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貴康
(宜章縣楊梅山鎮動物防疫站 424200)
在生豬養殖業發展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豬腹瀉疾病,該疾病主要發生在冬季,同時有明顯的季節性的特點,病豬感染之后會出現明顯的腹瀉和嘔吐癥狀。 如果不能采取措施控制該疾病的話,很容易造成疾病的傳播和蔓延,嚴重影響養殖戶的經濟收入。 本文主要闡述了常見腹瀉疫病的診斷和防治技術。
生豬比較常見的腹瀉疾病有細菌性腹瀉和病毒性腹瀉,針對細菌性腹瀉和病毒性腹瀉應該采取以下的診斷方法。
如果出生7d 內的仔豬發病的話, 主要表現為仔豬黃痢癥狀。 如果出生7~30d 的仔豬發病的話,仔豬會出現白痢癥狀;如果仔豬在出生30d 以后發病的話,仔豬會出現水腫病的癥狀,而該疾病對仔豬的危害比較小。 如果仔豬出現白痢和黃痢的話,主要的臨床癥狀為糞便呈現黃白色, 同時胃部和腸道部位有出血腫脹的現象,影響仔豬的健康生長,其中感染仔豬黃痢的死亡率最高,發病會出現明顯的腹瀉癥狀,隨著病情的發展會出現脫水的癥狀。 而感染仔豬白痢病的死亡率比較低,但是病程持續時間長,病豬常常會出現精神不振和采食量下降的問題。
結合臨床癥狀可以將豬痢疾分為急性型、慢性型和最急性型三種。首先,慢性型。該種類型就被稱為急性豬痢疾,主要的臨床癥狀為病豬生長緩慢,同時身體顯瘦,容易出現反復腹瀉的癥狀,排出的糞便呈現灰白色。其次,急性型。生豬在感染急性型豬痢疾后會出現體溫明顯升高的癥狀,同時出現食欲不振問題,排出的糞便呈現灰黃色,嚴重的話會出現脫水和死亡現象。 最后,最急性型。 生豬在感染最急性型豬痢疾之后會出現精神不振、抽搐和打冷戰的癥狀,同時食欲下降,死亡率比較高。
如果生豬圈舍的養殖條件比較差的話,可能會導致病菌的滋生和繁殖,為腹瀉疾病的發生提供便利條件。 為此,應該重視養殖圈舍的管理,為生豬的生長提供良好的養殖環境,防止該疾病的發生。 此外,在腹瀉疾病高發季節,要做好養殖場的衛生環境管理工作,尤其是做好夏季通風工作和冬季保暖工作,只有保證豬舍內空氣的流通才能避免疾病的發生和傳播。 定期清理圈舍內的糞便,保證圈舍整潔衛生,營造干凈清潔的養殖環境。
為有效地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 應該做好疫苗接種工作。結合生豬生長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接種防疫方式和手段,有效地控制該疾病的發生。 首先需要選用正規廠家生產的疫苗,保證疫苗的安全性。 此外,按照國家規定的程序進行接種,選擇最佳的接種時間,發揮疫苗的效果。 在進行常規接種的同時做好緊急接種工作。 首先,豬傳染性胃腸炎。 妊娠期的母豬需要分兩次注射豬傳染性胃腸炎疫苗, 在生產之前的60d 和15d 分別注射一次;仔豬可以通過母乳來增強自身的免疫力。 其次,豬流行性腹瀉。 通過注射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豬流行性二聯滅火疫苗能夠提高豬只的免疫力。 此外,可以接種弱毒苗,在妊娠期母豬分娩之前的5 個星期和2 個星期各注射一次, 新生仔豬在出生之后的7d 和21d 各注射一次。 可以給妊娠期母豬接觸的狀病毒疫苗,仔豬通過母乳能夠獲取母源的抗體來預防該疾病。
為減少豬腹瀉疾病的發生, 應該不斷優化飼料喂養管理模式,保證飲水和飲食的安全,提高豬只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首先,在飲水衛生管理方面,注意使用流動的水源,降低腹瀉疾病的發生。 同時控制好用水的溫度,結合季節的變化適當調整水溫,在冬季可以適當增加水分,避免對生豬的腸胃造成刺激。 其次,在飼料衛生管理方面。 應該結合豬只生長的實際情況合理調整飼料中養分的比例,保證營養的均衡性。 養殖戶應該到正規的廠家采購飼料,將飼料放在干燥通風的地方,防止發霉變質。
如果生豬出現腹瀉疾病的話,可以采取抗生素進行治療。但是在使用抗生素的過程中也可能使豬只體內存在大量的藥物殘留,影響豬肉的安全性。相關的研究顯示,90%以上的菌種可以耐受磺胺類藥物、四環素和氯霉素等。 此外,菌株對安普霉素和阿米卡星等有很高的敏感性,治療生豬腹瀉有很好的效果。 如果生豬出現沙門氏菌感染腹瀉的話, 用氨芐西林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在治療生豬腹瀉的過程中也經常使用恩諾沙星,但是該類藥物在治療沙門氏菌感染豬腹瀉疾病方面很少使用。
首先,在飼養過程中如果發現仔豬感染這些疾病的話,應該采取人工補液鹽的處理方式。 其次,在仔豬鍛煉之后需要及時的補充蛋白質,同時在飼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 再次,在仔豬出生的7~10d 內接種滅活疫苗。 最后,相關的研究顯示,藥物對治療豬痢疾效果比較好,但是很容易復發。
在生豬養殖的過程中經常出現腹瀉疾病, 同時存在明顯的季節性的特點,對生豬養殖業的危害比較大。 為此,應該重視對腹瀉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工作, 重視養殖場的飼料和衛生管理工作;重視日常的免疫接種工作;采取有針對性的藥物治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