,分別有什么特征,讓學生通過自主操作,初步感知幾何物體的一些特征。
2.集體合作游戲。
在上“統計”活動課時,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統計扎辮子的同學和沒扎辮子的同學各有多少人,讓學生自己分工,商量最快的統計辦法,小組間進行比賽,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
3.師生互動游戲。
為了測試學生掌握的情況,可以組織師生互動游戲“最佳默契”。教師與學生根據提示同時將結果寫在紙條上,并進行展示,看看哪一組學生寫的結果是一致的,這個小組就是最佳默契小組。游戲形式活潑,趣味性強,又能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真是一舉兩得。諸如以上的這些游戲,學生感興趣,才會喜歡學,才能學有所獲。
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廣開思路
愛想象是人的本能。精彩的問題情境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很有吸引力。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設計能吸引學生的問題情境,使學生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數學活動中,發展思維,同時獲得快樂的體驗。
1.留有思考空間。
在教學時,不要一味的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應該多給學生留有思考空間,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如教學8可以分成7和1,7和1合成8后,讓學生自己探索8還可以怎樣分?幾和幾合成8?學生只有自己積極主動的探究、提問、思考,才能學的有價值有效果,才能對所學知識有較深的理解,進而提高學習質量,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才會得以充分的體現。
2.學會猜測推理。
善于猜測推理是學生進行創造學習的重要環節。教給學生猜測推理的方法就顯得很重要。一是根據經驗來猜測,猜測不能憑空想象,教學中要經常引導學生大膽猜測,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猜。比如讓學生相互猜測起床時間,學生就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判斷對方的起床時間。二是從比較中推理,比如我們在填寫合適的長度單位時:一支鉛筆長15(),括號里應該填“厘米”還是“米”呢,如果學生不會填,可以將這兩個單位進行比較,得出“一支鉛筆長15米”顯然不合適,從而推理出正確答案。這些方法雖然很簡單,但卻十分重要,學生思維的發展就是在點滴中積累起來的。
三、關注學習過程,讓學生品嘗成功
積極關注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是教學成功的重要因素。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是失敗的。教師在關注學生的同時,要積極創設機會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1.鼓勵參與。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運用多種手段呈現學習內容,讓學生多參與、多實踐、多動腦、多思考,才能更好的促進知識與技能的發展。有了外在的誘因,就會誘發學生的內在需求,從而主動學習,樂在其中。
2.提供機會。
通過老師的啟發引導,讓學生經過自己的積極探究,找到規律,發現問題,理解新知,解決難題。有了這樣的體驗,學生才能感到探究的趣味所在,當取得成功時,那份喜悅是別人難以體會的,可以說喜悅是發自內心的。由此生發的學習動力也是其它激勵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四、學以致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1.安排實踐活動,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
注重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當前數學課程改革的要點之一。積極主動的活動是兒童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教材中安排有許多實踐活動內容,這些都是很好的實踐素材,圖片生動,切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我們要重視這樣的實踐內容,并合理有效的開展實施,讓學生將所學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得到發展。
2.能自己尋找生活素材,討論交流,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學生學習的最高階段,就是學以致用,要學會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創造性的解決,也可以利用同伴的力量共同解決,問題解決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不同形式的解決途徑可以更好的促進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認為,學習如果能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和快樂,即使無人督促,學生也能自學不輟。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人的認知與情感是不可分割地聯系著的,積極的情感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人在心情愉悅時感知敏銳,思維活躍,想象豐富,記憶深刻。我們要充分給學生營造快樂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積極參與,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感受成功的快樂,體驗獨自克服困難、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