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慧芳
(青海省海南州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813000)
2019 年12 月初, 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學生和科研人員發生了布魯氏菌病感染事件。 該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制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1]。 布魯氏菌病簡稱布病,是由布魯氏菌屬細菌引起的人與動物共患的變態反應性傳染病,發病時全身困倦、四肢乏力,喪失勞動能力,青海老鄉們稱之為蔫巴病、懶漢病,嚴重影響公共衛生安全[2]。 筆者從事獸醫實驗室工作,在該事件的影響下,對于實驗室生物安全產生了思考,并做了討論,希望能為獸醫從業人員提供借鑒。
獸醫實驗室,指一切從事獸醫病原微生物、寄生蟲研究與使用,以及獸醫臨床診療和疫病檢疫監測的實驗室[3]。 實驗室生物安全, 是指在從事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的實驗室中避免病原微生物對工作人員和相關人員的危害, 對環境的污染和對公眾的傷害, 為了保證實驗研究的科學性還要保護被試驗因子免受污染。 其措施包括強化工作和管理人員生物安全意識,建立規范化、法制化和日常化的管理體系,加強人員的建設培訓,配備必要的物理、生物防護設施、設備,掌握規范的微生物操作技術和方法等[4]。
筆者通過對所在單位獸醫實驗室進行自查,發現存在以下生物安全方面的問題:
主要有以下表現:一是實驗前,未對實驗室進行物理或化學方式消毒,未采取通風等保障環境安全方面的措施;二是實驗中,沒有穿戴防護服、戴防護帽、口罩、手套等防護用品,徒手操作實驗,或是在實驗室中喝水,吃東西等,亦或是有身著防護服離開實驗室隨處奔走至辦公區等不良習慣;三是實驗后,未按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要求的方式處理廢棄物, 而是傾倒入下水道,或拋棄于普通垃圾桶,隨意處理廢棄物,或是未及時保存有毒菌株,將其暴露在空氣中等。
一是隨意觸摸實驗外物品。 例如進行包蟲病犬糞抗原監測實驗過程中,未進行清洗消毒,用接觸過犬糞的手去觸摸手機,鑰匙等物品,事后就很可能沾染包蟲蟲卵,感染包蟲病;二是不重視防護措施。 實驗過程中出現手套、防護服破裂的情況,未及時更換而繼續操作實驗, 就存在被病菌、 毒株感染或者被手術刀、注射針頭等實驗銳器傷害的風險;三是實驗器具的消毒處理不到位。 實驗結束后,部分實驗器具是要求特殊處理的,不做要求特殊處理的也需高溫、高壓滅菌消毒后再進行清洗,但由于實驗器具的數量較大等因素,實驗室工作人員松懈了消毒措施,對實驗器具進行隨意拋棄處理。
實驗室存在未成立生物安全委員會或生物安全領導小組,未簽訂生物安全責任書或承諾書等情況。
首先實驗室雖然制定了相關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但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執行不力、落實不到位的現象。 其次某些規章制度年代久遠,不適用于當下實驗室生物安全的管理;然后規章制度要求實驗過程、接收樣品、廢棄物處置等做詳細記錄,但實驗室由于專職人員匱乏,忘記記錄等因素沒有做到詳盡的記錄;再次實驗室缺乏嚴格的出入管理制度。 實驗室未設置門禁系統,某些情況下非實驗室工作人員也可進出實驗室, 并且隨意動用實驗室物品;最后實驗室工作人員實驗能力不強,水平不高,對于規章制度的落實不重視等。
一是未進行分區。 實驗室布局不合理,未進行分區,所有實驗都在同一個實驗室進行, 實驗室和辦公區沒有設置分區或者采取隔離措施;二是水電暖的設置不合理,部分實驗室廢棄物液體和普通用水共用同一個下水道,電器設備、電路設施等存在安全隱患且沒有安裝防火警報設備。
實驗室中,安全防護意識是基礎,是保證實驗室環境安全和實驗室工作人員自身安全的思想保障。 某些不同程度上的防護松懈行為都是由于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意識淡薄造成的, 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意識淡薄會導致思想方面的懈怠, 行為方面的不規范,結果可能導致生物安全危害事件的發生。
實驗室通常是接觸、培養病菌、毒株的主要活動場所,所以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措施十分重要。 然而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較多防護不到位的問題。 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措施不到位可直接導致實驗室產生有害氣溶膠,有害細菌,對實驗室環境和實驗室周圍的空氣和環境造成污染以及對實驗室工作人員造成身體傷害。
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體系不健全。實驗室職責不清楚,缺少生物安全應急預案, 如若發生實驗室生物安全事件將無法定職定責并及時啟動應急預案。
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實驗室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落實不到位,工作人員因水平有限而操作失誤等因素都可能增加實驗室生物安全危害的風險。
實驗室布局和水電暖安全情況方面, 一是實驗室不進行分區容易導致化學液體、氣溶膠等有害物的泄露,危害整棟樓層的人身安全;二是水電暖安全措施不到位會導致嚴重后果,實驗室內有高溫、高壓的儀器設備,容易引發嚴重火災,另一方面實驗室是保存病菌、毒株的活動場所,如若發生火災,可能會導致實驗室病菌、毒株泄露,形成氣溶膠,造成更深層次的生物危害;三是缺少門禁裝置,非實驗室工作人員可隨意進出實驗室,實驗通道,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有害微生物的傳播,從而引發微生物感染事件。
3.2.1 強化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意識
實驗前,要對實驗室進行物理或化學方式消毒,采取通風的措施保障實驗室環境安全;實驗中,必須穿戴防護服、戴防護帽、口罩、手套等全套防護用品,禁止徒手操作實驗,以及在實驗室中飲食的行為, 并糾正穿著防護服離開實驗室隨處奔走的不良習慣;實驗后,要按照《獸醫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要求的方式處理廢棄物,禁止傾倒入下水道,或拋棄于普通垃圾桶,隨意處理廢棄物,并及時保存有毒菌株,避免將其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
3.2.2 加強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措施
一是嚴禁隨意觸摸實驗外物品。 實驗過程中若無緊急要事處理,不允許隨意觸摸實驗外物品,以避免間接感染有毒有害微生物;若有要事處理,需進行嚴格的消毒清洗后再去觸摸手機、鑰匙等物品;二是重視防護措施。 實驗過程中若出現手套、防護服破裂的情況,應立即更換新的防護用品繼續操作實驗,避免被病菌、 毒株感染或者被手術刀、 注射針頭等實驗銳器傷害的風險;三是實驗器具需嚴格消毒處理。 實驗后,嚴禁對實驗器具進行隨意拋棄處理,要嚴格按照要求特殊處理實驗器具,不做特殊要求處理的也應高溫、高壓滅菌消毒后再進行清洗,克服自身單位存在的困難,調動一切人員配合消毒清洗工作。
3.2.3 健全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體系
應高度重視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體系的運行, 成立由法定代表人為主要負責人, 實驗室專職人員為第二負責人的生物安全委員會(領導小組),并且簽訂生物安全責任書或承諾書;建立生物安全應急預案和擬操作動物病原微生物的風險評估報告, 保障實驗室生物安全的各項制度落實。
3.2.4 貫徹落實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一是認真貫徹落實實驗室相關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二是更新年代久遠的規章制度, 摒棄不適用于當下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條例;三是按照規章制度的要求詳盡記錄實驗過程、接收樣品、廢棄物處置等事項;四是嚴格管理實驗室出入狀況。 實驗室設置門禁系統,禁止非實驗室工作人員隨意進出實驗室,避免非實驗室工作人員隨意動用實驗室物品, 造成無法挽回的生物危害;五是需加大對實驗室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重視規章制度的落實,增強實驗操作能力,提升整體實驗操作水平。
3.2.5 合理規劃實驗室布局和完善水電暖設施
一是進行隔離分區。實驗室和辦公區域要進行分區,在實驗室入口處張貼危險警示標識, 實驗室內可采用玻璃隔斷的方式進行分區。二是完善水電暖設施。嚴禁實驗室廢棄物液體和普通用水共用同一個下水道,對于存在安全隱患的電器設備、電路設施等及時檢查修繕并且在沒有防火設備的實驗室加裝防火警報設備;每年定期檢查實驗室水暖設備,對于存在漏水漏氣的水暖設備及時檢修,維護實驗室基礎設施安全,避免發生類似“蘭獸研布病感染”事件,確保實驗室的正常運行以及保障獸醫實驗室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