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主任醫師
在這個“談癌色變”的年代,當看到肺CT 報告單上顯示“肺部小結節病灶”時,你會緊張嗎?
有一部分普通細菌的感染會以肺結節的形式表現出來,此時可能有肺炎癥狀,比如發熱、咳嗽、咳黃痰等,血常規會有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而無癥狀發現的肺結節,還可能是其他真菌的感染,尤其是多發、磨玻璃肺結節,隱球菌感染比較常見。
因此,發現性質不確定、懷疑肺部感染的肺結節,一般會先抗炎治療2 周,1~2 個月后再復查胸部CT,觀察病灶變化情況。若病灶有縮小或密度變淡,則診斷性抗炎治療有效,幾乎可以排除惡性疾病。
若懷疑隱球菌感染,可以采血進行血隱球菌莢膜抗原或隱球菌乳膠凝集試驗檢測。若為陽性,則明確為隱球菌感染,可以抗真菌治療。若為陰性,還是不能完全排除惡性情況,但也不能進行診斷性抗真菌治療。一方面藥物價格不菲,另一方面對肝功能有副作用,而且收效甚微。
抗炎治療后,無明顯吸收的肺結節。這部分患者就有點尷尬了,慢性炎癥和早期腫瘤都有可能。
對傾向于診斷為早期腫瘤的肺結節,可以結合其他輔助檢查,比如,血腫瘤標記物、肺癌七項抗體檢查,甚至PET/CT。雖然PET/CT 價值不菲,但對于大于2 厘米的結節還是有比較大的診斷意義。對于肺原發腫瘤,可以繼續觀察肺門及縱隔淋巴結的情況,尋找有沒有遠處轉移灶;對于懷疑肺部結節為其他部位腫瘤的轉移灶,可以通過PET/CT尋找原發灶。
但PET/CT 上有濃聚的肺部病灶也不一定為腫瘤,可能為真菌感染;有濃聚的肺門及縱隔的淋巴結也不一定為轉移,可能為肉芽腫性病變或肺結節。因此,對PET/CT 的判讀需要結合臨床特征,對性質不明的肺部結節,PET/CT并不能做到一錘定音。
慢性炎癥,簡單說來就像是以前生過的肺部疾病,比如肺炎或肺結核等治愈后形成的瘢痕,往往不需要服用藥物或者用更過激的手段去處理它。這種肺結節往往密度較高,呈實性或半實性,經過長期的隨訪大小和密度都不發生明顯的變化,有的甚至能在縱隔窗上看到其發生了鈣化。影像描述上可能有條索狀、斑片狀影。
對慢性炎癥的判斷,需要醫生非常謹慎,因為這種肺結節并不會對生活產生任何影響,無需處理。對于難以判定的肺結節,先排除其他可能,需要進一步檢查或者治療病灶之后,才會判定為慢性炎癥。
對于結核愈合后的瘢痕,很多人會理直氣壯地說,“我沒有得過結核呀”。這其實是過度樂觀了,結核病即使是在現代社會也并不少見,而且身體的很多變化是潛移默化的,是不為人知的。你不知道,不代表沒有發生。結核很多都是隱形感染,肺部有病灶,偶爾出現了低熱或乏力、盜汗這些非特異的癥狀,然后在肺部留下了痕跡,形成了結節,尤其是作為結核好發部位的雙上肺葉。
關于肺結節,既不需庸人自擾、杞人憂天,但也不能隨意對待、聽天由命。胸部CT 上小于3 厘米的病灶都可以叫肺結節,多種病因都可以形成肺結節。重要的是調整好心態,把緊張與憂慮轉化成積極的治療和珍惜眼前美好的生活。
關于肺結節其實還有很多可以說,首先清晰的影像學資料是非常重要的。對于已經隨訪了很久的肺結節患者,就診時需要攜帶之前的資料,最好把時間標簽貼在上面。因為肺結節的性質和它隨時間的變化規律有非常大的關系,有時候幾年前拍的片子是決定診斷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