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俏琳
(廣東省肇慶市畜牧獸醫局 526040)
在近年來, 在廣東特別是珠三角地區養殖雉雞的特別多,因其增長迅速,在家禽養殖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但雉雞在繁殖過程中,由于禽痘疾病的出現,而禽痘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影響雉雞的飼養。 在雉雞繁殖過程中,因為禽痘疾病的困擾,使得養殖雉雞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由于禽痘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通過體表毛發皮膚或上呼吸道、口腔黏膜和食道纖維素壞死都會引發禽痘,是困擾禽類養殖的一種疾病。
禽痘的病原體主要有雞痘病毒、鴿痘病毒、土耳其天花病毒、金絲雀天花病毒、天花病毒和火雞病毒。 都是痘病毒屬的成員,痘病毒科代表是禽痘病毒。 病毒繁殖的主要場所是雞的皮膚雞胚毛囊、 黏膜上皮細胞和外胚層細胞構成典型的細胞內包涵體。 禽痘病毒的一個特點是對外界環境因素和干燥有很強的抵抗力, 帽狀上皮鋸末中的病毒在干燥和陽光照射幾周后仍保持活性,溫度在60℃以上,殺滅病毒需要3h;-15℃可存活3 年,1%氫氧化鈉、1%醋酸環境中病毒迅速死亡。
禽痘的感染源主要是雞痘病毒,具有一定傳染性,傳播途徑是通過剝落和破碎的皮屑散落到空氣中, 毒蚊子和表面寄生蟲的叮咬也可以傳播,蚊蟲帶毒時間可達10~20d,雉雞、火雞、鴿子、 鴨子等禽類都會出現這種病毒, 它們也是最易受感染的禽類, 不分禽種類和大小。 對于禽類中的金絲雀和麻雀也會被感染,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疾病,但最流行的季節是春秋兩季蚊子活躍季節帶來的流動性傳染[1]。
雉雞、火雞和鴿子的潛伏期為4~10d,加那利群島為4d。 之后感染部位可分為皮膚型、黏膜型、混合型,皮膚型又稱麻點型。這個病毒是雉雞乃至禽類最常見的。 它主要能夠存活在翅膀內側、腿內側、胸腹部、泄殖腔周圍、頭部(雞冠、肉髯、口角和眼眶)等無毛或少毛部位,形成的特殊囊性噴發而成,通常發生在雛雞身上,噴發水痘出現在口腔和喉嚨的黏膜上。 首先它是一個灰白色的小結,然后形成一層黃白色的薄膜,很難去除假膜。 在嚴重的情況下,雉雞的眼睛、鼻子和眼角也會受到影響,而且死亡率很高。混合類型皮膚和黏膜受損,病情嚴重,死亡率高。甚至嚴重的出現全身癥狀,大多數雉雞得了禽痘,很快死亡,輕者轉為慢性腹瀉。
病毒進入雉雞的皮膚或黏膜后,首先在上皮細胞中傳播,引起細胞增殖和腫脹, 然后形成一個淋巴結上皮產生的薄膜和病理性變化, 當時病毒在細胞質口袋里的退行性上皮細胞繼續分泌液體,真皮中的炎性白細胞進入淋巴結,它可以將節點與基層分離,使節點表面干燥,形成裸露的表面,最終脫落。 但細菌的繼發感染往往導致黏膜的排泄和壞死,形成大量的假膜,纖維蛋白復合物包含,甚至貧血,通常發生在感染后2~5d。在某些情況下,病毒可能隨血液傳播到遙遠的皮膚和黏膜, 從而導致新的皮膚或黏膜或內臟損傷。
可根據典型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進行初步診斷, 并需進一步的實驗室診斷。 通過實驗室診斷,對病原分離與鑒定:雞胚培養(觀察白色、不透明斑點)、細胞培養(觀察特征細胞質外殼)通過鑒別診斷方式,最重要的是區別雉雞禽痘病的傳染性方式,是通過鼻炎、 傳染性喉氣管炎引發的還是由泛酸和生物素缺乏導致[2]。
對于養殖雉雞的人來說,要非常重視對禽痘的防治,新引進的雉雞應該隔離觀察,只有在證明沒有疾病的情況下才能混養,近年來珠三角地區,禽痘疾病發生的地區,大部分都有接種禽痘疫苗的意識,一般采用兩次免疫(第一次免疫10~20d,第二次免疫3~5 周),確診后采取嚴格控制和根除措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衛生法》的規定,為防止其傳播,對無辜的病雞和同一組雞進行殺滅和治療,對其他健康雞進行緊急免疫,把肥料堆起來發酵以便清洗。
雉雞的禽痘發病率高,危害大,根據統計,雉雞的發病死亡率為13.6%。 所以在飼養過程中應特別注意,特別是當育雛從孵化場到自由飼養,以及當環境濕度高和雨季時,飼料中應添加一些增強免疫力的飼料,同時做好衛生管理,發現病例及時治療,而且要對雉雞接種疫苗增加免疫,提升雉雞的免疫力,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