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鳳,鞏立書
(山東省蒙陰縣畜牧發展促進中心 276200)
牛口蹄疫是一種傳染性極高的病毒性傳染疾病,牛一旦患病,口腔粘膜、乳房和蹄部會出現水泡,屬于A 類傳染病。該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容易通過空氣傳播,進而容易導致大片牛被感染。 因此,相關養殖業應該加大對口蹄疫的重視并做好防護措施。
牛口蹄疫的傳播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但由于春秋兩季節氣候溫和,動物和微生物的活動也不斷增加,增大了牛群和病毒接觸的機會,所以春秋兩季較多發。 牛口蹄疫的傳染源主要為潛伏期的牛和臨床發病的牛。 感染的牛呼出的氣體、糞便、唾液、乳液、精液及肉和副產品都可以攜帶病毒,這些一旦沒有處理好會使健康牛染上口蹄疫病毒,進而產生牛口蹄疫病。 一旦牛出現口蹄疫,若沒有采取有效的手段,口蹄疫疾病會迅速蔓延,直到整個牛群,給養殖業造成巨大的損失。
牛口蹄疫的潛伏期一般為2~4d,病牛的主要特征為口腔粘膜出現水皰。 發病初期表現體溫升高到40℃~41℃,出現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閉口、流延等癥狀,中后期在唇的內面、牙齦、舌面及臉頰布粘膜出現蠶豆到核桃大小的水皰, 嘴角常掛滿白色泡沫狀的唾液,乳房和肺部的水皰出現潰破,局部出現一些紅色的糜爛面。還會出現乳房炎、流產、心肌炎等癥狀。若病牛患病期間沒有發生繼發性感染,有可能會痊愈,但病毒一旦感染了心肌部位會引起心肌炎,病死率極高。
將病牛解剖時可以觀察到除了在口腔、乳房、蹄部出現水皰潰爛外, 在第一胃粘膜尤其是肉柱上可觀察到大小不一的水皰和潰瘍,有時也會在第三胃和第四胃上觀察到,有時腸內也會出現。 患嚴重口蹄疫死亡的病牛,在解剖心臟時會發現其切面上出現灰白色或淡黃色的條紋(虎斑心)。
急性死亡的犢牛通常口、蹄沒有出現水皰、爛斑等現象,只有急性壞死心肌炎或同時出現出血性腸胃炎。 這些都是作為判斷口蹄疫的重要依據。
根據該病的特征、癥狀和流行病學等對牛進行診斷,最主要的判斷依據為口、乳房、蹄等部位出現水皰、流延、高熱,長在病牛身上的水皰破裂并形成糜爛,此時體溫恢復正常,糜爛現象會消失和愈合,愈合后會留下瘢痕,能夠愈合的通常被認定為良性口蹄疫。 而惡性口蹄疫會在水皰破裂到愈合階段病情會一直加重,出現部分器官功能衰弱、心率不全等現象,直到病牛發病死亡。
相關檢測人員還可以從病牛的舌部、 乳房或蹄部取新鮮的水泡皮5~10g,加50%的甘油生理鹽水送到實驗室進行補體結合反應,鑒定出該病毒的類型。
加強對牛舍的清潔和消毒,及時清理牛圈里的垃圾,將牛糞集中起來進行統一處理,對牛舍進行定期消毒,尤其是天氣炎熱時期是各種細菌、病毒滋生的時期,是牛口蹄疫高發的時期,更要做好牛舍的清潔和消毒,保持牛舍的通風,在寒冷的季節做好牛舍的保暖工作,為牛的生長創立良好的條件。 在養殖場可以建立沼氣池, 沼氣池形成的沼液可以用來澆灌農戶種植的蔬菜水果,而發酵后干的糞便可以用來做牧草的肥料,生成的沼氣可以用于農戶的照明、做飯、取暖。 建立沼氣池不僅減少了能源的消耗,還大大解決了因糞便長期堆積而造成細菌、病毒滋生引起一系列疾病的問題。
隨著牛的交易行為的增加, 養殖場的引種頻率也在不斷的增加, 然而引種不科學也是引起牛口蹄疫的一項重要原因。 所以,養殖企業在引進牛種時應該嚴格按照具體的流程,做好對引種地的流行病學調查,確保不到疫情地區引種。 在引進牛的具體過程中,應由當地檢疫部門出具相關的動物檢疫報告。 牛引種到場后,應該單獨隔離30d,做好相關的檢疫工作及消毒工作,具備相應的抗體后才能與該場的牛混合飼養。
定期為牛注射口蹄疫疫苗, 在選擇疫苗時避免使用三無產品,注射疫苗時重視操作規范、科學用藥,相關部門要加強疫苗免疫的宣傳力度,讓農戶認識到疫苗免疫的重要性,根據實際養殖情況制作和優化免疫方案。 對接種人員進行培訓,使用科學的操作方法。 選擇疫苗時要到正規部門或獸醫院去購買,不要購買三無產品, 接種疫苗前注意仔細查看是否變質、 包裝有無破損等。 接種疫苗時農戶要及時與專業人員取得聯系,加強交流,避免濫用藥的情況,隨時觀察牛羊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