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長青
(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飼草飼料站 476100)
哺乳仔豬是指豬從母體內的胎兒寄生形態出生后到哺乳期再至獨立生活之間的過渡時期。 因為生活環境的不同,仔豬出生后,會因為各種外界環境刺激,長時間處于應激狀態。 如果仔豬適應性強,能夠抵抗應激,便能安然躲過這段危險階段,正常生長,反之仔豬便會產生嚴重的應激反應,輕則會阻礙仔豬正常的生長發育,重則引起仔豬死亡。
仔豬剛出生后雖然體型極小、體重也輕,但其機體的物質代謝卻非常旺盛,因此對營養物質的吸收效率極高,所以仔豬的生長發育極為迅速。 但由于仔豬的生理機能與消化器官尚不成熟, 對外界刺激也很敏感, 所以養殖人員應當提高對飼料的質量、數量的嚴格要求。
哺乳仔豬的消化器官雖然已經形成,但尚欠發達,胃腸道不僅容積小,其內又只有凝乳酶,缺乏其他消化酶種類,如蔗糖酶、胃蛋白酶等。 因此,仔豬不僅對隨著食物侵入腸胃道的細菌缺少抵抗力,其對食物的消化功能也比較弱。 除此之外,哺乳仔豬只能以母乳為營養源,所以患病率極高。
因為生理原因,出生后的仔豬大腦發育不完善,對自身體溫的調節能力不發達,并且身體貯存的血糖、體脂較少,因此缺乏產生化學熱的必要條件與能力,再加上哺乳仔豬表皮面積大、皮毛稀薄,散熱較快,因此其對低溫的抵抗力特別差,若不注意為仔豬提供保暖措施,極易導致仔豬出現凍昏甚至死亡的狀況。
哺乳仔豬的免疫系統并不發達,因為生理限制,孕期仔豬母體免疫抗體無法傳遞給仔豬,致使仔豬極度缺乏先天免疫力,只能依靠母體初乳攜帶傳遞的部分抗體對細菌、 病菌等微生物起到抵抗作用,直到30 日齡后,仔豬自身免疫系統才會全部發育完整,開始發揮免疫作用,因此在這一階段仔豬對病原的抵抗力較弱,極易患病。
除了疾病之外,溫度過低、母豬擠壓、營養源不足和環境突變這幾種情況皆影響著哺乳仔豬的存活率。 因此,為了保障仔豬的全壯全活,管理人員應當從這幾方面入手,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保障仔豬的成活及健康生長。
因生理原因,哺乳仔豬調節體溫的能力并不發達,其本身又極為怕冷,因此在仔豬出生后,飼養管理人員應當采用有效的保溫措施,如保溫箱、電熱毯、電暖扇、家用燈泡、電熱板、紅外線等,以保證仔豬對外界環境溫度的要求得到滿足。
生產母豬體型大、重量高、行動又遲緩,產下仔豬后體力消耗極大,所以極容易在食槽、墻角等處擠壓到仔豬,導致仔豬被壓死、壓傷或窒息而死。 因此,為了確保仔豬的安全,管理人員應當設置“護仔欄”隔開母豬與仔豬,并定時哺乳且在期間由飼養人員專門看護,以免仔豬受到母豬擠壓,造成損失。
仔豬新陳代謝快, 發育迅猛, 對營養源的需求量會逐漸增大,而母豬泌乳高峰期在產仔后21d,在這之后僅靠母乳供養已經滿足不了仔豬的正常生長發育需求。 因此,應當盡早給仔豬補食飼料。 待仔豬10 日齡時,應當嘗試添加飼料輔食,以訓練仔豬對飼料的適口性與進食欲望,等到仔豬20 日齡,便應達成讓仔豬完全以飼料為食。 對于仔豬飼料的選擇,應當根據仔豬的生理特點選用營養全面、適口性好、易消化的專用飼料,以保證其能得到充足易消化的營養來源,確保其健康生長。
仔豬黃痢又名早發性大腸桿菌病, 多于1~7 日齡仔豬易發的急性、高致死率高傳染性疾病。 仔豬一旦患病便會出現黃水樣稀便、劇烈腹瀉,迅速死亡。 對于該病的防治:一是仔豬出生后肌注或口服慶大霉素等抗生素,連用4d。 二是在母豬預產日5~30d前,提前為母豬注射大腸桿菌疫苗用以預防。
與黃痢相同, 仔豬白痢同樣為大腸桿菌引發的消化道傳染性疾病,發病率高,但致死率低。 該病一般多發于仔豬10 日齡左右, 一旦仔豬患病便會排泄灰白色粥樣稀便。 對仔豬白痢的防治:一是加強待產母豬產前、產后的飼養管理,保證產房干燥衛生。 二是讓仔豬盡早開食,以促使消化器官發育。 三是母豬產前15~30d 注射大腸桿菌疫苗提前預防。四是若仔豬發病,可用環丙沙星、慶大霉素、氟苯尼考肌注或內服氟哌酸、土霉素粉,連用3d。
待仔豬出生5d 后進行人工補鐵,予以防治。
若仔豬缺乏足夠乳源,可人工尋找充足可靠的乳源,以供仔豬進食。
寄養便是為仔豬另尋“奶媽豬”。 寄養方式:選擇母性好、泌乳量大、有富余乳頭且無病的母豬作為奶媽豬。 然后使用奶媽豬的奶汁、羊水、糞尿、墊草等涂抹寄養豬仔,或是用強氣味物質同時噴灑寄養仔豬與奶媽豬,以使二者身上氣味相同。
若找不到奶媽豬無法寄養,可采用人工乳進行人工哺乳,以減免因擠壓、營養不良造成仔豬死亡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