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的都希望自家娃能有“吃貨”屬性,吃好了才能健康長大。可事與愿違,有的孩子只愛吃肉,蔬菜得追著喂;有的孩子直接把不愛吃的菜扔地上,簡直是個小惡魔。改掉孩子挑食毛病,寶媽們可謂費盡苦心。
孩子挑食是個很普遍的問題。針對北上廣5 所幼兒園3045 名孩子的調查顯示,60%的孩子存在嚴重的偏食問題。可別小視這一問題,挑食的影響決不僅僅是吃不好這么簡單。
首先是營養攝入不均衡,可能導致營養不良,甚至引發骨骼發育不健康、貧血、智力發育受限、視力不良等情況。如孩子不吃新鮮蔬果就容易缺乏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C,這可能會影響骨骼健康;奶制品攝入過少往往帶來的后果是缺鈣;海魚和貝殼類水產品分別是DHA 和鋅的重要來源,缺少DHA容易影響大腦和視力發育,缺鋅則會影響食欲、認知能力,嚴重的甚至會生長遲緩。
學齡前兒童的調查還顯示,經常性挑食與孩子多動行為密切相關。多動會讓孩子的注意力難以集中,影響學習效率。
要改掉挑食的壞毛病,先得了解為什么會挑食。一方面是食物因素。食物的味道和形狀會影響孩子對它的喜愛,食物的個頭大小、顏色鮮艷與否、食譜是否豐富也會影響孩子的食欲。
另一方面是家長因素。主要包括:家長本身就挑食和教育方式有誤。家長自己不愛吃的食物就會很少烹調,長此以往,孩子也就失去了接觸這些食物的機會。而自己喜歡吃的東西頻繁做,餐桌上的選擇很單調,也會讓孩子毫無食欲。
而教育方式有誤更是孩子挑食的重要原因。通常,家長一見孩子不愛吃某種食物時,就批評斥責,甚至逼迫孩子吃,這種做法反而會激發其逆反心理。2015年,澳門的調查顯示,家長強迫孩子進食反而是導致孩子偏食挑食的主要家庭因素。用食物作為成績好壞或其它行為的獎懲,也是不對的。
1.變著花樣烹調。寶媽們可以多看一些美食雜志、視頻,給自己多一點靈感。如果孩子年紀較小,可以用各種蔬菜汁和面做五彩面食,或者利用模具將面食和米飯做成各種可愛的形狀和擺盤,以刺激孩子的食欲。
2.對孩子進行均衡飲食的引導。對年齡還小的孩子,可以借助他們愛看的動畫人物來引導,比如講小兔子很愛吃胡蘿卜,所以才那么勇敢能干;如果年齡較大,可以跟他講講每類食物的營養和對健康的益處。當然,家長得以身作則,平等對待每種食物,不在孩子面前說自己不愛吃什么或批評某種食物。
3.贊賞孩子良好進食行為。孩子之前不愛吃某種食物,現在愿意嘗試了,應及時給予贊賞。就算孩子對個別食物不感興趣,也不要去批評。可以用其它食物來彌補營養,或者把那些不愛吃的食物做成餡“藏”起來,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吃下去。
4.讓孩子參與到做菜中。這樣的親子互動可以增加孩子對食物的認知和興趣。比如給娃一個面團,讓他發揮創造力,捏成各種形狀;年紀大些的孩子,可以教他點簡單的烹調,如煮個飯、熬個粥啥的。孩子可能就慢慢愛上了烹飪,這對改善挑食也有幫助。
5.讓孩子參與食物種植。可以在陽臺種點菜,把施肥、澆水等細節都交給孩子去做。條件允許的話,帶孩子去農場體驗一番。這些經歷可以增加孩子對食物的認知,學會珍惜食物。
當然,以上這些方法都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想要改變孩子挑食的毛病,家長必須要有耐心,并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