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慧敏 鄒 沖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蘇省中醫院,江蘇南京210029)指導:方祝元
室性期前收縮由于希氏束及其分支及以下心室肌提前除極產生,屬臨床常見的心律失常。部分患者可無明顯癥狀,嚴重時致心悸、胸悶、頭暈,甚至誘發心絞痛等[1]。西醫多采用抗心律失常藥,但療效不顯著,不良反應多,患者易焦慮抑郁,不能耐受[2-3]。因此,目前不建議長期服用抗室性期前收縮的西藥[4]。近年來興起的射頻消融術也因嚴格的手術適應證具有局限性。中醫藥采用整體論治、標本兼顧,在改善癥狀,降低副作用,減少發作次數等方面優勢顯著。
方祝元教授為岐黃學者、江蘇省名中醫,博識多通,治學嚴謹,從醫從教30余載,研精致思,見解獨到。方教授認為室性期前收縮病機總屬“不和”,治療多從“和法”辨治,療效滿意。筆者有幸侍診其左右,受益頗豐,今將方師從“和”法辨治室性期前收縮的經驗整理介紹如下。
室性期前收縮可歸屬于中醫學“心悸”“驚悸”“怔忡”范疇,表現為發作性自覺心中急劇跳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5]。《難經本義》云:“氣中有血,血中有氣,氣與血不可須臾相離,乃陰陽互根,自然之理也”,氣血互根互用,氣是血運行的動力,血是氣化生的載體。《素問·生氣通天論》載:“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陰陽平衡是自然界發展的本源,也是人體健康的基礎。故方師認為心悸總病機為“不和”,氣血陰陽失和為發病之根本。心主神明,主全身血脈,心氣足才能使血液周流營養全身,精神充沛,神明肅清。心氣血失和,化生不足,神明充養失力,或氣衰則推動血液動力不足,瘀血痰飲等實邪阻滯氣機,邪氣內干,心氣失充。心氣需心陽溫煦,心陽虧虛,脾陽失溫不能蒸化水液,水濕停聚產生痰飲,蒙蔽心神,又或心陰血不足,虛熱內生,耗傷陰血,甚則瘀熱互結,心神不得濡養。由此可見,素體氣血、陰陽不和,氣血虧虛、陰陽失衡為本,內生瘀血、痰濁等為標,相兼為病,心血運行不暢,血絡瘀阻,此病乃生。
和,有“和順、融合、和洽、平衡”等義,其義甚廣。和者,和其不和也,使一切“不和”調節為“和”?!夺t醇賸義》云:“夫疾病雖多,不越內傷、外感,不足者補之以復其正,有余者去之以歸乎平,即和法也。”和法即通過去其有余,補其不足協調機體的陰陽表里、營衛氣血、臟腑經脈、情志飲食等,糾正機體失衡失和的狀態,保持動態平衡,中和有序。方師辨治室性期前收縮多采用“和法”,即通過各種方法和氣血營衛、和陰陽、和臟腑血脈,發揮中醫藥優勢,標本同治,和解氣血,調和營衛,平衡陰陽,平調臟腑,通調血脈,使臟腑陰陽平和,氣血樞機通暢。
2.1 益氣和血,調和營衛,通調血脈 所謂“損其心者,調其營衛”,調理營衛對心脈受損甚至心系疾病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營衛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行于脈中謂之營,走皮膚腠理謂之衛。《靈樞·邪客》指出:“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營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以分肉四末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闭f明營衛與氣血密不可分,營氣在脈管中化生血液,隨血液周流全身濡養臟腑,衛氣固外,調節腠理開合。血為營之基礎,氣為衛之基礎。營衛通過氣和血與人體的精、神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氣血失和、氣血虧虛是室性期前收縮發病之根本,調理營衛之氣即調氣和血,培補元氣。營衛調和,則循行有度,腠理緊密,氣血充盈,心血得養,心的各項生理活動維持正常。桂枝湯是“群方之冠”,《傷寒論》開篇第一方,也是調和營衛的代表方。方師在辨治室性期前收縮時常運用桂枝湯。方中桂枝與白芍相配伍,桂枝辛溫助心陽溫通,通經絡,調暢氣血;白芍性苦平,苦甘化陰,滋營陰養心血。營衛調順,心之氣血歸于平衡,脈絡暢達避免受損。桂枝湯治療心系疾病歷史悠久,現代醫學對桂枝湯治療心律失常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成就。李柱[6]以桂枝湯合參麥散加味治療心律失常,發現患者自覺癥狀減輕,同時心電圖有效率明顯提高。李曉等[7]研究發現桂枝湯能抑制交感神經亢進,促進心臟迷走神經恢復,維持心臟自主神經平衡,從而起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方師也常用“調和營衛”另一個代表方即炙甘草湯,主治“心動悸,脈結代”。元代醫家朱丹溪《丹溪手鏡·悸》曰:“有氣虛者,由陽明內弱,心下空虛,正氣內動,心悸脈代,氣血內虛也,宜炙甘草湯補之”,指出氣血不足,血脈充盈無源,脈氣不相順接,陰血不足,心血失養,無法溫養心脈,故心動悸脈結代。方中以生地黃為君配伍麥冬、阿膠養血滋陰,充盈血脈;炙甘草、大棗、生姜等為臣補益中焦脾土,以資氣血生化之源。諸藥相合,滋心血,益心氣,調營衛,復脈定悸?,F代醫學研究如王永成等[8]運用炙甘草湯聯合潛陽封髓丹治療室性期前收縮,能明顯改善臨床癥狀,顯著降低心室變異率,恢復心臟交感-迷走神經平衡。室性期前收縮病理屬性為本虛標實,培補元氣同時應祛除標實,若痰濁、瘀血等實邪阻滯脈絡,氣血不暢,甚痰瘀互結,脈絡阻塞,方師根據病情嚴重程度酌情加用化瘀藥以達補而不滯,營血調和,血脈通調。若血絡瘀滯程度較輕,則以川芎、當歸、丹參、三七等活血化瘀通絡為主。若脈絡阻滯程度偏重,方師多選用三棱、莪術、姜黃等破血逐瘀,甚則適當選用蟲類藥如水蛭、地龍、僵蠶、蜈蚣等破積逐瘀。
2.2 平衡陰陽,心腎同調,上下兼顧 《素問·生氣通天論》言:“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圣度。”心陰心陽協調平和,心臟生理功能方能維持常度,若心陰、心陽偏頗,一方不足或偏于亢盛,陰陽不相順接協調,都會引起心悸或怔忡。因此在調和氣血、營衛的基礎上,調整心陰心陽,適當滋陰或溫陽,調陰陽之盛衰,則陰平陽秘,氣血調和,心神得養。滋陰常選用生地黃、麥冬、當歸、阿膠等滋陰養血,溫陽多選用薤白、全瓜蔞、石菖蒲、桂枝、干姜、附子等溫通胸陽。心悸發生之根歸咎于氣血陰陽失和,而臟腑陰陽失于平衡多與心腎陰陽失交相關。國醫大師劉志明認為室性期前收縮病因機理復雜,同時臨床表現各異,究其關鍵在于心腎兩臟,治療時應多從滋腎養心、交通心腎而獲效[9]。生理上而言,腎在下屬陰主水,為人一身陰陽之根本,心陰心陽根于腎,心在上屬陽主火,腎水上濟于心滋心陰使心火不亢,心火下濟于腎溫腎水使腎水不寒,心腎相交,水火得濟,陰陽交泰,心神得養。病理上,腎陰腎精虧虛,下焦腎水無法上承以濟心火,水火失濟,心火妄動,心失寧靜,發為失眠煩躁,陰血耗傷,心失所養發為心悸。心陽根于腎陽,或年老體虛,心腎陽氣不足,氣血生化乏源,且推動無力,血行遲澀,氣血不得順接而誘發心悸胸悶等。因此治療室性期前收縮應著重關注心腎關系及其陰陽的平衡。方師交通心腎多選用黃連、蓮子心、淡竹葉、荷葉清上焦心火,牛膝、杜仲、桑寄生、肉桂、女貞子溫下焦腎水,氣滯者酌加烏藥、香附,氣虛甚可選用黃芪、黨參,血絡瘀阻根據病情深淺加用活血化瘀、破血逐瘀藥甚則蟲類藥。
2.3 心肝同治,養心安神,調暢情志 《素問·靈蘭秘典論》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主神明,主宰人的意識、情感等?!夺t碥·郁》曰:“郁而不舒則皆肝木之病矣?!币蚋沃魇栊?,暢達全身氣機,舒暢情志,肝氣疏泄不及郁結于內則生病邪,心與肝共同維持人體正常精神活動。當七情內傷或情志波動過大,臟腑氣機逆亂,氣血運行不相順接,心神不得安寧,誘發心悸。治療應心肝同調,而肝以疏為主,心以養為要,因此疏肝解郁、調暢情志、養心安神在本病的治療中尤為重要??蛇m當加入養肝血柔肝氣、養心安神之品,如酸棗仁配合歡皮。酸棗仁性平味甘,歸心、肝、脾經,可補養心肝,收斂心陰,寧心安神;合歡皮歸心、肝、肺經,可解郁安神,和血寧心。二者共入心肝經,合用心肝同調,肝氣得疏,心神得安,氣血暢達則無后顧之憂。同理還可選用柴胡疏肝解郁,配茯神寧心安神;白芍補肝養血、柔肝養陰,配百合養陰清心安神。值得注意的是疏肝行氣解郁之品如柴胡、香附、佛手等性多辛燥,易傷陰血,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不能過大,同時注重滋養陰血,根據病情靈活調整用藥。
童某,男,70歲。2019年4月9日初診。
患者因“心悸伴胸悶4月余”來診?;颊?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反復出現心慌、胸悶,多在勞累或情緒激動時發作,曾至外院就診,行動態心電圖檢查,示:竇性心律,室性期前收縮,總心搏數74 474次,室性期前收縮7 194次,62陣室性三聯律,室上性期前收縮17次,室上性心動過速1次。予“美托洛爾、美西律”對癥治療,療效不佳,病情反復,遂至我院門診??滔拢夯颊咝募隆⑿貝灇舛獭⑿臒┒鄩?、大便稀溏、完谷不化,觀之舌質紅、舌面布滿裂紋、少苔,脈弦小細。辨證屬氣血失和、陰陽失衡、心腎不交。治宜益氣和血、平衡陰陽、交通心腎。處方:
太子參12 g,麥冬12 g,醋五味子6 g,酒黃精15 g,玉竹12 g,醋莪術6 g,牡丹皮10 g,丹參15 g,紅景天15 g,絞股藍15 g,炙甘草6 g,甘草6 g,百合15 g,茯神15 g,黃連5 g,制吳茱萸2 g,肉豆蔻6 g,補骨脂10 g。14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4月23日二診:患者自訴心慌胸悶情況較前明顯好轉,失眠情況改善,腹瀉次數減少,舌紅少苔,舌尖可見一潰瘍,脈弦細。上方加蓮子心5 g,14劑,煎服法同前。
按語:患者老年男性,以心悸、胸悶為主訴,中醫診斷為“心悸”,心悸胸悶氣短、心煩多夢、大便稀溏,辨證屬“氣血失和、陰陽失衡、心腎不交”。氣血虧虛而失和,氣虛推動血液運行乏力,心血虛無以養心,發為心悸。同時陰陽失于平衡,腎水虛于下不能濟心火,致心火亢于上,心腎不交,故見失眠多夢,大便稀溏,舌紅苔少,治療予益氣和血、平衡陰陽、交通心腎、養心安神。方中太子參、麥冬、醋五味子、酒黃精益心氣滋心陰;茯神、黃連、蓮子心清心除煩,養心安神;制吳茱萸、肉豆蔻、補骨脂補命門之火,溫腎陽,滋腎水,降心火;生炙甘草合用,調和營衛,益氣養陰;牡丹皮、丹參、紅景天、絞股藍活血通絡,通調血脈;玉竹、百合疏泄肝氣,調暢情志。方師深識病機,從“和法”論治,使氣血足、陰陽和、血脈通,心有所存,神有所歸。
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及競爭的激烈,“心悸”的發生率越來越高,更多的人為室性期前收縮所困擾,傳統的西藥及手術治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祖國傳統醫學。方祝元教授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在室性期前收縮的臨床論治中,著眼于“和法”,和其不和者謂之和,具體表現在益氣和血,營衛同調,平衡陰陽,交通心腎,心肝同治。多管齊下,深悟中醫精髓,同時開拓創新,靈活變通,終獲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