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肝膽外科主任醫師、教授
“膽囊息肉樣病變”泛指膽囊壁向腔內呈息肉狀生長的所有非結石性病變總稱,又稱膽囊隆起樣病變。很多人會誤把“病變”和“癌變”劃等號,其實“病變”所包括的范圍遠超“癌變”。“膽囊息肉樣病變”大致可分成三大類:
1.膽固醇性息肉 又稱為假性息肉,絕大多數的膽囊息肉屬于這種類型,常為多發性。目前認為此類息肉是不會癌變的。
2.炎癥性息肉 是膽囊炎反復發作過程中形成的局部組織增生,大部分合并膽囊結石和慢性膽囊炎。
3.腺瘤性息肉 又稱為真性息肉,一般為單發性,占膽囊息肉的5%以下,屬于良性腫瘤,但增大到一定程度時會有癌變的可能。
總之,在臨床上發現的“膽囊息肉樣病變”絕大部分不是真正的息肉,特別是在體檢時偶然發現的“膽囊多發息肉”更不必要過于擔心,它其實就是沉積在膽囊壁上的膽固醇結晶;真正需要警惕的是膽囊真性息肉和長期存在的膽囊慢性炎癥。
希波克拉底曾說過,不要對患者做得太多。這句忠告對于膽囊息肉樣病變的患者再適用不過。因為膽囊息肉發病率非常高,但實際上惡變率很低,90%以上患者為非腫瘤息肉病變,剩余腫瘤性息肉中還有一大部分低危患者,這些患者僅需要定期隨訪足以。因此,膽囊息肉的手術需要嚴格掌握指征。
對于膽囊息肉患者,只要經醫生診斷,惡變危險不高,完全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定期隨診,發現問題再及時處理來應對,這樣可使大部分患者避免過度醫療。
腹部超聲因其方便、廉價、敏感度高的特點,是膽囊息肉病變的最佳診斷方法。近年來,隨著超聲造影、CT、MRI 的發展,能夠通過息肉浸潤深度局部血流變化進行詳細判斷,再結合腫瘤標記物如CA199,從而對已惡變的息肉能夠進行越來越準確的診斷。
目前,國際上認為符合以下幾個條件時,應該高度警惕息肉未來惡變、甚至已經惡變的可能:息肉單發、息肉大于1厘米、息肉基底廣蒂、息肉觀察1年呈持續性增長、中年女性有結石或膽囊炎癥狀或存在膽囊癌家族史。
對于具有惡變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議積極手術治療。方法包括腹腔鏡膽囊切除以及開腹膽囊切除。對于考慮可能為良性息肉病變的患者,應該選擇腹腔鏡切除;對術前影像學手段已經判斷有惡變可能的息肉,則應選擇開腹膽囊切除術。另外,手術中應該對切除的膽囊進行冰凍活檢,如果確認為膽囊癌侵犯肌層,則應該繼續進行擴大的膽囊癌根治術。
而對于生長緩慢、多發、窄基底的小于1厘米的息肉,則多認為是膽固醇息肉,如果膽囊大小、形態、功能正常,膽囊息肉沒有明顯癥狀,在排除膽囊息肉癌變危險后,是完全沒必要做手術的。半年到1 年復查便可。
目前認為,膽囊息肉特別是膽固醇性息肉,是由于膽汁代謝異常引起的,而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脂肪肝、慢性肝炎、藥物、女性妊娠等都會引起人體內脂類代謝紊亂;另外,飲食中攝取過多的脂肪和膽固醇,飲食結構不均衡合理,不恰當的快速減肥,都會使得膽汁中膽固醇比例失調而引起膽固醇結晶形成。
因此,膽固醇性息肉也不僅僅是體重超標人群的“專利”。生活起居沒有規律,不按時吃早餐,熬夜等,都會引起膽囊收縮和舒張功能紊亂,膽囊無法及時排空膽汁,膽固醇結晶就會附著在膽囊壁上,長此以往就形成“膽固醇性息肉”;酒精需要通過肝臟進行分解和解毒,長期大量喝酒會直接對肝功能造成損害,引起肝功能異常,不僅容易造成脂肪肝、肝硬化,還會導致膽汁分泌和排出紊亂,繼而也會增加膽囊息肉的發生。
可見,膽囊息肉不僅僅是膽囊自身的問題,而是一種全身性和社會性疾病。對于我們來講,應該建立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尤其是年輕人,避免膽囊息肉的形成更為重要。
對于已經出現了多發性膽囊膽固醇性息肉的患者,我們在生活當中一定要積極地進行防治,比如合理安排飲食,不要不吃早餐;少吃那些膽固醇比較多的食物,如蛋黃、動物內臟、魚子醬等,以避免過多的膽固醇沉積在膽囊壁上,當然一天一個雞蛋還是可以的;此外還要保持一個良好的生活方式,平時不要抽煙或者喝酒,多鍛煉自己的身體,控制體重不超標,同時提高自身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