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軍
(平遠縣農業農村局 514600)
非洲豬瘟對我國生豬養殖業造成的影響比較大,其是一種急性和烈性的傳染性疾病, 主要的臨床癥狀為脾臟腫大和死亡率高。 是現階段世界范圍內比較常見的一種是疾病,也是現階段還沒有研制出免疫疫苗和特效藥品的一種疾病, 生豬感染非洲豬瘟病毒的死亡率為100%,為此,養殖戶應該高度重視非洲豬瘟疾病, 同時采取生物安全措施, 更好地保證生豬養殖業的安全。
非洲豬瘟疾病是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疾病,主要的臨床癥狀為發熱和呼吸困難, 同時還會出現咳嗽和膿性分泌物的癥狀,與普通的豬瘟病毒癥狀比較相似,通過實驗室診斷能夠進一步確認。 一旦感染該疾病,死亡率會達到100%,為此,必須重視對該疾病的預防工作,采取科學有效的生物安全防護措施。
我國多個省份都已經發現了非洲豬瘟病毒,對生豬養殖業造成比較大的沖擊,影響了生豬養殖戶的積極性,導致生豬的產能下降,為此,必須重視對非洲豬瘟疾病的防控工作。 相關的調查研究顯示,非洲豬瘟疾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首先,生豬車輛和販運的人員帶毒引發的疫情。 相關研究顯示,該種因素引發的非洲豬瘟的發生概率有46%。 在非洲豬瘟疫病防控的過程中,應該重視生豬車輛和販運人員的檢疫工作,將疾病傳播的風險控制在最小。 此外,如果沒有經過徹底清洗和消毒的車輛和人員進入養殖場的話很容易引發該病, 該種傳播方式已經成為現階段非洲豬瘟傳播的主要方式。 其次,餐余剩余物為養生豬研發的疫情,該種因素引發的非洲豬瘟的發生概率為34%。 相關的調查研究顯示, 我國在生豬養殖業中有飼喂餐廚剩余物的傳統,該種方式能夠降低生豬養殖戶的經濟成本,有利于餐廚剩余物的回收處置,具有一定的社會效益。 但是非洲豬瘟病毒很容易出現在餐廚生物中,能夠存活比較長的時間,很容易引發非洲豬瘟疫病。 為此,養殖戶應該重視餐廚剩余物喂食生豬的危險性。最后,跨區域調運生豬和生豬制品所引發的疫病。 該種因素造成的非洲豬瘟一年的傳播率約19%。 結合我國動物疫病管理辦法的規定,生豬及生豬產品在離開產地之前必須經過嚴格的檢疫,檢疫合格后才能調運。 但是在實際經營的過程中,一些不法人員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不重視檢疫工作,或者偽造檢疫合格證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豬感染疫病的可能性,給生豬養殖戶造成比較大的經濟損失。
非洲豬瘟傳播途徑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即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動物。 為此,養殖戶必須做好相應的養殖安全措施,阻斷一切傳播的條件,從而保障生豬養殖場的安全。
首先,重視養豬場的日常檢查和排查工作,養殖戶應該積極配合當地的檢疫人員進行生豬的檢疫工作。 在疫情排查的過程中必須做好防護工作,避免出現交叉感染的問題。 如果生豬養殖場的規模比較大的話,使用PCR 檢測儀進行檢測比較好。 其次,做好養豬場的日常消毒管理工作,定期對養殖場進行消毒管理,對病死豬和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 再次,如果發現疫情的話及時上報,保證相關的工作部門能夠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 如果抗生素治療無效的話, 及時上報相關的部門, 不能隨意填埋處理。
首先,堅決杜絕餐廚廢棄物喂食生豬,一旦發現有該類情況的話,養殖戶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避免該疾病的傳播。 其次,重視養殖場的日常管理工作,強化管理制度,避免在生豬運輸的過程中出現傳播。 此外,做好生產區、辦公區和倉儲區域的消毒管理工作,非洲豬瘟疫病的傳播和蔓延。 工作人員進出各個生產區之后必須進行全方位的消毒處理, 嚴格禁止非工作人員進入到生產區和辦公區,將非洲豬瘟疫情扼殺在搖籃中。 再次,車輛和工作人員進入養殖場之后必須進行及時的消毒和清潔處理,避免造成疾病的傳播。 最后,做好生豬以及生豬制品的調運管理工作,檢疫合格之后才能夠運出,防止跨區域感染的情況發生。
首先,做好日常的免疫工作,地方防疫站應結合地方養殖場的實際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免疫工作措施, 對生豬進行疾病的免疫。 在仔豬出生半個月之后需要強化免疫工作,同時做好相應的預防工作。 其次,強化生豬養殖過程中的營養管理措施,結合生豬生長的實際情況合理的調整飼料的配方, 為生豬提供營養均衡的飼料,提高豬群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從而降低該疾病發生的概率。 再次,改變傳統的生豬養殖模式,采取標準化作業管理措施。 此外,實行全封閉式的管理措施,不斷提高生物安全防護水平,保證生豬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生豬養殖業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影響,而隨著生豬養殖業向規模化和集約化方向的發展,一些疫病出現的概率越來越高,其中就包括非洲豬瘟疫病。 該疾病影響生豬業的健康發展,減少養殖戶的經濟收入,為此,應該結合非洲豬瘟疫病發生的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防控措施, 采取科學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推動我國生豬養殖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