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鋒
(廣東省肇慶市畜牧獸醫局 526040)
牛傳染性角膜炎俗稱紅眼病,可以通過牛之間的接觸進行傳染,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疾病。 一般在夏末、秋初溫度較高時頻發,養殖牛舍內溫度較高、濕度較大、強光刺激等刺激因素會引起牛傳染性角膜炎發病,此病傳染速度快,連續發生,因此,養殖戶應采取適當措施進行防治。
牛傳染性角膜炎有3~7d 的潛伏期, 在牛患傳染性角膜炎時,初期牛的眼睛會發紅發炎,牛出現畏光、晃頭現象,后期會大量流淚,并伴隨著黃色黏性膿狀物大量流出,嚴重時會出現病牛焦躁不安、胬肉增生、眼部眼瞼外翻等癥狀,將牛眼膜遮蓋住,進而發生更嚴重的眼部疾病, 嚴重影響牛的眼部視力甚至會導致失明。 牛傳染性角膜炎可由病牛與健康牛接觸造成感染或由蚊蟲叮咬傳染,常見于犢牛和成年牛,一般一只眼睛先受到感染,隨后通過淚液或其他分泌物傳染另一只眼睛, 部分病牛會通過樹樁或樹枝觸碰眼睛,加深眼睛受損程度。
牛傳染性角膜炎的致病細菌為牛嗜血桿菌,其屬于一種革蘭氏陰性菌,在強烈的日照情況下,牛嗜血桿菌會呈現出更易感的狀態,對四環素類抗生素較為敏感,可用青霉素類抗菌藥進行治療。
牛傳染性結膜炎的病因多為牛舍內的空氣較為污濁、溫度較高、濕度大、衛生狀況不佳、蚊蟲較多、強光刺激等。 因此,保持牛舍的衛生是防控傳染病的首要措施。 首先牛養殖場應有圍墻,施行密閉管理,飼養工作人員進出時需要進行消毒,防止攜帶外部病菌,養殖場內需要設置專門的牛舍、病牛隔離處、獸醫處等,病牛隔離處應盡量遠離健康牛舍;其次,建立完善的消毒制度,養殖場設立不同分區,每個區域門口處設立專門的消毒設施,工作人員進入該區域時需要進行消毒, 消毒后需要通過紫外線殺菌后方可以進入。 牛棚內需要定期進行衛生打掃并噴灑消毒水,對于牛食槽和飲水設備需要著重清理消毒。 保證牛舍內通風良好,無異味,牛糞便需要及時清理,降低牛舍內氨氣濃度,并設立驅蚊措施,減少蚊蟲對牛的叮咬,降低疾病傳播概率;最后,夏季注意防暑,適當的降低牛舍溫度,盡量避免多次灑水降溫,以免環境內濕度過大,易滋生病菌。 夏季日照強度較大,需要牛舍內注意遮擋陽光,減少紫外線對牛的眼角膜的刺激。
夏天放牧時,應注意牛的防曬,避免牛長時間在陽光直射的地方停留,可以將牛引到陰涼通風的區域進行休息,防止牛被紫外線直射增加結膜炎的患病概率。
在5~7 月份疾病高發期應注意調整養殖場內牛的飼料配比, 飼養人員可以在飼料中適量地添加胡蘿卜素含量較高的青綠飼料, 胡蘿卜素對眼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都有較好的效果[1]。同時在夏季可以為牛適當的補充少量的無機鹽, 增強牛的抵抗力。
在飼養時應適當的降低牛群的飼養密度, 以防出現病牛后大面積感染。 出現病牛時要及時進行隔離。 及時采取治療措施,防止病牛碰觸患病的眼睛,導致眼部病況更加嚴重,并對其他牛進行觀察,防止其在潛伏期未被發現而感染其他牛。
養殖場飼養牛時,應堅持做到自繁自育,自繁自育不僅可以減少外部病菌進入,還能降低養殖成本。 養殖區避免從病疫區引進牛,防止外來牛攜帶病菌感染內部健康牛群。若要引進,則首先必須檢疫,針對各種致病病菌進行實驗室檢查,同時將新引進牛進行隔離,至少隔離15d,在隔離期間可以進行觀察,是否有潛伏病菌等,同時為牛接種相應疫苗。
在?;疾『螅瑧皶r進行隔離,并且遵循早發現、早治療的原則,當牛出現異常時應及時觀察處理。 由于牛傳染病角膜炎的致病菌牛嗜血桿菌對青霉素類較為敏感,因此,使用2%~4%的硼酸水清洗牛的眼部后滴入青霉素眼藥水, 或用蛋白銀溶液滴入結膜囊,可以使用中藥類眼藥水如撥云錠等,也可以將荊芥、防風、郁金、白帆等磨成細粉,利用吸管吹入牛患病的眼中,或將其煮水去渣,為病牛清洗患病眼睛。
對于嚴重感染的病牛。 可以使用氫化可的松、普魯卡因、與青霉素聯合使用,注射到病牛結膜內,每天注射一次,連續注射3d。 或者可以使用長效土霉素進行肌肉注射,連續使用2~3d,效果較為明顯。 也可以抽取病牛的自身血液與青霉素混合,對病牛進行眼瞼皮下注射,每2d 注射一次,直到病牛完全康復。
內服藥可以使用決明散治療,其主要成分有:石決明、菊花、青葙子、連翹、荊芥、蟬蛻等,將中藥水煎,對牛進行灌服,中藥主要起到清風明目的作用, 內服藥應配合外用藥一起進行治療效果更好,能夠有效縮短病程。
綜上所述,牛傳染性結膜炎是一種頻發的傳染性極強的病,牛在患病后會造成眼睛損傷,嚴重會引起失明,并且該病會導致牛生長緩慢、產奶量下降等癥狀,飼養人員在面對牛傳染性結膜炎時應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對病牛進行積極治療,減少養殖場的經濟損失。