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吃過某些食物后,會出現腸胃或皮膚不適,其實可能不是過敏,而可能是食物不耐受。食物不耐受是一種復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通俗的說,就是人的免疫系統把進入人體內的某種或多種食物當成有害的抗原,產生了過度的保護性免疫反應,引起全身各系統出現異常的慢性病癥狀。
導致食物不耐受的可能性有很多,包括體內酶缺乏、食物中化學成分引起的反應等,其發生和機體免疫系統的關系非常密切。長期食用不耐受食物,抗體在體內不斷蓄積,抗原抗體復合物沉積在器官組織會出現不適或病癥;同時抵御外來病原微生物侵襲、保障身體健康的人體免疫力就會出現異常。這時如果不及時改變飲食結構,不耐受的食物會繼續刺激機體產生大量抗體,致使人體各系統出現系列癥狀疾病,而一般的常規檢測往往顯示正常。
食物不耐受不僅癥狀隱蔽,而且人群中發生率高。有估計,一半以上的人會對某種食物不耐受,嬰兒與兒童食物不耐受的發生率比成人高。多數食物不耐受患者表現為胃腸道癥狀和皮膚癥狀,也有的會表現為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甚至肌肉骨骼系統癥狀;有的患者可同時對4~5種或更多食物產生不耐受。
說到食物不耐受,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牛奶了。有些人在飲用牛奶之后出現胃腸不適、腹瀉等,這種腸易激綜合癥便是對乳糖的不耐受引發的病癥反應。
數據表明,由于遺傳基因與種族的關系,有50%左右的中國人身體里缺乏乳糖酶。乳糖酶的活性不夠,就消耗不了牛奶中的乳糖,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腹脹、腹瀉,甚至腹痛。這有一個專名——乳糖不耐受。
除了牛奶,還有部分人吃了比較多的冷凍海鮮后,身上會起癢癢的紅疙瘩;另外,像辣椒、韭菜等自身含有刺激性的食物,會讓人食用過后產生胃腸道的刺激癥狀,或者腹瀉。但這種腹瀉不是病菌導致的,只是吃辣太多刺激了胃腸道產生的耐受不良。
不耐受和過敏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容易混淆。前者癥狀比較隱蔽,屬于慢性病變,其影響可遍及全身各系統。在平時人們通常認識不到它的存在,是人體健康的隱性“殺手”,常因缺乏有效的診斷手段被臨床忽略而延誤診斷,在臨床通常以調整飲食治療為主。后者發病來得快,癥狀明顯,屬于急性病變,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在臨床通常以藥物治療為主。
食物不耐受與人體諸多疾病密切關系的發現,為許多疾病病因的確定又提供了新的方向。為傳統疾病的診斷提供了一種快速、可靠的新方法。由于食物不耐受是人的免疫系統針對進入人體內的某種或多種食物產生的過度保護性免疫反應,產生食物特異性IgG抗體。因此,通過檢測這種特異性IgG 抗體,可以判斷人體是否已因食物不耐受產生了病癥,從而采用禁食或少食不耐受食物的方法,控制疾病發生的源頭,阻止疾病的持續發展,繼而解除長期病患,明顯提高生活質量。
從檢測上來說,食物過敏者可以通過病史、皮膚測驗、血清特異性IgG 檢測等,由醫生綜合判斷進行診療。
讓身體不耐受的食物這輩子真就碰不得了?實際上并非如此。如果這種食物確實讓身體產生了不良反應,可能是沒掌握好吃法或量的原因。平時只要記住這個讓你耐受不良的食物,下次不吃或少吃就行了。
對于食物不耐受來說,除非嚴重不適,其他只待癥狀消除即可,并不需要特別治療。如果癥狀明顯或嚴重,建議及時到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